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元济、张树年父子长寿之诠释(上)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6-24
张元济、张树年父子长寿之诠释(上)
张 珑
■ 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坛与张元济(右)亲切交谈
张元济、张树年父子
  ◆ 张 珑

  上海文史研究馆汇聚着一批社会名流,他们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有代表性,有影响力。上海文史研究馆自1953年成立至今先后有1172位馆员入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馆员谢世时的年龄统计,平均寿龄80岁,这在当时也称得上高寿群体。最近10年统计数字显示,馆员平均年龄已经上升到89岁。今年恰逢上海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该馆选编了60篇介绍长寿馆员传奇经历、杰出成就和辉煌人生的文章,汇编成《仁者寿:文化名人的长寿人生》一书。本版摘录其中两篇,以飨读者。

  曾为官、从商、做学问的张元济,一生忙碌。许多兴趣和爱好洗涤了凡尘俗事给他带来的烦恼。张树年夫妇举案齐眉,携手走过了75个春秋。世间恐怕没有比钻石更贵重的宝石可以用来祝福这么地久天长的婚姻了吧。

  张元济(1867-1959),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教育家。前清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商务印书馆董事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主持校勘出版《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著有《校史随笔》等。

  张树年(1907-2004),美国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曾任上海新华银行信托部副经理、公司合营银行研究室研究员等。编有《张元济年谱》《张元济蔡元培来往书信集》,著有《我的父亲张元济》。

  先祖父于1959年驾鹤西去,终年93岁;先父张树年于2004年离世,享年97岁,都堪称高寿。那么其间有什么关联,有什么必然的原因吗?现在对许多与健康有关的现象往往以基因作为解释,常有人对我说:“你们张家有长寿基因!”但是我看到也有些研究中认为基因仅起一小部分的作用。具体到我的先辈们来说,父亲的长寿也许确实有基因的因素;但是对于祖父来说,就不尽然了,因为曾祖父英年早逝,曾祖母去世时年仅55岁。所以一个人的长寿与否,后天的因素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祖父:书中自有延龄术,书中自有长寿路

  祖父一生的经历很不平凡,为过官、从过商、做了一辈子的学问,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认识交往的人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工农贫民、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他的事业可谓辉煌。但是他对于成就从来以平常心对待之,从不受功名利禄所诱惑,把名与利看得很淡薄,更不贪财,经常解囊接济一些经济上有困难的亲戚朋友,乃至仆人。他也从不会受十里洋场不正之风的影响,沉湎于声色。不像如今的许多人,在奢靡之风盛行的社会里,灵魂空虚,缺乏理想,事业稍有所成就沦为骄奢淫逸生活的俘虏,开始走上生活腐化的不归路。我们家里的生活一向朴素无华,即使早年住的是花园洋房,但里面的装饰平淡,绝无豪华奢侈之意。家里除了大量的书籍外,就是出土文物。有许多家具还是从二手市场上淘来的。一日三餐也从不追求珍禽异兽、生猛海鲜。一般来说都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如果人多,就再添一两个菜。祖父虽然也喜欢吃红烧肉或有海盐特色的走油蹄髈,但节制有度,从没有纵情大吃大喝的习惯,烟酒更是不沾。所以晚辈们受他的影响,我们家里是没有人抽烟喝酒的。我们家里,人人每日早起,晚上从不熬夜。一家人和睦相处,生活平静幸福。从小到大,我没有见过家里有人吵架,或虐待婢仆之事。这些都是受祖父言传身教的影响,不仅有益于健康,更使我们晚辈受益终身。

  祖父是一个旧时代的学者,但是他对于西方现代科学知识能很快接受,并认为“科学不发达,无法立足于世界”。因此他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很有科学的医药常识了。记得家里有一大瓶晶体状高锰酸钾(俗称紫药水),用水泡开一小点后洗水果蔬菜可以杀菌。这还是祖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买的,是地道的英国货。因为每次用量极少,所以直到我们这一代,还在用它为果蔬消毒。我1951年离家去北京时,父亲从大瓶里倒了一小瓶给我,每年到了草莓、葡萄上市的季节,我必用此来为水果消毒。1940年祖父因老年性前列腺症住院动手术,从此未再受此病痛之困。那时候他就已经深信西医的诊断和手术是科学的。可见养生、长寿是需要有科学知识的,并不能单靠与生俱来的基因。

  祖父有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听昆曲、欣赏大自然之美景、读书、写字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养生之道。他听昆曲与众不同,是捧了曲本去戏院的,为的是在聆听优雅音乐的同时还可以欣赏曲词文字之美。他出生在广东,所以下午工作累了的时候,往往靠在沙发里,听一档播放广东音乐的广播节目,使疲劳得以恢复,再继续工作。他喜爱大自然,也因此在庐山买了别墅。夏天不仅可以在那里避暑,还可以受到山水林木的滋养,洗涤凡尘俗事给他带来的烦恼。祖父也酷爱写毛笔字,虽然到了晚年成为收取润笔贴补家用的手段,但是写字本身也是一种静心之法。至于读书,那就更不必说了。祖父饱读诗书,学贯中西,从而培养了高雅的文化兴趣,对低俗腐败的人和物自然产生了免疫力。清心寡欲也是长寿之道的一个方面。

  凡上述种种,最重要的莫过于读书。有一句话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应该改为“书中自有延龄术,书中自有长寿路”。我所说的书,当然是指中外经典作品。这样的书可以育人,可以诲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使人从中吸取处世的哲学,可以教人以待人接物的道理,也可以授人以抵抗物欲横流社会污垢毒害的能力。这是陶冶性情从而求得长寿之术的最佳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