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1)

 雪峰读书 2013-06-21

6、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罗田县文化教育局这也就注定了我此后与教书有缘。当我以教师身份来到省委党校的校园,就开始了艰苦的教书生涯。通过三十多年的教书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无论是为学、为人还是为师,读书,乃生命之需,而为人师者之读书,尤为重要。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良传统。教师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古语云: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裁,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一位视读书为己任的教师,在雕琢自己生命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教学中以读书之来雕琢教育对象的生命。一个厌倦读书的人,若选择了教师行业,是自己的失误更是学生们的不幸。教师要想不误人子弟,就不要使自己成为庸师,要避免成为庸师,只有靠读书学习。教师使命之神圣在教书,学生使命之神圣在读书。知识的历史就在教师与学生、教书与读书之间延续。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薪火相传,东晋的和尚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这本来是在讲形神灭与不灭,比喻未必精当,但用来比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授却恰如其分,教书与读书之间是知识的授受,如火之传于薪,但老师与学生将来研究的内容并不一样,如火之传异薪,只有一点是代代传续的,那就是,就是学术的方法和精神,名师出高徒,其实就是说好学生继承了好老师的真衣钵,先生的学术思路在后生中依然延续甚至更加深入,先生的学术精神在后生中依然执着甚至更加执着。当读书成为教师的精神第一需要,他的学生自然会仿而效之?当读书也成为学生的精神第一需要时,我们自可信心十足地展望未来的美好。故师者的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等对学子之影响非常之大。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才是一个不老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传人,方能将龙的血脉相传。中国的古语千真万确,身教胜于言教,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无论以何种高明的方法,也教不出爱读书的学生;而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则无需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他自身便是读书的典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要提升心灵境界就必需读书。教师读书可以扩大知识视野、传承人类文明,养成文化素养和精神气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丰富教师的教育生命。而要做一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以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就要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就要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教书育人,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样,才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常言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教书,先读书,这是身为人师的首要责任。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深知,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多读书,教师理应多读书,自觉地读好书。可现实中有的教师同行面对书籍,却已失去了饥饿感和野兽般贪婪的欲望。而有的教师同行却可以三周不读、三月不读而面无愧色。我认为,世界上有些人是不读书的,但教师也可以不读书吗?不读书,我们用什么来传道授业解惑呢?倘若自己的灵魂熄灭了火焰,我们用什么来点燃教学对象的心灵呢?学子们对师者往往投以仰视,因为,那是他们为人之楷模。教师读书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心灵境界,也将影响到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当教师的就要象高尔基看见书,如同一个饿汉看见面包、杰克·伦敦看见书,如同一匹饿狼看见带血的肉那样读书。《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进行自我充电,变原来的一桶水长流水,终而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应是教师神圣之职,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为了不辱没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书应是教师不能忽略的心灵之旅,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一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疾呼: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一个好教师不应自甘平庸,就应该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读尽天下好书,养足人间正气,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让书籍成为生活的精神伴侣,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读书人,一位嗜书如命的人,让生命因读而精彩 ,让书香熏染自己无悔的人生。学校是书籍的王国,党校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的理论队伍的学校,也应是读书的场所。当一名党校教师,首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做一个读书爱好者和读书的榜样。因为就教师本人来说,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础,读书是教师生命的内在需要,读书是教师教育创新的法宝,读书是提升教师境界的唯一途径,读书可以使教师德艺双馨,教师唯有读书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勇站课改大潮的最前沿。我的体会有:

一是读书能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味。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自身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旅程中,好书是我们向名师学习,与名师对话交流的平台。名师不仅是教育的高手,更是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他们拥有鲜活的、时尚的教育理念,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着教书育人的教师,进而影响着青春岁月中那些富于进取思想的学生,为他们的一生奠基。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以知识,还要美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丰富其头脑,崇高其精神。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无论社会的整体环境如何不利,教师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育人职责。我所履职的党校是培养党政干部的基地,教师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味则影响着那些奋发图强为民谋利益的学员,为他们不断进步加油。而教师服务教学思想意识的培养,崇高科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淡泊名利思想境界的提升,靠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功夫在画外。我们教师这一行也是功夫在戏外指专业学识和才能,这的含义就广了,涉及到社会百科,一名教师涉猎的社会知识越渊博,对他的专业帮助就越大,领悟性也就越强,讲课也就更能出神入化。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个人的进取心与创造力。有句歇后语说:孔夫子搬家——光书(输),意思是选择了教师职业注定要终身与书为伴。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这样就能品味教育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活动充满真情和活力,使学生情不自禁产生心灵共鸣,教师才会陶醉于教书育人之中。因此,身为教师理应大量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开阔视野,主动关注教育领域的改革动态,吸收先进的国内外教育教学经验,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对照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从而找到纠正与弥补的方法。要广泛地收集、积累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行情等参考资料,为自己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注意积累实践中的具体教例,使研究工作建立在确凿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撰写教师日记及教育随笔的必要性。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与创造的源泉,是进行概括性总结的素材。尤其,作为年青教师更要结合教学实际,及时汲取经验教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形成理性的教学思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可就某节课的得失、某个单元的成败,悉心观察研究,留心处处皆学问。同时积极参加公开课、说课、评析课等各类教科研活动,联系教学实践,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从而选择某个方面或环节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确立研究专题,力求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我在读书中,常被灵秀的诗意所浸透,被哲理的文字所折服,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品味,从而逐步懂得了路该如何走,书该如何读,书该如何教,书该如何写。

二是读书能使教师得到心灵的净化、理想的升华。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本本好书就像是一粒粒善良的种子,一粒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教学对象的心田里,他们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美丽、高贵……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撞击与交流。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是心灵的对话;读书就是不断反思,就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比如: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大爱: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读肖川的《受过教育的人》让我们明晓了受过教育的人的含义:他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他是具有民主的性格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如:读《陶行知文集》让我读懂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懂得了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教育对象在各方面和谐发展。通过读这些教育巨著和学习名师们的教学方法,让我得到了一次一次心灵的净化、理想的升华。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事业,事业的艺术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此教书人应具有可贵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探索精神、创业精神。虽然教书生活单调、贫乏,但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深感因读书不再贫乏、空虚,生命会因读书不再贫弱、苍白,人生会因读书不再孤独、无奈;虽然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在读书中,可以找到精神的家园、情感的寄托,体验到风景之外的风景。在大风起兮云飞扬中,感受黄土高原的雄浑,在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感受内蒙草原的辽阔,在小桥流水人家中,感受江南水乡的柔美;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感受人生志向的远大,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感受人生无悔的豪放,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感受人生无奈中的欣慰。在读书中,我领略着前人的聪明与灵气,体味着前人智慧的光芒,丰富了自身的人生情感,砥砺了自身的高洁情操。通过在党校二十多年来教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教师的人生真谛:虽然教书生活清贫,但仍要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气,自强不息的骨气,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献身、求真、创新,来对待三尺讲台,平凡的、琐碎的、具体的事情将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我深深地知道爱岗敬业是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教学对象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所以,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把奋力拼搏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作为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