分享

一、什么是书?

 雪峰读书 2013-06-21

一、什么是书?

    读书、教书、著书、藏书,成为历代文人毕生之快事,书,自然成了文人最心爱的东西。读书,顾名思义,就是与书籍打交道。谈“读书”,先得讲讲什么是书。为了找到答案,我不厌其烦地翻着名言书籍,发现伟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一万个人,对于书的理解有一万种不同的答案,但真要说什么是书,就好比用一把“文具尺来量喜马拉雅山和用秒去计算地球的年龄。古人云:“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句,积句以成篇,谓之文。”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辞海》(1999年版)说图书是“书籍期刊画册图片等出版物的总称”,还有“书是印上文字的装订成册的纸”、“书的定义是成本的著作”、“书是知识的载体”、“书是传承文明、文化的载体”、“书是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渠道”等等很多正式的非正式的解释。我想,书籍,一般是由“字”与“画”组合而成的,但这种组合又不是随意的,所以在众多的解释中,我赞同这样一种解释:书籍是字与画组合和再创造。

    读书必须先学识字。人类之所以从蛮夷走向文明,文字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古老而又美丽,同时又具有生命活力。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知中国最早的人类,是云南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才5千年,真正意义的文字产生才3300年。文字由少变多,发展到清代的康熙字典,则有4万多字。古人说,“苍颉造字,天雨粟,夜鬼哭”,文字的产生虽非尽如所说,但从中可见古人对文字和文字拥有者的崇拜实是到了恐惧的地步。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三千多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含义。如:“昏”字,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又如:“飙”字是指猎犬像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这是多么有趣!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篆书稳健厚重,隶书雅趣横生,楷书娟秀飘逸,草书飞舞灵动。宋体挺秀有如柳字体,麻沙体夭矫有如欧字体,书法体娟秀有如褚字体,楷体端方有如颜字体,楷体是最常见的了。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还有写的书:或全体楷体,或半楷体,它们不单看来有一种密切的感觉,并且有时有古代的写本,很足以考证现今写本的印误,以及文字的假借。在我看来,文字的字形与当时的工艺水平息息相关,商周时代产生了甲骨文,青铜时代产生了金文,而宋体则是宋代印刷技术发展的产物。工具的发展应该使文字进化,电脑时代的字库不仅是一个技术性产品,更应该是一个人文性、社会性产品。现在的潮流,书籍减文字重图像,中外如一。外国还有人用漫画写诗,写政治评论。然而,中国的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写汉字不仅仅用来交流沟通,它更是一种艺术和心灵活动。我在小时候听家族的一些大人谈论:“孔夫子真伟大,汉字是孔子造的,连外国人的文字也是孔子造的。”有人还洋洋得意慢条斯理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到了英国。但英国人不下跪,孔子十分生气,拨转驴头,气冲冲地掉头就走。很快,英国人听说孔夫子来了,英国人也知道,孔夫子是个大圣人,赶紧就追,但没追上,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英国人还不死心,感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来了,总得跟他学点什么,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个英国人发现地上有驴尿的痕迹,原来,孔子的驴一边奔跑,一边撒尿,于是,英国人就研究这股驴尿,结果发现有的部分像"L"“J”,有的部分像“S”,有的部分像“Y”,有的部分像“W”“M”……,一共找出了几十个符号,因此,最终创造出了英语。我默默地听着还信以为真。后来上初中,学历史才知道古史传说“仓颉作书”,而不是孔子造汉字,外国字更不是孔子造的。再后来读大学,才知道这种传说是典型的“西学中源论”。于是我感叹连中国农民都无师自通啊。在中国近代的文化观念中,“西学中源”论影响较大,这种观点不否认西方国家有“长处”,但认为是从中国学去的,只不过后来在中国失传了而已,总之,什么都是起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最伟大。不过,我感觉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阿Q精神。如此说来,英语也不是孔子造的,是孔子的驴造的,再过细姨想,好像也不是驴造的,还是英国人造的,只不过受了驴尿的启发而已。说来好笑,至今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个故事!

    中国古代刻在龟壳和牛脾骨上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自1899年首次发现,到目前已出土甲骨15万多片,分藏于大陆、港、澳、台地区和美、日、英、法、俄等12个国家。这些甲骨上约有5千个单字,今天已被确认的2千个,其中准确无误的1千多个,余者尚未破译。在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龟甲兽骨上刻字记事。可以说,这是我国最为原始的图书。到春秋战国至西汉,人们以竹简为书,称之为简牍。《尚书》、《诗经》、《周易》、《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山海经》和孔、孟、老、庄、管、墨、旬、韩、《史记》等闪耀着人类思想精华的书籍,都是刻在竹简上的。通常每枚竹简只容纳30多个字。就以30个字算,一篇1万字的文章就需要333枚竹简。又通常用兽皮绳子把竹简连接起来。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折断了多次,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由此可知孔子的刻苦精神。司马迁的一部《史记》共130篇,52.65万字,约需17550枚竹简。在当时来说,以他一人之力完成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是多么的了不起呀!也正是由于司马迁的这一伟大功绩,才让后人清晰地了解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大帝,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竹简过于笨重,有人改用丝帛上写字作书,称帛书。同中国的甲骨文、金石文、竹帛书一样,世界上还有尼罗河畔的莎草纸书、西亚和印度的泥版书、地中海周围和中东地区的羊皮书、东南亚一带的贝叶经等等,它们都开启着各自的文化历程。除此之外还有在岩石上刻字、作画,称石书、岩画。这些古老的书籍,历经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至今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芒!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才有了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书,从而开辟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美国一位学者把蔡伦列入其所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的第7位。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如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赏鉴的了。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以为这书是一个逃逸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人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这其中闪烁的智慧自不消说,单是这淡淡的书香就能涤荡人的心灵。古人读书必先焚香净手,足见对书的虔诚。如今,现代人读书则简单得多,有电子图书馆,还有相应的光盘,但我心底的正统观念一直支配着自己:还是纸上的文字更有可信度,更有沧桑感。于是,这种美妙的感觉透过几近零距离的纸告诉我们:书,是情的信物,理的法度,历史的见证。

    但上面所说的只是书籍的形态,而不是书的内质。那么,什么是书呢?古今中外名人名家说过,书是社会,书是阶梯,书是源泉,书是阳光,书是船只,书是益友,书是良药,书是营养品……书籍像精神饥饿时的面包米饭,像心灵寒冷时的贴身暖袄,像灵魂池潭的源头活水;像黑夜里指路的点点星光。史曼尔说得好:“一个人常常靠了他所读的书而出名,正像他靠着所交的朋友而出名一样;因为书本和人们一样,也有友谊。一个人应该生活在很好的友伴中间,无论是书或是人。” 同时亦有一位,他却把人生当作书本来看,那就是诗人高法莱说的:“一个人好像一本书,人诞生,即为书的封面;其洗礼即为题赠,其啼哭即为序言;其童年即为卷首之论见;其生活即为内容;其罪恶即为印误;其忏悔即为书背之勘误表;有大本的书,有小册的书,有用牛皮纸印的,有用薄纸的,其内容有值得一读的,有不值卒读者。可是最后的一页上,总有一个‘全书完’的字样。”有的人还对这段话续上一个“貂尾”,就是在人的诞生之前的受精成孕,就是书版付印前之文人绞尽脑汁的草稿了。书即是人,人亦即是书。这些话都是关于读书的箴言妙语,有独到之见。但我认为这只是说书籍“像”什么,而还没有说出书的内质是什么。因为“像”字需要一个探究的过程。因为书籍本身决不可能变成那些东西,而是需要人们自己去探索,去挖掘。但不管书籍是什么,像什么,它还是一些符号,一些纸,正所谓学而不思则惘。那些伟人哪一个不是认真思考书中的内涵的呢?只有通过思考,书中的宝藏才能现出他的原形。伟人们所谓的“像”,是他们在对书籍的思考后得出的,聪明的人方可悟出其中的道理,而愚人是不懂的。要探求书中的宝藏,就要先找到宝藏的门。而只有认真思考了,这扇门才能被打开,才会有“书是什么,书像什么”的说法,这样看来,看书时,并不是任何人都适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上学并非只是读书,学知识也并非只是读书,而是要学会怎样读书。怎样才能透彻理解作者的思想,从中取其精华。只有这样才算有用。对聪明人来说,书籍像什么都是,而对愚者来说,书籍什么都不像。在此,讲讲我对什么是书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