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镇--草书《心经》及“墨戏说”

 南烟舍 2013-06-27

吴镇--草书《心经》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的墨戏说及草书《心经》 <wbr>楚默 

    吴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纸本,草书,纵29.3cm,横20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书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为吴镇61岁时手录《心经》全文(内有误书多处),笔势遒逸,风味古澹,堪称炉火纯青。钤“梅花盦”朱文方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方印。卷上还有清代刘墉、永瑆题跋及钱樾、周家谦等人鉴藏印记。吴镇书法多见于题画,《心经卷》是其传世的唯一草书作品,此卷草书之冷隽清逸如料峭云崖之老梅干枝,给人以超拨苍秀的美感。有刘墉、永瑆、杨守敬跋及钱泳、钱樾、永瑆、刘墉、徐宗浩等所钤鉴藏印,现藏故宫博物院。经书于至元六年(1340年)。吴镇时年六十,正与古寺禅师们悠然于“焚香对坐终日,略无半点俗尘涴入,聊书此以识岁月”(吴镇《跋古泉禅师四友图》)的丛林禅风中。吴镇草书能超拔特出者之一。其得在不为“书画同源”浅薄理解所误,更难能者是不为赵孟頫所笼罩,以简静潇疏、凝练恬淡胜。李日华谓:“梅花道人书作藏真(怀素)笔法,古雅有余。”(《六研斋笔记》)陶守仪称其“草学(上巩下言)光”(《书史会要补》)。吴镇此作,纯以圆笔中锋行,点画虽坚挺然不露圭角,畅达而不显狂浪,似不类怀素而与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有神貌相近之缘。惟其行气畅达有一泻千里之势,章法错落如散珠落盘之声,用笔苍劲若古藤盘石之态,却似杨凝式所无。其笔致之旷放无拘,墨法之燥润相生,则的是从杨凝式来。孙大雅称其“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墨竹记》),观其书直如观其人!有刘墉、永瑆、杨守敬跋及钱泳、钱樾、永瑆、刘墉、徐宗浩等所钤鉴藏印,现藏故宫博物院。经书于至元六年(1340年)。吴镇时年六十,正与古寺禅师们悠然于“焚香对坐终日,略无半点俗尘涴入,聊书此以识岁月”(吴镇《跋古泉禅师四友图》)的丛林禅风中。吴镇草书能超拔特出者之一。其得在不为“书画同源”浅薄理解所误,更难能者是不为赵孟頫所笼罩,以简静潇疏、凝练恬淡胜。李日华谓:“梅花道人书作藏真(怀素)笔法,古雅有余。”(《六研斋笔记》)陶守仪称其“草学(上巩下言)光”(《书史会要补》)。吴镇此作,纯以圆笔中锋行,点画虽坚挺然不露圭角,畅达而不显狂浪,似不类怀素而与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有神貌相近之缘。惟其行气畅达有一泻千里之势,章法错落如散珠落盘之声,用笔苍劲若古藤盘石之态,却似杨凝式所无。其笔致之旷放无拘,墨法之燥润相生,则的是从杨凝式来。孙大雅称其“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墨竹记》),观其书直如观其人!

    释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界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得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无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呪。即说呪曰: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波罗揭谛,菩提萨婆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梅花道人奉书。至元六年夏四月初吉。  

《心经卷》

 吴镇书法多见于题画,《心经卷》是其传世的唯一草书作品,此卷草书之冷隽清逸如料峭云崖之老梅干枝,给人以超拨苍秀的美感。

吴镇(1280-1354)元代杰出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沙弥、梅花和尚等。嘉兴魏塘桥(今属浙江)人。与黄公望、王蒙、倪瓒齐名,并称“元四家”。工词翰,山水宗巨然,墨竹效文同,俱臻妙品。因他变法自成,文同以竹掩其画,吴镇则以画掩其竹,尤其画墨竹,其画山水,则以苍古沉郁取胜,常用披麻皴。为人孤洁,索画者虽豪贵不能求,唯以佳纸好笔求之,欣然就画。他画山水竹石,每题诗其上,如题墨竹曰:“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生态,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隙,虚心抱节山之阿,青风向月聊婆娑,寒俏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又曾题五言诗曰:“我爱晚风清,新篁动清节……夕阳欲下山,林间已新月”。时人称为“三绝”。《梅道人遗墨》记录了他的题画诗、词、跋等百余首。其作品留传至今的有:《渔父图》、《双桧平远图》、《秋江渔隐图》、《秋山》、《清影图》等。其著作有:《墨竹谱》、《竹石谱》等 

   吴镇的“墨戏说”

 一、家世及其思想

    关于吴镇的家世,历来提及甚少,郑秉珊的《吴镇》说家世已无可。其实是不确的。八十年代初,浙江平湖县吴家桥,从吴镇之兄伯圭的后代处发现了《义门吴氏谱》,总算拔开了层层迷雾。根据这个家谱,知道吴镇是周王室吴王之后,后来才改姓吴。列为世系表中第一代的始祖吴天全汝南人,生于唐,卒于五代。吴镇先世在宋代不乏重臣。至祖父泽,迁嘉兴,父禾,做过小官。吴镇兄伯圭(一字元璋),家谱中说他“征聘不赴,治别业于魏塘,今名竹庄”看来至吴镇,家庭已与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差别了。
    家谱中对吴镇的记载不是很多,且有一些荒诞不实之处。例如说吴镇至正辛卯(1351)中进士,还说他能准确地推算出死期。这些可能是吴氏后人为了夸耀自己的祖先而写进去的。《嘉善县志》把吴镇归入隐逸一类,说他“性高介,少好剑术,读易有悟,乃一意韬晦,因自号梅花道人。”“少好剑术”是我们所知吴镇少年时代的唯一情况。以后陈继儒的《梅花庵记》提及“先生尝与兄元璋师事毗陵柳天骥,得其性命之学,尤邃先天易言。”(这一点家谱中也有提及)这说明吴镇曾研究过《易》经,他的卖卜魏塘或垂帘卖卜传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可信的。吴镇生于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的元代,故时感稠浊,走上隐居不仕之路是很自然的。他性高介,疵俗激清,类皆不得于时,故其孤身英特之气,时溢为山水竹石。
    明末嘉善进士钱编辑了《梅道人遗墨》两卷,后为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收于《四库全书》别集。《梅道人遗墨》共收诗词80余首,此外尚有散语22篇。如加上《六研斋笔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等书画录中见到的题诗加起来,吴镇诗词跋语200篇左右。至于《美术丛书》收录的署为吴镇撰的《文湖州竹派》其实是明代释莲儒撰。吴镇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这些诗词中,纵览其全部诗词,吴镇的思想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1)“曲直知有节”,不肯傍人篱
    明陈继儒的《梅花庵记》是一篇极有影响的记,其中说:“当元末腥秽,中华贤者几远志,非独远避兵革,且欲引而逃于弓旌征避之外。倪元镇隐梁溪,杨廉夫隐干将,陶南村隐泗泾,张伯雨隐句曲,黄子久隐琴川,金粟道人顾仲瑛隐于醉李,先生隐于乡。生则渔钓咏歌书画以为乐,垂殁则自为墓,以附于古之达生知命者,如仲圭先生盖其一也。”总之,陈继儒眼中的“仲圭,盖孟处士(孟浩然)林逋之流”的隐士。这个看法,钱棻就不同意,他认为顾瑛、倪云林、杨维桢这些隐士,“率多风流纵诞,广延声誉之士,诗酒留连,标榜互高。”而吴镇“独匿影菰芦,日与二、三羽流衲子为群”,“性孤骞,终不肯傍人篱落。”这个见解显然比陈高了一筹。隐于官的无奈,隐于醉生梦死的狂欢,与吴镇隐于一无所有的清贫毕竟不是一样的。吴镇一生贫寒,他绝意仕宦,固然与元统治者轻视汉儒有关,也与他思想深处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有关,他的题画诗中,充满了儒家知识分子孤傲不屈,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如:
    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置之空山中,凛此君子志。(《题竹二十二首》之十二)
    众木摇落时,此君特苍然。节直心愈空,抱独全其天。(三十四)
    这里以竹喻人,表现其高洁不屈的志行,而且是传统的儒家节操观。吴镇在《雪竹》中这个意思发挥得更为明确:“董宣之烈,严颜之节。斫头不屈,强项风雪。”董宣是东汉清廉刚正的洛阳令,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都号为卧虎。严颜,三国蜀将,被张飞所擒。飞呵严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答:“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惟有断头将军而无降将也。”题诗赞美雪竹坚贞不屈的品格,这正是吴镇自己刚直不屈人格的写照!吴镇大量的画竹题诗,都鲜明地表达出他“曲直知有节”“不改霜雪叶”(《悬崖竹》)的独立不羁,斗霜傲雪的品质。
   吴镇那种“曲直知有节”不肯傍人篱落的思想也从他画的众多的《渔父图》中反映出来。吴镇最早的一幅《渔父图》为1336年作,同样题材的画不下十余幅。吴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画《渔父图》,显然也是有原因。一般论者都将渔父作为隐者的代表,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渔父也和竹子一样,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楚词·渔父》记屈子与渔父的对答,以写屈子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志洁”的抱负。吴的《渔父》亦当如是观。例如《渔父图》题诗云:“碧波千顷晚风生,舟泊湖边一叶横。心事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明显写渔父不图名利的心胸。再如:“风揽长江浪揽风,鱼龙混杂一川中。藏深浦,系长松,直待云收月在空。”渔舟出入风浪,鱼龙混杂,显然也有深寓之意。不能将渔父只视作隐士的象征。这里多少透露了元代社会的某些侧面的现实情况。
   ( 2)“直咬菜根”的平民意识
   吴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尝艰辛,甚至要卖卜为生的地步,因此他们思想中有一种可贵的平民意识,这种思想,使他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了质朴无华的本性。
    吴镇曾多次画墨菜。这种题材的选择,本身就反映了他朴素的平民意识。宫廷画家画富贵的牡丹、稀有的珍禽,也显然有阶级意识的驱使。吴镇在《写菜》题诗说:“菜叶阑干长,花开黄金细。直须咬到根,方识淡中味。”这“淡中味”,是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对人生的领悟。“咬到根”,不但指尝到生活的滋味,也是老子“味至味”的意思。“五味令人口爽”,优裕的物质生活反而使人舌不知味,守持恬淡的生活,能保持固有的天真。这一点在《墨菜》题诗中更明显:
    菘根脱地翠毛湿,雪花翻匙玉脂泣。
    芜蒌金谷暗尘土,美人壮士何颜色。
    山人久刮龟毛毡,囊空不贮揶揄钱。
    屠门大嚼知流涎,淡中滋味我所便。
    元修元修知几年,一笑不值东坡前。
    这首诗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一种是屠门大嚼雪花玉舫的纵情物欲的生活,一种是菘根翠毛(即青菜)的平民生活。“元修”是一种野菜,东坡曾嗜之。故曰“一笑不值东坡前”。吴镇在画跋中说:“梅花道人因爱食菜糜而作此。友人过庐索墨戏,因为而遣之,聊发同志一笑也。”正是这种食野菜的艰苦生活,使他更鄙视富贵,也因而有更深的生活体验。钱惟善跋此画时说:“……梅花庵中吴道人,写遍君蔬何德色。怪我坐客寒无毡,床头却有买菜钱。四时之蔬悉嘉味,乃知此味吾尤便。”看来,品尝野菜的至味,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野菜本身,这里面,包含了“贫贱不能移”的品德,也有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这倒并不是说穷厄的困境必能激起审美的发现,而是说有了一颗平常心,就能让恬淡之心与自然契合,从而发现美。吴镇《草亭诗意》题曰:“林深琴鸟乐,尘远竹松清。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慰平生。”怡情养性,平淡中有至美。“大巧若拙”,不经意中有淡远的意境。这就是吴镇发掘的生活之美。
    (3)释道思想
    吴镇在早年就常与释、道交往。倪云林跋吴镇《平林野水园》云:“元初真土曾与嘉禾紫虚观,好与吴仲圭隐君游,故得其诗画为多。今年十月,余始识元初,即出示此帧,因走笔次吴隐君韵题于上。”倪云林题跋在1361年。这一年他才认识道士元初(名周元真)。可见吴镇二十余岁时即对道教有深厚的兴趣。与他交往的画家方方壶,即是上清宫道士。他曾画松图,并题曰:“青云山中,太玄道人,隐者也。时扁舟往来茜武之上,与游从则樵夫野老而已。余拙守衡茅橡林有年矣。夏末会于幽澜泉,出主常师方啜茗碗。忽若口气逼怀,黄帽催行甚急,别后流年迅速,惜哉。因就严韵成四首书于画松之上。且发一笑而别。梅花道人。”画的题诗曰:“幽澜话别汗沾衣,飒尔西风候雁飞。我但悠悠安所分,谁能屑屑审其微。钓竿不插山头路,猎网宁罗水际矶。独有休心林下者,腾腾兀兀静中机。”闲适求静,远离世俗之罗网,隐迹林泉以识静中机趣,这已很有些道家的味道了。吴镇的题画诗多的是这种玄趣,如“挺挺霜中节,亭亭月下阴。识得此中理,何事可容心”(题竹二十二首之六)“老枫化为人,老杉化木石,庄周与蝴蝶,后来谁复易。”此诗用《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之典故,喻人当浑然忘我,有物我无间之思。道家这种追求无为,物我同一的思想对吴镇的画学观念起了很好的影响。
    不过,吴镇在与道家往来之间,也醉心佛家的那套主张。吴镇最终皈依的不是黄冠而是佛家的空门。吴镇晚年的画作落款常用“梅沙弥”。《释氏要览》称,“此始落发后之称谓也。”这表明此时已正式为出家人。目前能见的最早的梅沙弥落款是1347年,在《草亭诗意》图跋语中有明确的“梅沙弥书”的款识。1348年正月,在《招仙词题高彦敬云山卷》的跋中说。“……沙弥老人仿招仙之词作此赞。白日寒冰,手皱龟拆,云川居士应笑我多事饶舌。至正戊子正月。”1347年,吴镇已67岁。可见吴镇皈依佛是晚年的事。
    吴镇的这种思想,由于材料的缺乏只能从有限的诗文短语中作一些推测。他在1340年抄写《心经》。佛教心学强调“心是诸法之本”,要求以一尘不染之心观照万物。《心经》说:“心无挂碍”便摆脱尘俗一切烦恼,乃至生死。故吴镇对佛的信仰中,尤重视“心”的作用。他作《无碍泉》诗:“瓶研水月先春焙,鼎煮云林无碍泉,将谓功州贤太守,老僧还解觅诗篇。”佛家讲无碍,便是讲通达自由,毫无障隔。知生死,即涅槃。他在《题大士》的偈语中说:“大定光中现自在相,杨柳瓶中,陁罗石上。心如止水,水如心,稽首大观世音。”他心目中的观世音菩萨,心离烦恼之束缚,如止水般安静,外界一切引诱皆不动心,故现自在相。这种自在相正是心无挂碍,通达无阻的佛法显身。吴镇晚年,家益贫,心却益静,常焚香终日,独坐,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心灵自由。这就为他的墨戏创造了良好的创作心境。不过,与释道不同的是,吴镇的心灵并不走向佛家的空寂,他晚年旺盛的创作力充分证明了他的学佛学道,其归宿还是在书画中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二、“墨戏说”

    吴镇的艺术思想最突出的便是墨戏说。吴镇从学画之日起,似乎就一直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之。这可以从他晚年的一则题跋中得到证明。在《梅松兰竹四友图》的长题中他说:“梅花道人游戏墨池间仅五十年,伎止于此。古泉老师每以纸索作墨戏,勉而为之。一日出此卷属之,欲补于后,以供清玩,遂作以补之。”此跋作于至正五年(1345),逆推五十年,即1295年,吴镇十五、六岁,正是学画之时,墨戏的思想是他重要的艺术思想,以游戏之态度作画写字,讲究抒写襟怀,与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之说可谓异曲同工,只是吴镇的这个思想又比倪云林早了许多。纵观吴镇众多的画跋题诗,他的墨戏说有如下一些丰富的内涵:
    1.“物我同一”的墨戏态度
    “墨戏”什么时候才能进行,这就是墨戏的基本前提或规范。按照加达墨尔的看法,“只有当游戏者全神注于游戏时,游戏活动才会实现它所具有的目的。”什么样的心态决定着什么样的戏。这个“全神贯注”的游戏状态,就是古人讲的“游”的心态。这意味着墨戏者要放开自己,全身心投入游戏,而不考虑一切世俗的束缚。这一点吴镇讲得很明确:
    图画书之前,毫素寄所适。垂垂岁月久,残断争宝惜。始由笔墨成,渐次忘笔墨。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
    作画墨戏之前,要“忘笔墨”、忘心手。这样才能与“造物”相融为一。这实际上是讲一种心态。“我爱晚风清,新篁动清节。●●空洞手,抱此岁寒叶。相对两忘言,只可自始悦。”这“相对两忘言,只可自怡悦”生动描述了物我同一,达心的自由。游戏,“就是满足游戏的精神棗轻松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成功喜悦的精神棗并满足游戏者等等。”
    在吴镇众多的题画诗中,随处可见这种墨戏的精神状态。如:“峰色秋还好。云容晚更亲。瀑泉落霄汉,霜树接居邻。静处耽奇尚,消闲觅旧因。悠悠桥畔路,终日少风寺。”(《秋岭归去图》)清景闲心,一副轻松自得之态。“初画不自知,忽忘笔在手。庖丁及轮扁,还识此意否?”(竹谱)开篇两句描述的正是全神贯注的状态,有了这种墨戏的状态,绘画如庖丁之解牛,轮扁之斫轮,进入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
    2墨戏的本质:陶写性情
    加达默尔说:“艺术作品就是游戏,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存在不能与它的表现相脱离,并且正是在表现中才出现构成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艺术作品的本质就包含对自我表现的依赖性。”吴镇的“墨戏说”是否也是一种自我的表现呢?答案是肯定的。他说:“写竹之真,初以墨戏,然陶写性情终胜别用心也。”这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写竹就是为了陶写性情。
    吴镇的画画也好,书写也好,他墨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的表现,他在墨戏中倾诉自已的喜怒哀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波澜:
    动辄长吟静即思,镜中渐见鬓丝丝。
    心中有个不平事,尽寄纵横竹几枝。
    竹窗思阒寂,铜博香委曲。
    胸中无用书,写作湘之绿。
    愁来白发三千丈,戏写清风五百竿。
    幸有颖奴知此意,时来几上弄清寒。
    心中的不平事也好,愤郁与忧愁也好,都通过笔墨的表现而变成一种艺术的言说。“颖奴知此意”,好像手心的笔最知心中的波澜,“墨戏”成了吴镇的存在方式。他题别人的画,也都看到墨戏的这一表现功能。如《题子久万里长江图》:“一峰(随黄公望)胸次多傀儡,兴寄江山卫素间。”《题云西画卷》:“云西(指曹知白)老人清且奇,随意点笔自合诗。”溢寄于画,正是强调艺术抒情本质的表现。
    正因为突出墨戏的抒情写意功能,吴镇在形、神关系上强调意的传达。他在题画竹时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梅花亲书也。”吴镇虽然不像倪云林那样“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重视神的传达,不拘泥于形的毕真,这已把墨戏的抒情本质道得很鲜明了。
    3墨戏规则:驰骋于法度之中
    吴镇曾多次抄写苏轼《题文与可筜偃竹记》。苏轼的这篇记写了与可画竹内外为一、心手相应的高超技艺,说明传神须有高度娴熟的技巧。吴镇的墨戏说,表面上看起来是不讲技巧的,似乎在玩笔墨的游戏。但这笔墨游戏的自由以极端高明的技法为前提。“忘法”是心游的前提,但做到笔墨相忘之无法,必须经过明法、熟法之阶段。吴镇的“墨戏说”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强调学法、领悟法。他说:墨竹虽一艺,而欲精之,非心力之到者不能,故古今惟文与可一人而已,他无闻已。余力学三十秋,始克窥与可一二,况初学者耶!然不知后之能视余笔者几人税?至正九年二月望后二日书。
    这是吴镇70岁时的创作经验之谈。苏轼认为心手不相应,是不学之过。吴镇强调的是“力学”。他“力学”三十秋,始知文与可一二,可见,“力学”是不断学习前人的技法,不断探索笔墨表现技巧的过程。他曾以画竹为例,识明以法的重要:“濡墨有浅深,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仍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11为的是使笔笔有生意。而不得法者,或失于简略,或生于繁杂,或叶似刀截,或身如板束。这就妨碍了意的传达。可见“力学”是一个艰苦漫长的实践过程。最终达到无法境界:“圣笔如神助,妙合无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乎尘垢之外,从心所欲,不逾准绳。故余一依其法,布列在图,庶后之学者,不堕于俗恶云。”这是吴镇抄录李●《画竹谱》的话,为的是说明:墨戏的自由是驰骋于法度中的自由。离开了“法”,墨戏便堕入俗恶。由此可见,真正的墨戏者乃是技术高明的创造者。
    不过,对技法的掌握,除了练,还得“悟”。吴镇说。“成不成,奇不奇。口不能言心自知。聊写此言相娱嬉。此余寤语也。”寤语就是觉悟之语。心的领悟只有自己知道,难以向别人说:而一旦悟出,就入自由之境。“熟法”是悟入,出法便是开悟。熟是悟的基础。悟是熟的结果。两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吴镇这么规劝练习者:“公力入笔砚,文字之余,久学纯熟,与笔墨两忘,自然见之湖州之趣,元不费力也。”一旦悟出,便“元不费力”。强调墨戏的抒情写意,最后落在实技法的纯熟之上,这样的墨戏说便有了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墨戏也就不再是漫无边际的空话了。

三、草书《心经》及《竹谱题跋》

    元自太祖起朔方时已崇尚释教,以后道教也得以盛行。当时抄写经文是很普遍的。如延祐五年(1318),皇上给书《维摩经》金三千两。三月又给金九百两,银百五十两书金字《藏金》。吴镇书《心经》是在至元六年(1340),用的是书体却是草书。历代写经者大多用楷,如柳公权书《金刚经》、傅山小楷书《金刚经》,偶有用篆的,如邓石如篆书《心经》。弘一法师写经,恭敬端肃,他以为“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以何种书体则不必拘泥。以草书为之照样可以达到目的。如前所述,墨戏的态度就是全神贯注,方能心灵自由,从吴镇的《心经》书迹来看,这件作品也是墨戏之作,是自由心灵的充分展示。其艺术特色较为鲜明,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
    1.心无挂碍,一片神机溢目
    吴镇书《心经》时61岁,对《心经》的要旨可谓领悟已深。故他写经时,心情极其放松,没有一点拘束和犹豫,从开卷起至结束。心听凭笔在纸上飞舞转动,真正做到了心手双畅,略无凝滞。全篇一气可成,给人以有机生命的统一感,一片神机溢目。
    然而仅仅看到《心经》书写的流畅还是不够的,佛教要旨毕竟也讲“静”。吴镇如何实现这动中之静?刘熙载云:“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又说:“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以与争让向背间悟得。”《书概》《心经》中的动中之静,一是以用笔的凝重和收笔的干脆来实现。例如首行的最后一字是“行”。首字开笔后即笔势奔涌流贯,然而“行”的最后一笔,墨色已枯,涩势运行,极具张力,由于收笔略注,枯而复润,留住了行气,动得以静。至于用笔的凝重则随处可见,如第四行的“子”字,笔重墨润,气厚质朴,给人以安稳平静的感觉,《心经》用笔、收笔的这个特点,决定了线条运动的节奏,遏止了它过于强大的动势,形成动中之静的特色。
    二是通过书写的节奏调节来实现动中之静。“动”一般运笔迅速,字与字之间连缀牵丝不断,“静”则用笔缓慢,字与字之间保持大体均等的空间,让视线有所阻隔。《心经》虽时见连缀,细察实多有独立之字。由于用笔的凝重,笔的运动并不始终保持飞快,如第五行:“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几个字中,“空不异”三字连缀,但至“色”独自成体,“色即是空”也各自为体,也就是说,这里线条运行的节奏并不快,而且与诵经中的字句节奏相吻哈,实现了“静”。还有一种“静”是通过线条运行中大的间隙来完成。如第九行“不垢不净不增”前四字后出现了大的停顿,“动”即趋“静”,此后有多次类似的情况。这表明吴镇的书写节奏中本自就有静止的成分,于是动中之静顺利得以实现。
    2、欹侧、错落之美
    吴镇的草书《书史会要》称“仲圭草书学巩光。”但巩光之字不可见。无从得知。吴镇诗词中多次提及黄山谷。如题《米友仁画卷》中说:“更爱涪翁清绝句,相携飞山蓬莱客。”又如题《王晋卿画》中说“更喜涪翁遗墨好,草堂何必独称工。”因此有理由相信《心经》的欹侧错落之美得益于涪翁者实不少。不过《心经》的结字章法之欹侧不像黄山谷的《诸上座帖》那样纵横穿插,线间纠葛入侵,使人奇肆骇目。倒更多地像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沉着稳健,气势紧密。《心经》的结字,强调险中之稳;它的章法,则突出密中之疏。例如第二行的最后一个“时”字,“日”部成60度左倾,“寸”部则60度右倾,可谓险矣,但依赖“横”的连结和“点”的收笔,整个字形给人的感觉却安稳坚实,故得“静”。第三行“皆空”的结体,都极尽欹侧险绝之势,而最终又以稳实的造型收笔,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从章法看,《心经》确有《神仙起居法》的紧密沉稳的特色,它的每行字势繁密,很多字安排在不大的空间中,但字形的大小悬殊特大,如第七行“亦复如是,舍利子是”共八字。“如”的字形左右交错,造型奇谲,以下几字全是纵向取势一贯下,字势绵密。尤到空间与时间的保证,这可谓《心经》的一大特色。如“不垢不净”、“无有恐怖”、“三世诸佛”后均有大片的空间,这样疏者更疏,“净”“怖”“佛”的字形也得到了尽情的夸张。结字,章法的欹侧。错落也正是心灵自运的明证。
    3、枯润、浓淡的对比之美
    吴镇草书《心经》的风格,如以二字概之,“苍秀”足矣。“苍”指它的线条形态的古松老藤般的苍劲遒拔,“秀”则指造型的俊秀多姿。这与他善用枯笔、善用墨的枯润有关。一般情况,《心经》的落笔凝重,墨色饱满而湿润,然后随书写出而渐枯,至墨尽而另濡。但这个由枯至润的过程并不呈现墨色递减的单调程式,由于吴镇行笔过程提按的巧妙处理,使转轻重的恰当掌握,故枯润是一曲交替变化的乐曲。如第一行,至“行”字,照理墨汁将尽,但墨色照样润亮,然后转枯,游丝飘忽,如余音袅袅,至收笔稍住,留住一点晶亮的墨珠。真是曲尽其妙。枯笔涩行最易产生力感,这就是《心经》“苍”的风貌的原因。
    《心经》的用墨,枯润浓淡对比鲜明。或大浓然后大淡,或枯润交替相杂。如开头“观”字起笔峻陡、浓墨如注,线条形状粗壮厚重,而接下来的几个字,线条细而挺秀,墨色也渐淡而枯。有时一字之中,浓淡对比悬殊,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如第七行的“如”字,造型怪异,墨色对比出人意料,出现在结构之中,犹如一座高峰。这种枯枯润润,燥燥湿湿的不断交替,如远山烟云奔涌,时而苍翠耀目,山石焕灿,时而轻岚飘忽,叫人扑朔迷离。
    《心经》风格的另一面是透逸,吴镇的草书,因心灵的自由而书写流畅,因笔法的娴熟而造型俊秀。他性格孤峭矫俗表现为笔底的灵动清逸。线条的浓淡交替,也造成了线条形态婀娜多姿,吴镇草书有凝重中的轻盈,绵密中的疏朗,加上结体的俊秀,因而使苍老之中有了秀逸。“苍”而不秀,易涉老秃;秀而不苍则易堕轻靡。《心经》之过人处,在枯而能润,苍而能秀。因而确实是吴镇的精心之作,也是元代的代表之作。
吴镇的《竹谱》题跋是其晚年书风的代表作,1350年,吴镇已71岁,从春三月至夏的四五个月的时间里,他画了多种竹谱册页、横卷,并且兴致极高,在图前后一题再题。书、诗与画相映发,显得格外诗情画意。这些题跋与《心经》的不同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突出心境,环境的相融,天趣盎然
    吴镇的竹谱跋书写的时间持续很长,每有兴致,画一幅,并作跋。故题跋透露了这种创作动机的激发,其书写也就显得机趣盎然。
    例如吴镇题九幅时说:“梅花道人戏作此纸时,南风初来,高卧窗下。风到竹边而回,微凉可爱。书此以识其异也。至正(庚寅)夏六月。”书写兴致因微风吹竹而起,在幽静清凉的氛围中,心手双畅,故其书写也不见一点凝滞拘谨。再如“愁来白发三千丈,戏写清风五百竿。幸有颖奴知此意,时来纸上弄清寒。梅花道人戏墨。时骤雨忽至,清风浮肌。”这幅跋的书写迅捷直下,“五百竿”的“竿”字的末笔,尽情倾泻,一字占了五字位置,真是天趣横溢,神机流走。
    2、注意文辞的选择,突出象征的意味
    吴镇的竹谱,虽说画的全是竹,然各有其喻意。以竹喻人,是在不同的层面展开,有的喻其志,有的喻其节,有的则蕴含某个哲理。故配其文字时,吴镇十分注意文辞的选择,以便突出其象征意味,例如在“雪竹”之侧他题的是“董宣之直,严颜之节。斫头不屈,强项风雪”,显然以竹喻历史上有君子气节的人物和品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再如题竹诗“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置之空山中,凛此君子意”显然是写竹自喻,表达自己不被人识而又甘于寂寞,抱不变凌云意的胸怀。此幅的“中”字竖画也极度夸张,留下大片空白,寓意无穷。
    3、诗境、书境、画境相互映发
    吴镇的竹谱题跋,文字内容抄录的有苏轼、李傫、陈与义、鲜于枢等人的诗文。也有自己的自作诗。这些诗与流畅的洒脱的书法结合起来,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意蕴。例如,苏东坡那篇《题文与可筜偃竹记》。文字本身优美,生动地记述了与可高超的画竹技艺,吴镇的书写也极为洒脱自然。这篇题跋较之《心经》,更见其娴熟流畅。其字势绵密鼓宕,一气直下,不像《心经》有静止的间隙。墨色也仍然是枯润交替,尤其是枯笔的运行,显示出苍劲的力量,用笔之中又多了一些章草的笔意。字的造型变化多端,线条的粗细则又使笔的运动摇曳多姿。因而较《心经》有了更多的空灵与清逸。自然,从负面的影响看,少了如许凝重,有些线条流于软滑。应该说,这篇长题本身就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当它把清劲多姿的墨竹放在一起时,更觉得书题中画意溢目。这不能不说是竹谱题跋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元人的画跋,倪瓒多用清劲古淡的小楷,朱德润苏大年曹知白辈多用行书,唯吴镇用草书。草书最自由,最随意,这与他主张墨戏说有关。书写进入游戏的状态实在是难事,而吴镇却运用自如,这不但表明他高度娴熟的草法,而且表明他高度自由的心灵。而后者又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故吴镇的草书尤值得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