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位思维

 太阳下的森林 2013-06-22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对同一件事,不同角色中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从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领导者以领导者的角色思维,可以得到在群众的角色上思维所得不到的结论,但又得不到在群众的角色上所能得到的结论。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更完整、更全面、更准确的结论,可以在思维过程中有意识地暂时离开领导者的角色,从其他社会角色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往往会得到一些不同的看法。将各种不同的看法加以比较和综合,取长补短,“看法”的正确性、科学性也就必然地会提高一个档次。
    中国人历来推崇“推己及人”的处世态度,要求人们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都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一想。其实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凡事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可以大大降低所得看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用群众的角色思维。
    领导者与群众是同一领导系统中的两极,担当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一些问题也往往具有不同的看法。作为领导者,站在领导者的角度上,以领导者的角色,往往不能深刻地领悟到群众要求什么,利益何在,或者体会不到群众某种要求的理由,因而决策时往往不能充分地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作出的决定也就往往得不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自觉落实。如果将自己摆在群众的位置上,用被领导者的角色思考问题,就能切实理解群众的心愿,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利益所在,并在决定中充分地反映出来,所作的决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得到群众的支持,各项工作也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用对抗者的角色思维。
    领导者作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代表,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部门、其他单位打各种各样的交道,相互间有时会处于相对对立的地位。这时,领导者与那个与自己单位对立的单位的领导者便构成了矛盾的两极。要想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除了一心一意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壮大自身的实力之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了解对方,而要了解对方,除了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外,研究和把握对方的思维规律,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揣摸对方的思维活动,作诸如“假如我是他……”“如果换上我……”的思考,然后再根据对方可能采取的行动有针对性地运用策略,做到“知己知彼”,以保证稳操胜券,“百战不殆”。用对抗者的角色思维,需要把思维由静态化为动态,由一维化为多维,同时,对立着的双方应该进行正反方向的思维。一方要吹毛求疵,一方则周密设防,先想一想如果我这么办了他会怎么办,再想一想他如果那么办了我怎么办,然后再进一步想一想我这么办了他又会怎么办。如此反复几个“回合”,就可以将思维中没有考虑到的“死角”考虑到,所作的决定也就完善了、科学了。
    ——用旁观者的角色思维。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都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由于自身与事件有这种那种的利害关系,站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难免对事件中有利于己的东西看得多一些、重一些,而对不利于己的东西看得少一些、轻一些,认识难免偏颇。而那些处身事外的旁观者,由于与事件没有或很少有利害关系,可以超然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个事件,认识也就少了一些主观和片面。在工作中,主动地从意识中剔除自己与所要处理问题的利害关系,剔除个人的主观好恶和成见,以一个与事件无关者的角色看待问题,可以得到相对客观、公正的认识。
    用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关键是要具有“三量”:
    1、否定自己的“雅量”。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自己原来的认识或看法以及据此而作的决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就应当勇敢地否定自我,毫不犹豫地改正过来,而不应该顾虑什么“面子”。    2、否定错误的“胆量”。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看到参与问题处理的一些人的认识是错误的,而事实也确与这些人的认识不符,就应当采取“走自己的路,任人家说去”的态度,坚决按事实的真象认识问题,而不能屈服于压力,委屈地接受不客观、不公正的认识。
    3、博采众长的“容量”。以旁观者的角色看问题,固然能获得一些在领导者角色上所得不到的认识,但由于自己与事件本身具有一种现实的利害关系,不可能完全地脱身事外,关键时候“利益”和“主观”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冲出来把你拉入当事人的角色上来。所以,以旁观者的角色思维,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广泛地接纳来自其他旁观者的正确认识,而不管这个旁观者是亲是疏,是敌是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