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西新围:感受客家文化的精髓

 tjhx0526 2013-06-21

关西新围位于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

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关西新围,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徐名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老四。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

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辉映。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

这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以其作为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祠堂,分上、中、下三厅,主房结构是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而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围内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围内人们过年节、赶集、祭祀等举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

关于关西新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清朝嘉庆十二年春,龙南关西人徐名钧带十几个排工将一批木材扎成排放运到了南昌码头。“有人掉进水里了!”突然不远处有人大声喊道。徐名钧闻声举目四顾,看见离自己木排数十米处有一少年在水中挣扎呼救,但因水深浪大竟无一个下水相救。他心想:古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见死不救非君子所为。便急忙叫几个水性好的排工下水救人,自己操起排上的长篙相助。很快便将落水少年救上排上来了。由于排上无合适的衣服换,徐名钧问知少年家住不远,便上岸雇了辆马车送他回家。

到了少年家,徐名钧方知救的是巡抚大人的公子。巡抚见徐名钧救了自己的儿子,感激不已,立即下令摆酒席相谢,并频频敬酒以示谢意。酒过二巡,巡抚问及徐名钧经营木材的情况。“承蒙巡抚大人如此关心,徐某感激不尽。不敢有瞒大人,这放运木排本大利薄,再加上数百里赣江上关卡多,赋税重,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银两。”徐名钧受宠若惊,恭恭敬敬地回答。巡抚听了手捻长须沉吟不语,半晌方徐徐开口说:“恩公冒死救犬子之命,如同再造。下官无以为报,今给恩公文书一道,凡恩公西昌号木排在赣江之内免税三年,聊表下官的一点心意。”徐名钧闻言喜出望外,千恩万谢拿着文书出了巡抚衙门。

没有多久,西昌号木排免锐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领县精明的木材商们纷纷找到徐名钧,要求将木排都打西冒名号,省下的赋税分一半给他,徐铭钧因此收入大增。到了第三年春季,上千条木排在赣江遇洪水都被冲散了架,分不清是谁的木材了。但由于木材上都烙有西昌名号,后来全部木材归了徐名钧,使他平白多得了十几万两银子,发了一笔大大的“洪财”。徐名钧发财后,延请名匠设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围屋,就是关西围。

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其采光、通风、排污都考虑十分周到。它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 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功能,而且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每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厅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而今在围屋里面还居住着徐名钧的后人,他们在这里享受着恬静的客家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整座围屋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宫廷式民居在此可得到充分的印证。

一个大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不仅保证了他们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因其具有封闭性、独立性,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和同化,因此虽历经沧桑巨变,仍保持了固有的社会生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