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拥蓝关马不前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7-02
看诗不分明(55)
雪拥蓝关马不前
潘向黎
  潘向黎

   如果要勾勒韩愈人格的全貌,有一首诗不可不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如果将韩愈诗看作一个造型奇伟、气象雄浑的建筑,那么最顶上的那块金砖,不是他以硬语盘空、雄浑恣肆为人称道的任何一篇古风,却是这首沉郁苍老、追步杜甫的七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大意是:早上刚把奏章呈上金銮宝殿,晚间就被贬到潮州路远八千。一心想替圣朝革除一些弊政,岂敢因为衰老而爱惜自己的残年?云横秦岭已经看不见我的家园,雪拥蓝关连马也畏缩不前。知道你远道而来是情义深重,那么就好好收拾我的骸骨在这瘴江之边。(参照羊春秋先生版本译出)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到凤翔法门寺,把佛骨迎入大内供养,引起了朝野的许多连锁反应,韩愈为此上《论佛骨表》,极力反对此举,而且历举前代信佛的帝王“乱亡相继,运祚不长”的事例以为明证,因此触怒宪宗,想处死韩愈,幸亏宰相裴度、崔群等力谏,才改为贬潮州刺史。这时的韩愈已经五十二岁了,命运转瞬之间突然变脸,远贬天涯,而且严令启程,只得独自仓促启程。当他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这时韩愈的妻子儿女,也随后出发,不知在何处颠簸受苦。“家何在”不但是看不到原本的家园,而且也包含了“家”已破碎的惨痛。事实上,韩愈十二岁的小女儿还因惊痛劳顿而在路上夭亡,韩愈为进直言、逆龙鳞真可谓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韩愈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当时家人只能将这个聪慧、敏感而苦命的小女孩草草埋葬,直到五年之后,韩愈才将她安葬在河南韩氏墓地。了解了这些细节,回头再看“家何在”,简直不忍卒读,三个字,因为韩愈一家人的血泪而永远湿着烫着。

  到底为什么要反对迎佛骨?韩愈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希望革除的“弊事”即弊端是什么?在《论佛骨表》中,他写道:“(百姓)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若不即加禁遇,更历诸寺,必有断指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劳民伤财,自取败亡,韩愈因此极力反对,不惜获罪,即使忠而获罪也不后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一联是名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色中满是苍凉情怀,无一字写人,而人自在。不但一笔三层,而且诗意收敛而饱满。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中评《李花赠张十一署》有“此诗妙在借花写人,始终却不明提,极匣剑帷灯之致”之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亦富“匣剑帷灯之致”,叙事、抒情、写景、交代后事,没有一字直接写到人,但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已经被不露痕迹地烘托出来,虽隐约又明确,如漫出剑匣的剑气、透过帷幕的灯光。

  这一联也极显韩愈坚确端整的另一面和他炼字的功力。“横”“拥”二字,何等有力,一横一纵,写出了地理和心理双重的无路可走,几有寸铁杀人之功,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最后两句何其愤慨和悲凉,却又透着一种陷入绝境的君子特有的镇定和坦然。《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此典,料定必死,向韩湘交代了后事。可以读出这样的潜台词:正道直行,天地可鉴,死便死耳,何必多言?直到此时,他仍然没有一点悔意,没有一点恐惧,因为他想的仍然不是自己,而是天下。

  正是这首沉郁顿挫、大气磅礴、感情直欲涨破纸面的杰作,为韩愈留下了一幅精彩的自画像:冰天雪地中立马蓝关,失路悲愤而铁骨铮铮、九死不悔。所谓的顶天立地,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