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经络、关窍,对于解剖学来说,是无能为力的。 “经络”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重大作用。就是说人体的健康是由经络系统维持的,经络正常运转,人体就健康;经络失控则疾病发生,而疾病的痊愈则是经络恢复控制的结果,所以经络与健康密切相关。而道家有二十四部经脉说,但目前主要还是使用中医经络说,重在防病治病;到了修炼丹道的时候,自然会使用道家经脉。 现代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肢体官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经,又称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干线,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络脉循行于人体较浅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其连属部分,在内部为五脏六腑,在外部为筋肉皮肤。 (一)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丹道修炼中常用的经脉主要有: 1、正经:即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十二经脉具体分成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从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看: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臑(nào闹,指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臑(经穴名,位于上臂后外侧的上段)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从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看:一是阴经与阳经相交接。二是阳经与阳经相交接。三是阴经与阴经相交接。四是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从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看: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其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即从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从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看:一是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脉皆会于头。二是四肢部。从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看: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2、奇经:奇经有八支,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丹道修炼离不开经络方面的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补亏和筑基功法修炼的初级阶段,练功者是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人体经络知识的。因为在这个阶段的练功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找准体位,摆正姿势,学会功法,练会呼吸,熟记心法。而且通过初级阶段的锻炼,后天弥补了先天亏损,调理了体内阴阳,和畅了气血运行,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如果需要进一步打好丹道修炼的基础,就必须了解经络、气血、筋骨、藏象等方面的知识,为提升到下一功阶奠定基础。否则盲修瞎练,很难进入高层次。这就是“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鳞爪”的主要原因。所以本门功法在修炼之前就讲清道理,不厌其烦地、尽可能多的介绍相关方面的功法理论知识,可供练功者仔细研读,以便从一开始就打下正确而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络脉是经络系统重要组成组成部份。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任脉的别脉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及全身,难以计数。 明代刘纯编撰的《医经小学》,认为十五络脉(穴)即十二正经各有一络脉(穴)加脾之大络、督脉、任脉络脉合称十五络脉(穴)。临床应用广泛,于是编写歌诀加以牢记: 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数,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记,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名屏翳, 脾之大络是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三)关于经络养生的常用语 经络是人体交通图,像城市的交通图一样。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则不塞,塞则不通。 早不打头,晚不打足,紧急情况人中求。 早搓肾,晚搓足,自然每天精神抖。 指趾头多揉揉,大病小病不用愁。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一天抖三抖,经络气血流。 热寒感冒不用愁,风府、大椎、人中求。 心脏急救有三穴,中冲、极泉和至阳。 血管条条通气血,经络条条走营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