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东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结束了东莞1000多年县级建置的历史。东莞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而成为全国知名的IT重镇、制造业名城,在全国获得多项殊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全面推进,东莞村镇建设欣欣向荣,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工厂星罗棋布、街道纵横交错的新兴城镇;传统的农业经济已被现代工业经济取代;广大农民纷纷“洗脚上田”,成了工厂和城市的管理者。随着“村改居”工程的实施,昔日的村庄逐步为新型居民社区所取代……东莞的农村、农业、农民正处在激烈的转型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如何记载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何留住这一段已经逝去或即将逝去的历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功在当代、惠泽后世”的精神财富,使先辈的优良传统能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使青年一代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一步激发建设家乡的巨大热情,这成了不少村领导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部村志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根。透过村志,寻根溯源,挖潜钩沉,可以从中窥见自然地理的变化、人口村落的迁移、经济物产的消长、人文风尚的传承……通过编修村志,尽可能恢复和保存历史的本来面目,善待历史,其实也是对未来负责。对于处在社会急剧变革中的东莞来说,编修村志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从东莞地方志编纂的历史来看,有关村志的编修的记载甚少,留存行世的村志也是凤毛麟角。据记载,东莞最早编修的村志是修编于清末民初的《樟村志》,可惜早已散佚。建国后在80年代第一轮大规模编修地方志时,东莞有部分村也编写了村志,但大多为手抄本,比较规范的有成书于2001年的《石步村志》和成书于2003年的《雁田志》,其中雁田村1995年开始搜集资料,历8个寒暑而成书,在村志的编修方面进行了一些成功的尝试。东莞“建设文化新城”的号角,催生了许多村志的编修,村志编修工作四处开花结果,成为东莞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的新亮点。到2004年,塘厦、凤岗两镇村志编修工作全面铺开,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截至2005年底,全市有5部村志已经出版,另有50余部村志正在编纂之中。
      
如何编修好村志,目前尚无系统的修志理论。去年7月,我们应邀主持和参与了《油甘埔村志》的总纂,意在解剖麻雀,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指导全市村志的编修。一年多来,《油甘埔村志》十易其稿,其间省史志办专家还专程到东莞指点迷津,使我们获益良多。现就编修中的一些体会稍作整理,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同行和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