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山西大水网

 黑老赵 2013-06-24


  说明: 山西大水网规划图(新)小图-阴影

山西大水网建设总体布局

两纵十横  六河连通  覆盖全省

 

建设山西大水网

 

 


一、为什么要建大水网?

     我省从2007年开始实施兴水战略,2008年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了水利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投资140亿元建成了35项应急水源工程。与此同时,“十一五”时期,我省对百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全省地表水的调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岩溶大泉和河流取水,全省境内陆表水供水总量有了大幅增加,构成了全省经济社会供水的主要水源。

    随着35项应急水源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我省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将由“十一五”初期面临的拦蓄不足转为水资源配置能力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十二五”时期怎么样把费很大劲蓄起来、拦起来、提上来的地表水、黄河水送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缺水的地方。
大水网建设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将蓄起来的水和黄河干流的水配置到需要用水的区域;二是河库连通后,提高各区域特别是城市和经济中心区用水的保证率,尤其是特大干旱年的用水保证率。归根结底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解决经济社会发达区域用水需求较大、水量少和山区水量大、用水少的供需矛盾,这就是大水网要干的事。

二、大水网究竟是什么样?
    2011年以来,乘着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东风,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建成35项应急水源工程,除险加固百余座病险水库,全省境内陆表水供需宏观达到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立足转型跨越发展大局,做出了全面启动“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山西大水网的重大决策。
    根据规划,山西大水网的总体构架为“两纵十横”:就是以纵贯山西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两纵),以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十横)为骨架,通过河库连通工程建设,将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相连通,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供应,丰枯调剂、结构合理,稳定可靠、配置高效”的供水网络。大水网供水区总面积达到1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2.4%,覆盖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92个县(市、区),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4%,占全省GDP的88.6%。
    目前,山西大水网的东山供水、中部引黄、小浪底引黄等骨干工程均已开工并进入建设高峰。大水网工程依据全省工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紧迫程度,重点解决水资源相对短缺、大型工业项目又较为集中的长治盆地、晋中南部经济活跃区和吕梁、临汾、运城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

三、大水网建设难在哪里?
    山西大水网的建设,是符合山西省情、具有山西特色的水系连通工程,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省市构建江河湖库水网体系提供了范式和借鉴,水利部部长陈雷批示“将山西作为试点,推动此事”。但山西作为华北地区的先行者,既无样板借鉴,又无典型学习,攻关克难任务十分艰巨。
    水利专家认为:大水网工程战线长、隧洞多,沿线地形地质复杂,很多工程的施工难度前所未有。
    资料显示,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输水线路总长856公里,其中输水隧洞长达630公里,隧洞长度甚至超过国内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隧洞长度,这在山西工程建设史上、在全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都是少有的。
    不仅如此,大水网骨干工程近半数隧洞埋深在500米以下,地形和地质结构复杂,部分隧洞还穿越煤层及泉域保护区等特殊地质结构区域,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瓦斯、地下水多、岩爆等施工风险。国内专家曾说:“我们搞了几十年水利工程,这么大的施工难度,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面对这些难题,山西水利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全力以赴加强大水网工程建设管理。
    2012年,省水利厅专门出台了《大水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制定了十分详尽的工程建设管理流程和实施细则,并成立了大水网工程实施领导组,下设技术设计、招标合同、施工、工程概算、地质技术、财务监审、监理监督等七个工作组,对工程建设质量、资金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程监管,并推广标准化设计、集约化生产。
    与此同时,成立重大技术攻关组,多次派出技术人员对国内外大型调水工程进行考察学习,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对大水网骨干工程长隧洞施工、高扬程泵站等关键技术进行咨询论证,及时研究解决大水网建设的重大技术难题。
    百年工程,质量第一。为了确保大水网工程质量,山西省制定了近乎严苛的施工管理办法。例如,为加强工程建设人员管理,隧洞工程所有进洞施工人员,必须身份证、工作证、培训证三证齐全;为进一步提高硬件建设,每个工作面必须按照相应技术参数、建设步骤进行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对隧洞衬砌、围岩支护等工作,组织专家根据隧洞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技术指标并严格予以执行。

四、山西省大水网建设

       1、战略提出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山西省“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兴水战略,大部分区域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供水体系,水源工程实现从“短板制约型”向“基本保障型”的转变,但还存在抗御特大干旱能力弱、供水工程体系不完善、区域之间丰枯调剂能力差、安全保障程度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山西省从抗御特大干旱自然灾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水要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着力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启动“山西大水网”建设。

        2、指导思想

以提高全省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的,以已建水利骨干工程为基础,以建设六河连通工程为重点,形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两纵十横”大水网。实现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展的供水目标,基本建成可抵御特大干旱能力的供水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规划目标

根据山西自然地理条件、水系分布情况、供水体系布局,按照河湖连通、科学调度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龙头,以天然河道和输水工程为通道,以地表水、地下水、岩溶泉水优化配置为中心,以正常年份、一般干旱年、严重干旱年和特大干旱年的不同水源调度方式为手段,构建覆盖全省重点保障区域的供水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六大主要河流和区域性供水体系为主骨架,通过建设必要的连通工程,使各主要供水区域都拥有“主水”和“客水”两类水源,具有平时和应急两种供水能力。在遇到百年一遇以上特大干旱和水污染等突发事件时,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统一调度各种水源,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通过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实现山西省供水体系从点到面、从面到网、从调蓄能力到配置能力的提高,实现从“基本保障型”向“安全保证型”的跨越。

        4、总体布局

以六大主要河流和区域性供水体系为主骨架,通过必要的连通工程,构建以黄河干流为自北而南的取水水源、汾河干流为纵贯南北的输水通道、大中型蓄水工程及泉水为水源节点、桑干河等天然河流及提调输水线路为东西向水道的水网框架,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展”的山西大水网。

大水网中的“两纵”,第一纵是黄河北干流线,北起忻州偏关县,经万家寨水利枢纽,南至运城市垣曲县,全长965公里,向境内供水;第二纵是汾河-涑水河线,以汾河为主干,通过黄河古贤供水工程将汾河与涑水河连通,形成815公里的水道。“十横”是指横跨东西的太原市和朔同盆地、忻定盆地、运城涑水河等十大供水体系,供水区总面积可达7.66万平方公里,占有山西全省总面积的49%,受益人口2400万。同时,通过相关调水工程的建设,实现黄河干流、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六大主要河流的连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