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昏“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6-21
  • 神昏

    神昏 病证名。见《伤寒明理论》。即志昏迷不清,或不省人事。详昏迷条。 作者:

  • 神昏谵语

    非至宝丹等所能苏也。”此则神昏属诸肝。李东垣云:“热入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夫血室者,肝脏也,既曰昼则明了,夜必不明了可知,不明了即神昏之谓,此则神昏亦属诸肝。但王说魂升于顶之神昏,乃肝虚。李说热入血室之神昏,乃肝实。此则有异。《内经

  • [卷二]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神昏胃热重阳狂,三黄三承白解汤。蓄血发狂小便利,少腹硬痛属太阳,阳明蓄血 大便黑,其人如狂而喜忘,桃仁承气抵当治,须识作汗奄然狂。 【注】神昏胃热,谓神昏是胃经热极乘心也。重阳狂,谓热入于阳则狂乱也。三黄,谓 三黄石膏汤,治神昏狂乱表

  • 《温病条辨》神昏的探讨

    秽浊”,此处秽浊则是指湿浊。湿浊与热相合致神昏,书中有多处论述。如“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湿温邪入未清,里虚内陷,识如蒙”,“吸收秽浊,三焦分布,……识昏迷”,“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等,即是。“水不足”即指阴虚,主要是

  • 浅谈神昏的辩证诊治

    致阴阳逆乱,明蒙蔽者,多属闭证。气血亏耗,阴阳衰竭,不相维系,清窍失养,无所倚而神昏者,多属脱证。但如属痰浊壅盛,内蒙清窍,又兼气血耗散,不守舍,所致神昏者,为内闭外脱的虚实兼见之证。 2.发病特征:凡出现神昏均表示疾病发

  •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脾胃倦,则怠惰嗜卧。思短,则懒怯多眠。六君汤主之。 作者:刘一仁

  • [伤寒证辨]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神昏是胃经热极乘心也,热入于阳,是以狂乱神昏。狂乱表实无汗者,宜三黄石膏汤。里实不便者,宜 三承气汤。无表里证,而里极者,宜白虎汤。太阳蓄血发狂,则少腹硬痛,小便自利,若小便不利,是水热 蓄也,非血蓄也。阳明血蓄如狂,则喜忘,大便黑

  •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伤寒温病皆有谵语神昏之证,论者责之阳明胃实。然又当详辨其脉象之虚实,热度之高下,时日之浅深,非可概以阳明胃实论也。其脉象果洪而有力,按之甚实者,可按阳明胃实治之。盖胃腑之热上蒸,则脑中之元,心中之识神皆受其累,是以神昏

  •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7.神昏胃热重阳狂,三黄三承白解汤.蓄血发狂小便利,少腹硬痛 属太阳,阳明蓄血大便黑,其人如狂而喜忘,桃仁承气抵当治,须识 作汗奄然狂. 【注】神昏胃热,谓神昏是胃经热极乘心也.重阳狂,谓热入于阳则 狂乱也.三黄,谓三黄石膏汤,治神昏狂乱

  • [三、医论]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数次饮下自愈。 有患寒温者,周身壮热,脉象洪实,神昏不语。迨用凉药清之,热退脉近和平,而仍然神昏或谵语者, 必兼有脑髓神经病,当继用治脑髓经之药。曾治一学校学生,温病热入阳明,脉象甚实,神昏不语,卧床 并不知转侧。用白虎汤清之,服两剂后热

  • [卷四新都治验]程内眷新寡七日染疫适值梦泄神昏谵语

    淫,四肢如解,略不能动,神昏谵语,面如 土色,舌若焦煤、强硬。迓予诊之,六脉沉弦而数,大小便俱秘,此亦阴阳易类也。疫后有 是,危已极矣。予以生脉汤加柴胡、黄芩、桂枝、甘草,水煎成,将乃夫昔穿旧裤裆烧灰调 下两剂而醒,体温,汗敛,舌始柔和

  • 化痰开窍

    化痰开窍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又称豁痰醒脑。治疗痰证神昏的方法。分热痰、寒痰两种。热痰。症见痰盛气粗、神昏谵语、身热烦躁、舌红苔黄,用牛黄丸、至宝丹;寒痰,症见痰涎壅盛、神昏不省、面色青白、手足冷、脉沉,用苏合香丸。 作者:

  • [卷上]养神气铭

    者气之子,气者之母,形者之室。气清则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劳,气衰则去, 去则形腐。人以气为道,道以气为生,生道两存,则长生久视。 《寿世青编》 清 尤乘 公元1644-1911年

  • 肺炎的刮痧疗法

    取胸、背部脊椎两侧和肩肿区,用硬币蘸植物油或白酒,刮至皮肤充血, 用于发热神昏者。 作者:佚名

  • [卷上·决证诗赋]慢惊

    阴盛阳虚病已深,吐余泻后睡扬睛,神昏搐缓涎流甚,此证分明是慢惊。 《活幼心书》 元 曹世荣 公元1252-1332年

  • [卷上·决证诗赋]伤积

    头疼身热腹微胀,足冷神昏只爱眠,因食所伤脾气弱,下宜迟缓表宜先。 《活幼心书》 元 曹世荣 公元1252-1332年

  • [神方]薄荷散

    治心肺壅热,头目不清,咽喉不利,精神昏浊,小儿膈 热。 真薄荷(二两)桔梗(三两)防风(二两)甘草(一两) 为末。每服四钱,灯心煎汤下。 《扁鹊心书》 宋 窦材 公元1127年—1279年

  • [卷九养生修养调摄]神气

    者气之子气者之母形者之室气清则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劳气衰则去室空则 腐人以气为道道以气为生生道两存故长生久视 《医说》 南宋 张杲 公元1127-1279年

  • [卷一]毒瓦斯攻心

    凡受降药之毒,定致神昏呕吐,此系毒瓦斯攻心,急用护心散,以生甘草一两,煎浓汁稠 调,令病者时刻呷咽,咽至大半,自然止呕,气清爽,接服醒消,以平其势。 马曰∶疮毒攻心,亦令神昏呕吐,至于降药之毒,须用人中黄、贯众、绿豆解之最佳。

  • 风火相煽

    风火相煽 病证名。指热病过程中因高热而致神昏惊厥的现象。由于热邪过盛,火热燔灼肝经,内动肝风所致。 作者:

  • 疫喉谵语

    疫喉谵语 证名。指患疫喉后疫毒不能外达,内陷心包而出现的神昏谵语,痧隐、喉烂的症状。治宜:达邪、解毒,清心开窍。如安宫牛黄丸等。 作者:

  • [卷三草部]小青

    微苦,寒。入手足阳明经。治血痢腹痛,敷痈肿疮疖。得白芷,治蛇螫伤毒。配沙糖, 治中暑神昏。 《得配本草》 清 严西亭 公元1644-1911年

  • [卷十一痈毒诸症]疔疮走黄

    凡疔毒肿痛、神昏、甚至不省人事,谓之走黄。急用芭蕉根捶汁服之,立可回生。或照 前菊花饮、地丁饮服之均妙。 《验方新编》 清 鲍相璈 公元1644-1911年

  • [卷一阳症门]走黄

    疔毒发肿神昏,谓之走黄。如在将昏之际,急取回疔散二钱,开水送服。少刻大痛,痛 则许救,毒化黄水,痛止命活。 《外科全生集》 清 王洪绪 公元1740年

  • [卷一]毒瓦斯攻心治法

    凡大疮毒瓦斯内攻,多由药误,乃受降药毒,定致神昏烦躁,恶心呕吐等证。急用生甘草 一两 消丸(通用四十七。)以平其势。 《外科证治全书》

  • [杂症大小合参卷三]物触(儿科)

    物触者,因小心所爱之物,强夺取之,则令怒生,随物散,不食不言,神昏如 醉,四肢垂,有若诸恶症候,莫知所以,故须询其父母,遂其所欲,以药调理,宁神 自安也。 《冯氏锦囊秘录》 清代 冯楚瞻 公元1644-1911年

  • [卷四]驳《临证指南》二条

    温热、脾胃最精,似可为初学法。然其可议者不少,如温 热类, 以神昏为心包络病。考古说神昏属阳明,见于《素》脉解厥逆及《金匮》中风等篇,而《灵 》经脉篇释心包络经是动所生病,无神昏不知人之说,则叶氏之于经学可知也。脾胃类,则 云阳明阳土,得阴

  • [冬温条辨十条]冬温条辨第七

    热,舌绛,神昏谵妄,斑紫或黑,脉数 或促,此邪入血分。宜用犀角地黄汤加鲜石斛、元参 心、连翘心、人中黄、广郁金、鲜菖蒲、至宝丹、 青竹叶等味,凉血透邪也。 上条舌绛苔黄,斑疹隐约虽已神昏,邪尚在营,此条 舌绛而焦,班紫而黑,神昏谵妄,是邪

  • 晕厥

    晕厥 病名。突然头晕仆倒,志模糊,肢冷的病证。《古今医案按·厥》:“今人所谓厥者,乃晕厥耳,亦兼手足逆冷,而其重在神昏若死也。”参见厥证条。 作者:

  • [卷三瘟疫正治诸方]小复苏饮

    治瘟病误表。致神昏谵语者。 炒僵蚕(二钱)蝉蜕(八分)生地(三钱)炒车前(二钱)曲(三钱)木 通川连川柏 皮(二钱)或加青果二枚。竹茹一团煎。 《医方简义》 清 王清源 公元1644-1911年

  • 舌短

    舌短 病状名。又称舌缩、舌短缩。舌体紧缩难以伸长。舌红绛而短缩多属热病伤阴。舌胖粘腻而短缩多属痰湿内阻。舌淡、青而湿润多属寒凝筋脉。舌短强硬,神昏不语多属邪入心包之危重证。 作者:

  • 风温痉

    风温痉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感受风温之邪所致的痉证。《温病条辨·解儿难》:“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如伴有神昏谵语者,兼用芳香开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作者:

  • 胃热壅盛

    胃热壅盛 病证名。 ①胃中热邪炽盛。胃火上炎,则烦渴引饮,口臭口烂,齿龈肿痛。参胃热条。 ②温热病热结胃肠,则高热便秘、腹痛,甚则出现神昏谵语,狂躁不安等症,治宜通腑泄热。 作者:

  • 谵言

    谵言 证名。即谵语。指神昏妄言。《伤寒论》称“讝语”。《素问·热论》:“两感于寒,……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详讝语条。 作者:

  • 逆传心包

    逆传心包 病证名。出《温热论》。指温邪犯肺后,不顺传气分而迳入心包之逆证。证见高热、神昏、谵语、心烦、舌绛、脉数等,方用安宫牛黄丸。 作者:

  • 黑筋

    黑筋 推拿穴位名。又名肾筋。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小指处。尪羸昏沉,捏之。《小儿按摩经·六筋》:“黑筋:乃重浊纯阴,以应肾与膀胱,主冷气,外通两耳。”适用于小便不利、神昏等症。 作者:

  • 食后昏困

    食后昏困 证名。又称饭醉。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欲睡。《东医宝鉴·杂病篇》:“食后昏困,宜用参芪汤、升阳补气汤。”参见饭醉条。 作者:

  • 浊邪害清

    浊邪害清 病因病理学名词。指湿浊邪气阻遏清阳,蒙蔽头面清窍,出现神昏和听觉障碍的病机。《温热论》:“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作者:

  • 清心

    清心 治疗学术语。又称清心涤热或清宫。是治疗热性病邪入心包的方法。热入心包,症见神昏谵语、高热、烦躁不安、舌质绛、脉细数等,可用清宫汤使心包热邪向外透达而解。 作者:

  • [卷二木部]【琥珀】

    味甘淡。入手少阴少阳足厥阴经血分。功专消瘀通淋。得黑豆治产后神昏。得麝 香治小便淋沥。用柏子仁末。入瓦锅同煮半日。捣末用。 《本草撮要》 清 陈其瑞 公元1644-1911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