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

 johntong 2013-07-01

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一)

-------小半丁

 

 

亲,你一定听说过苏麻离青!

再或你是元青花的忠实粉丝,更知道铁锈斑、晕散、凹陷、串珠状凝聚哦,这些特征让你欣喜让你晕,有木有?

最让你hold不住的是,仿品如洪水猛兽,山寨元青花居然也有铁锈斑、晕散……,收藏的热情实在伤不起!

今天我来分析一下苏麻离青的种种特征和形成机理、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特点、以及现代仿苏青的有趣现象。如果对亲有帮助的话,一定要给好评哦!

 

第一篇            认识苏麻离青

第二篇            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第三篇            现代仿苏麻离青料的有趣特征

 

 

第一篇   认识苏麻离青

 

最萌的问题---------苏麻离青是什么?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景德镇生产的典型元青花和明代早期青花瓷所用的青花原料叫做苏麻离青。

按矿物学分类,苏麻离青取自一种叫钴毒砂的原矿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一篇 <wbr>认识苏麻离青)

 

图一  钴毒砂

钴毒砂的化学分子式为(FeCoAsS,是毒砂的一种。因含钴,所以叫钴毒砂。毒砂又名“砒石”,在我国很早就用于提取砒霜。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科学分析元代青花色料的化学组成,发现元青花色料是一种含硫、砷,无铜、镍的高铁低锰型钴矿,经过与世界上100多种钴矿组成做比较,这种化学组成与钴毒砂最为接近,因而推断这种色料提取自钴毒砂的原矿。

 

苏麻离青料的表现特征与机理

虽然苏麻离青料的典型特征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文章和讨论描写了一遍又一遍,我们不妨仍将它们一一罗列出来。

铁锈斑        

铁锈斑是苏麻离青料最典型的特征,在青料的堆积处,如起笔落笔、两笔相交、顿笔、接胎处等,是铁锈斑出现概率最高的地方。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一篇 <wbr>认识苏麻离青)

 

图二  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

 

铁锈斑通常呈状、大小不一,中央呈浓黑色、外边界呈褐色,从中心向外逐渐由黑、黑褐、深褐、浅褐色自然过渡,边界晕散不光滑。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一篇 <wbr>认识苏麻离青)

 

图三  铁锈斑

铁锈斑形成的原因,源于苏麻离青料的高铁低锰的化学组成。通过对青花瓷片黑色斑点(块)处的科学仪器测定,黑色斑点(块)中铁的含量比青花料中铁的含量要增加几倍,同时Fe2O3/CoO增加一倍,而MnO/CoO却变化不大。并且通过观察黑色斑点(块)的显微结构,发现其呈现出了一种树枝状晶体----磁铁矿晶体(Fe3O4)③的特征,说明这黑色的铁锈斑是 由铁的氧化物形成。

在青料的堆积处,色料较为多而浓,因此氧化铁的量较大,容易形成铁锈斑。

 

晕散

所谓晕散,从肉眼观察看,是一种在青花色料区与非色料区的边界处,呈现出的模糊、不清晰,似墨水泼在宣纸上的向外扩散出去的视觉现象。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一篇 <wbr>认识苏麻离青)

 

图四  晕散----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

 

出现晕散的原因,是由于青花色料和釉在高温下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加,导致青花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形成很自然的晕散效果。

苏麻离青中的SiO2Al2O3含量不高,使色料的熔融温度相对偏低,又由于苏麻离青中铁含量较高,在还原条件下形成的Fe2O3有一定的助熔作用,进一步降低色料的熔融温度,使高温下的色料更充分地溶入于釉中。尤其是在过烧时,色料在釉中大量扩散而形成晕散现象。

元与明初的青花瓷釉采用的是钙碱釉,CaO的助熔作用,降低了高温下釉的粘度、使釉更加容易流散,增加了色料的晕散效果。

 

 

串珠状凝聚

观察元青花呈色时,会发现一种现象:在色料区常有状的黑色斑点凝聚,尤其在一段长线条纹饰上,会奇妙地出现如串起来的珍珠般的深色点状斑点,这种现象有人形容为串珠状凝聚。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一篇 <wbr>认识苏麻离青)

图五 来自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

 

这些黑色斑点是什么?经过科学仪器的检测,这些黑色斑点是聚集的色料在高温下形成的磁铁矿等着色氧化物。这些聚集的色料,在两种情况下没有完全在釉中融化:一是色料研磨的不够精细、另一是窑温不够。

串珠状凝聚形成的机理,与晕散完全相反。因色料研磨不细形成的粗颗粒、未完全溶于釉中,在瓷器烧成过程中被还原成黑色的金属氧化物,其形状是点状的。而晕散则刚好相反,晕散是色料完全溶于釉中,在高温下色料扩散到非色料区而形成的边界呈毛刺状的扩散效果。

 

 

下凹

在有些铁锈斑块的表面,会有一种明显凹陷的视觉印象,用手去触摸,会感觉斑块处比周围的釉面低。这就是苏麻离青料的另一个特征:下凹。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一篇 <wbr>认识苏麻离青)

 

从铁锈斑块形成的原理上看,堆积的色料不溶于釉料,而在高温还原中被还原成氧化铁结晶体。因此,在色料堆积处、施釉较薄的地方,在相对少量的釉料中色料更不容易溶化和更容易聚集氧化铁结晶体,从而更容易形成铁锈斑块。由于施釉较薄,而会有用手指触摸低于周围釉面的触觉印象。

 

锡光

锡光同下凹一样,是一种伴随着铁锈斑块形成的视觉印象,常出现在铁锈斑块的表面。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一篇 <wbr>认识苏麻离青)

 

图六----锡光

 

    现代科技手段检测证明, 宣德官窑青花钴料中的这种典型的结晶斑是锰铁氧化物的结晶: MnFe2O4, 宣德以前官窑青花钴料中的类似斑块为单一的Fe氧化物: Fe3O4,说明锡光同铁锈斑形成的原理一样,是由于氧化铁的富集,这种氧化铁的结晶斑块在光的折射下,会形成锡光

 

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二)

-------小半丁

第二篇元和明初苏麻离青料的不同表现

科学检测证明,景德镇元、洪武、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着色原料皆属同一种进口高铁低锰型钴料,即苏麻离青。然而从艺术的表现上,虽然有着第一篇所描述的共同点,每个朝代却同样也有着自身的风格与特征。

李辉柄老师在他的《青花瓷器鉴定》一书中写道:元代青花线条稳定少晕散,是景德镇工人对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做了技术上的改良,而永乐青花多晕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那种晕散的美,在技术上服从了艺术。

让我们来分别观察元、洪武、永乐和宣德四个时代典型的青花图片。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成熟的产品颜色青翠沉着,色料较薄、线条流畅稳定、少晕散,多黑斑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七 伊朗馆藏八方葫芦瓶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八 上海博物馆馆藏藏元青花梅瓶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九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

由于苏麻离青中含Fe2O3,在还原焰中Fe+2浓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将釉着成绿色,如果局部聚集浓度高了则会变成褐色甚至呈黑色,即形成Fe+3的着色,而Co离子是纯蓝色的。因此,正烧时青花呈Co离子Fe+2同时并存的翠青色(图七),欠烧时由于钴料未在釉中散开及溶解在釉中的量少故呈现带灰的青蓝色(图八)。过烧时由于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扩散形成晕散现象,然元青花中出现晕散的很少见,其过烧多为呈现靛青泛紫的杨艳(图十)。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十 大英博物馆藏元青花

众所周知,元末景德镇窑工通过在瓷石中加入麻仓土,完成了对瓷胎二元配方的工艺改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瓷器烧造的温度,以适应伊斯兰文化对瓷器体型硕大的习俗要求。而从青花少晕散的特征上,可以初步判断刚刚实现工艺革命的元末景德镇,在窑温的提升上相比后来的明清时期,尚处在一个较低的阶段。这也可以从瓷胎中耐高温的Al2O3的含量相对较低(与明清比)和釉中易熔的CaO的含量较高(与明清比)得到进一步证实。

洪武青花发色多沉闷,呈灰蓝、灰黑色,线条稳定、少晕散,多黑斑。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十 托普卡比宫馆藏洪武大碗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十一 托普卡比宫洪武大碗

洪武青花总体给人感觉灰突突的,除了铁锈斑、黑斑的典型特征外,似乎与元、永乐和宣德的蓝色搭不上边。李辉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他怀疑洪武青料是元末用剩的废料或次等料。这一点,我通过仔细比对《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中元、洪武、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釉和青花的成分数据,似乎得到了佐证。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折线图:1-图中1-6是取自元代景德镇窑口的青花瓷片、7-9取自洪武、10-12取自永乐、13-17取自宣德;2-三张图中的纵坐标分别是氧化钴含量、氧化铁含量和铁钴比;3-红色线条中的三个点为洪武时期青花瓷片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根据钴、铁、锰的成分比例,可以判断洪武青料与元、永乐和宣德属同一种高铁低锰型原料,而洪武时期的青料氧化钴含量较低、氧化铁含量适、铁钴高,这是较为典型的废料、次等料或淘洗不精良的特征。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十二

钴矿是一种分散性的浅位的矿藏,分堆分散埋藏于地下约1米左右,俗称“鸡窝型”矿藏。钴矿的品质也相当分散,因所含成分:铁、钴、锰等着色元素比例和含量的不同,参差不齐。因而在制成色料前,景德镇窑工首先要对钴料进行加工,其加工步骤有《江西大志 陶书》中记载的“敲青”、“淘青”等净化提纯的方法,也有《天宫开物》中所描述的煅烧处理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多、更纯净的氧化钴,剔除杂质:铁锰等氧化物。反之,淘洗不精的次等品、淘洗残剩的废品,则氧化钴含量低、氧化铁相对高,尤其是铁钴比高,这正是洪武青花成分的特征。

除青料本身的质量之外,烧成温度相对低也是造成洪武青花发色灰暗沉闷、少晕散的原因。

永乐青花,釉面莹润,青花发色浓艳,色料较厚、多晕散,多铁锈斑块。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十三 托普卡比宫馆藏永乐大盘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十四 托普卡比宫馆藏永乐大盘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十五 故宫博物院馆藏永乐青花石榴尊

晕散(图十四),是永乐青花的一大特征。较高的烧造温度、较高比例的钙和钾、钠及铁,都会降低釉面的粘度增加流动性,使青料更好地溶于釉中并向非着色区扩散。

永乐青花上多见流动的鱼藻纹、随风飘动的花、与茎叶,将晕散的效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在这些纹饰上,能够给人一种栩栩如生和灵动美妙的感觉。

而青料较厚、烧成温度偏高,也使永乐青花在晕散中更加发色浓艳。

永乐青花瓷釉面较元青花和洪武青花更为莹润,从釉面的成分上看,其钾含量相对较高,增加了烧成后釉面的光亮度和莹润感。

宣德青花,胎体更加致密洁白,青花发色分两种:一种浓艳带黑斑、长伴有锡光,一种稳定、少黑斑、黑斑处没有锡光。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十六

【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二篇 <wbr>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图十七

宣德青花瓷胎相比前朝含有更高比例的Al2O3,瓷器的烧成温度也更高,因此胎体更加坚硬致密,由于淘洗工艺的提升,胎土中的杂质更少,因此胎体显得更加洁白。

大量的科学检测数据显示,宣德青料分为两种:一种与元、洪武、永乐相同的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一种为低锰高铁型国产青料。因此宣德时期的青花,随都色泽浓艳,但有些有着典型的苏麻离青料的晕散、铁锈斑并伴随银白色的锡光(图十七),有的则虽有黑斑,但无银白色锡光,线条稳定安静(图十六)。

 

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三)

-------小半丁

第三篇 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亲,这篇博文仅是个人心得,千万别拿您的宝贝来对号入座哦!要知道咱们长得再像鬼谷子也进不了故宫,长得像木有用哦;倘若我的图片跟您的宝贝有相似之处,王刚的铁锤也进不了您的私宅,相似与等于不一样哦。

视觉冲击可以有,攻击不可以哦。

视觉冲击,让感觉像子弹飞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这组图片能否唤起你内心对元明青花认识中最深刻的东西!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一】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二】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三】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四】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五】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六】


现在,如果您的感觉还在像子弹飞,那么您一定是真正的元青花迷。飞一会儿,然后让我来告诉您,这些都是现代仿品。

是的,仿品也能做得如此苏麻离青!【图一】的晕散、【图二】的铁锈斑、【图三】、【图四】的下凹、【图五】的串珠状凝聚、【图六】的锡光,是如此的真实。现代高科技在极大地提高陶瓷制造的质量与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拉高了仿品的逼真度。

当学者们还在为苏麻离青的出处争执不休的时候,当一篇又一篇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公诸于众的时候,仿家也在学习与研究,如何把学者们发现的苏麻离青特征仿到位。今天你还在说黑斑、铁锈斑是苏麻离青的身份证,明天用重笔加厚青料来模仿黑斑特征的仿品已经出来了;后天当你欣喜若狂地指出重笔加厚的矫揉造作之处,大后天仿家便直接改用配比相同化学成分的青料,烧造出来的仿品苏青特征清晰可见,如假包换。

对于聪明的仿家来说,理解了苏麻离青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原理,便是掌握了仿制苏麻离青效果的葵花宝典。

仿家的葵花宝典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第一篇:[认识苏麻离青]中罗列的,关于苏青的视觉特征和形成原理:

特征现象

形成机理

主因

铁锈斑

青料中的高铁成分,在还原过程吸氧形成Fe3O4磁铁矿晶体

高铁

下凹

铁锈斑处,色料厚而釉薄,则出现下凹

高铁

锡光

铁锈斑处,氧化铁的结晶斑块在光的折射下形成

高铁

晕散

高温、青料中Fe2O3的助熔、钙碱釉中CaO的助熔

高温、青料中高铁、釉中高钙

串珠状凝聚

温度不够、青料研磨不细而使青料未完全溶于釉中,形成黑色的金属氧化物

低温、青料研磨不精

综上,青料中的高铁成分,是形成视觉上的苏麻离青身份特征的主因。

在上面的特征中,只有“串珠状凝聚”与高铁无关,而与青料研磨的精细度有关。科学实验证明:明中期前的景德镇青花色料中,铁钴比和锰钴比都较高,说明明中期前的青料都是未经精炼的钴土矿。这也是为什么从唐到明早期的青花瓷器中,都有串珠状凝聚的现象。

下面,再让我们来看一下苏麻离青的发色。

除了仿出上述的身份特征,青料的发色,是显而易见的重中之重。苏麻离青料经过烧造,发色呈碧蓝,浓艳而沉着。

那么,是哪些因素在影响青花的发色?

首先,对青花的色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是青料中的化学组成:青料中钴、铁、锰三种着色元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青花的色调。其中钴的着色能力最强,只要引入0.1%,就能使釉着成蓝色,烧成气氛对它的影响较小。铁的着色能力中等,受气氛影响较大,容易与氧结合形成金属氧化物。锰的着色能力较弱,在还原气氛中被还原成Mn2+,在硅酸盐釉中基本无色,但在冷却过程中会受到二次氧化而成Mn3+或 Mn4+,使青花的色调青中略带淡紫红色。

除此以外,下列一些工艺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1)青花料中釉灰的用量(青花料中必须要配入一定量的釉灰才能使用),釉灰用量的多少对釉色有较大影响;(2)青花料的细度——越细发色越好;(3)青花料的浓度——如果色料很浓,烧成后的青花呈深蓝色;如果色料很淡,则呈淡蓝色;(4)运笔速度与方式——作画时运笔慢,色料厚,釉色就深;反之釉色就淡。运笔停留处的色料特别厚,往往形成黑斑; (5)烧成温度和气氛——实验证明,在1250℃烧成时,青花呈蓝到深蓝色。如烧成温度提高到1350℃,则呈蓝黑色。气氛对青花本身和釉的色调都有一定影响。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在青料中加入高铁,即可仿出苏麻离青在视觉上表现出来的物理特征;通过将青料配比成与苏麻离青相同的化学组成,即可仿出苏青的主色调。

因此,擒贼擒王,配比与苏麻离青相同化学组成的青料,便是仿家手中的葵花宝典。这个葵花宝典包括青料中的主组成的比例,尤其重要的是铁钴比。而这对于现代科技来说,太容易做到了。

抓住主要因素,青花色调就不会太离谱,这一点足可以击中无数对元青花趋之若鹜又武功尚浅的收藏爱好者。

藏家手中的打狗棒

仿品,如洪水猛兽,现代科技似乎又“助纣为虐”。难道就没有办法识破迷津了吗?

找回藏家手中的打狗棒,让我们还是从现代科技手段入手。

今天的科技在陶瓷烧造工艺中改进了什么,那么这些革新与改进,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特征,捕捉这些特征,便是发现仿品痕迹的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现代陶瓷制作技术在下面两个方面,做了很大的革新:一是原料的精炼和提纯技术,二是烧造工艺的革新。

首先,新科技极大地提高了青料的精炼与提纯技术。早在清末,欧洲人发明的工业提纯的化学氧化钴便传入了中国,景德镇的工匠将化学氧化钴用于调色。这种精炼与提纯手段,与传统的青料淘洗研磨工艺不同,它可以使青花色料非常的细,因而无法做出如串珠状凝聚的自然效果,而这种因青料研磨不精出现的“串珠状凝聚”的黑色斑点,恰恰是明中期前青花瓷器的年代特征。

我们可以观察下图【图七】和【图八】,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两件元青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带着浓烈的时代特征的黑色斑点,注意观察红色框内区域的黑色斑点特征,它们是顺着运笔方向、呈点状分布的的。这符合研磨不细的小颗粒被工匠的画笔带着,顺着运笔的方向留下分布的痕迹。我们知道这些黑色斑点的成因是粗颗粒不溶于釉中,而留下的原金属氧化物。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七】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八】


我们再观察下图【图九】、【图十】,仍然注意观察红色框内的深色分布,有没有发现它们是呈茎脉状分布的?也就是会与运笔方向交叉甚至垂直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九】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十】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工业革命对原料的精炼与提纯技术带来的时代痕迹。由于色料非常精细,颗粒分布均匀,高温下溶于釉中,这些深颜色是铁离子还在原过程中吸收氧气而氧化形成的氧化铁,因此可以不顺着运笔的方向分布,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如茎脉状、和运笔方向交叉甚至垂直的分布。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烧造工艺的革新。

我们都知道,景德镇从传统的柴窑、人工控制温度,到煤窑、气窑、电控温度,烧造工艺获得了极大的革新。如今的气窑,成本低、烧造时间短、窑温可控而稳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陶瓷烧造的质量。

然而,就是为了降低成本,一般柴窑烧造需要26小时,气窑烧造却只要10个小时,这缩短了的时间留下了什么痕迹?我们知道,只有温度足够、和时间足够的条件下,才能保证青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充分氧化,才能使釉面熔融更加完全。而如果时间不够,青料与釉熔融过程中一定会留下仓促的痕迹,这个痕迹就是【图九】、【图十】红色框中表现出来的如茎脉状、和运笔方向交叉甚至垂直的分布的深色纹理。这些茎脉状纹理,就是两种物质熔融不充分的表现。

看过甄嬛传吗?皇上在和六阿哥滴血验亲的那场戏,当温太医的血和六阿哥的血刚滴入水中,即表现出来红色的茎脉纹理,如果时间足够长,茎脉纹理就会消失。

试过在清汤中加入香油吗?香油滴入汤水中的初始状态,是呈一滴一滴聚集分布状,这是由于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两种物质是不相溶的。

这就是为什么【图七】、【图八】的黑色斑点呈点状分布,因为这些黑色斑点是青料研磨不精细的颗粒,没有溶于釉中;而【图九】、【图十】的茎脉状分布的纹理,是由于高温下青料没有足够的时间完全与釉相溶,呈现在溶入的一个不完全状态。

因此,我大胆推断,这种茎脉状纹理便是现代烧造技术的时代痕迹。

然而,从下面【图十一】、【图十二】的红色框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上面段落所说的茎脉状纹理,但它们仍然是现代仿品。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它们是采用纯传统工艺烧造出来的吗?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十一】

[转载]【原创】踏入苏麻离青的迷雾(第三篇 <wbr>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图十二】

回答是否定的。现代科技可以添加一些助溶剂,使色料与釉在相对短的时间和相对低的温度条件下完全熔融,这样就可以不出现这种茎脉状纹理。

但是,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色彩对比度和色料的厚薄度,从钴蓝色背景和黑色斑点或斑块的色彩对比度看,【图七】、【图八】清晰而反差强烈,钴蓝艳而稳定安静,黑色或深蓝色斑点和斑块与背景钴蓝相比层次分明、反差强烈;另一方面,色料的厚薄也对比分明,黑色铁锈斑块说明烧造时间充分,在还原时间段铁离子有充分的时间富集并还原成氧化铁,深色斑点说明色料的粗颗粒未溶于釉中;而【图十一】、【图十二】背景蓝与深蓝色或黑色斑块色彩对比度不太明显,层次不分明,色料的厚薄看不出较大差异,说明烧造时间不充分,不足以让铁离子富集,就直接还原成氧化铁,也没有色料粗颗粒散落分布。

因此,我的又一个大胆推断是:这种深色或黑色斑点、斑块与青花蓝色背景层次不分明、对比度不明显、色料厚薄不清晰的现象,也是现代烧造工艺留下的时代特征。

后记道高亦或魔高

仿品层出不穷,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罗列全。本文中只挑选了一些用配比相同主成分的青料的方法来仿制苏麻离青效果的例子,其特点是主色调大致相符、苏麻离青主要特征明显。但无论如何,仿品皆为现代制造,必然留下现代工艺的痕迹。

我是李辉柄老师“将陶瓷鉴定科学化”的竭力推崇者,陶瓷鉴定的科学化不仅可以将鉴定的理由说清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可以将鉴定结果可重复。然而,在剖析了诸多成因机理的同时,也给仿家创造了可重复这些特征的方法,这看来似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然而,古陶瓷鉴定是一门人文与科技结合的学科,需要从诸多方面综合评判。陶瓷制造也绝不仅仅是青料一点,更有胎、釉、烧造工艺、造型、绘画等等,若想诸事还原历史,恐不现实。

只要抓住哪些是不可还原的,哪些是现代技术必然留下的痕迹,古陶瓷鉴定似乎又是魔高一尺而道高一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