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苏迷 2013-07-03
   流不尽葑溪  流不尽童心

  葑门横街整修已初见端倪,古色古香的韵味把我拉回到几十年前的儿童时代,赞叹之余,也把我的思绪带到了情牵神往的故乡—葑溪镇,一座以河流命名的美丽古镇。

  每次回老家,我总爱跑到弯弯曲曲的小河边,看着一座座简朴的小桥,亲切感油然而生。小桥给河两岸寻常人家带来了生活的便利,长年累月,风风雨雨,它总是沉默不语,躬着背驮着我们到达彼岸。                                                          

  小桥始于何年何月,无从考究,反正在我的记忆之前就有,就很多。

  最难忘的记忆,是在童年时代,我的家正处在一条弯弯小河的拐角处,清粼粼的河水宛如一条柔顺光滑的锻带,潺潺地淌过我家门前,我就是喝小河水,踏小石桥长大的。

  小时候,幼稚园同学间相互认识,都爱用自家屋前的桥名自报家门,比如,你是徐公桥边的,我是红板桥堍的,他住里河桥北,等等。家乡的每一座桥都很有特点,高高大大的徐公桥,喧哗热闹的安里桥,又如横街街面上唯一的一座桥叫蒋家桥,桥下就是窄窄流湍的蒋家浜,蒋家桥边上是苏州略有名气唯一幸存的平民茶馆—葑门茶室。横街中部南边还有按装雕花铁栏杆的红板桥,使十分平民,十分世俗的横街平添了几分雅致,透露出古典的味道。东街上有弯背老公公似的朝天桥,还有平平坦坦的马路桥,西街上有那享誉中外的大小觅渡桥……每一座小桥都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我常缠着祖父母讲关于桥的故事。童年的我常常在心里感谢这不宽的小河,它隔开了河对岸街市的喧闹,把宁静留给了我们,小桥更为我们上学,上街市提供了方便。

        

                                         

  每年夏日,清澈的河里划来了一条条吱吱呀呀的小木船,上面满载着白嫩嫩的“塘藕”,水灵灵的“水红菱”,翠滴滴的“藕塘茭”,还有那许许多多的“荸荠,茨菇,鸡头米,小船儿划过泛起涟漪,伴随着农民丰收喜悦的欢笑声荡漾在小河四周。船儿你拥我挤,“轧船”现象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关键时刻,木船上总会有青壮年汉子自发站出来,赤着膊,汗湿的肌肉在太阳下闪着油亮的光,阳刚气十足,用地道的家乡话,象唱山歌一样,扯开喉咙大声叫着“扳艄,推艄”指挥疏通。年幼的我,远远地站在桥头,看得津津有味,总嫌疏通得太快,还没看够这一曲曲轧船交响曲。

 

                                         

  放暑假了,那是我们最忙碌的日子,烈日当头,恬静的小河里时常有包着花布头帕,蓝布头帕,腰间束着绣花围裙的村姑大娘摇着装得满满的青草船,叽叽喳喳地在小桥下穿过,这时,慈祥的祖母总是会对我们说,“种田人多辛苦,这样的大热天还要出来积肥料,你们可要晓得节约每一粒粮食”.。或许是祖上几辈都为农民行医的缘故,祖父母对农民总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每天祖母早早起床,烧开水冲好一大缸青蒿茶,这是特地从横街上“同益生”中药房买来的,每年夏天我家必备,具有清凉解暑功能的中药—青蒿泡茶。烈日下,祖父举着蒲扇,有时伫立桥头,有时站在河滩上,招呼南来北往汗流浃背的农民乡亲防止中暑,他们会在我家门口停下,上岸喝几杯解暑茶水,在树荫下的石栏凳上凉快一会,幼年的我,奔进奔出帮着加茶水,干起来还特别来劲,当大伯大娘捋着我的小辫子夸奖时,我心里甜滋滋的。

 

                                            宿

   那时,家乡周围的交通都不便利,交通工具就是靠那在小河里“啊得橹,啊得橹”慢慢摇过的小木船,遇到雷电交加的傍晚,我家门口屋檐下总会有许多走路的,摇船经过的躲雨客,每逢这时,家里长辈们总会招呼他们进屋子里避避雷响,尤其是那些摇船路过的,尴尬而焦虑地望着黑下来的天空,无法在飘泼的大雨中回到他们的家。这时,我的祖父母就会主动招呼他们借宿在家中的“墙门间”里,(现在称做门厅间)我还记得遇到被子不够,祖母就会张罗着去到里河桥堍一家专门有被子借出的老邻居家商借。那个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人心很真诚,那些其实说来也不熟识的乡亲们,在我家歇了一夜,为了回去赶农活,天不亮就解开停在河滩头的小船儿,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但借的,用过的东西都整整齐齐地留在我家墙门间里,一般没有什么顺手牵羊,偷啊,骗啊不好的事发生,现在想起也还是蛮感动的,所谓人心换人心就是这样。

   于是,家乡人民的勤劳,祖父母的慈心,对农民辛劳而产生润物无声般的体恤,爱心,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家乡的小河,小桥不再是空荡荡无声气的,他们灵动起来,很实在也很辛苦。

   岁月悠悠,几十年来,故乡苏州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的新区园区,替代了古老的村镇街坊,一座座大桥一条条快速路上飞驶而过的汽车替代了吱吱呀呀慢悠悠的小船,欣喜之余,不免产生几分思念,几分惆怅,故乡一座座简朴的小桥是世代农耕生活的写照,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是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如今,勤劳善良的祖父母.父母亲都已先后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对农民乡亲的爱心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永远忘不了故乡的小桥小船,永远忘不了童年生活的快乐时光。





  附几张照片与大家分享那老时光--


下面是祖父母中年时的,他们那时的照片很少看到,这是我能收集到的最年青的了,阿爹和好婆我猜大概在四十岁左右吧!那就是在三四十年代的普通百姓的形象~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下面的这张阿爹好婆看似年龄相差较大,要十几岁吧,其实不是在同一年代拍的,阿爹的这张可能是六十年代初,穿的医生服装拍的,大约六十岁左右,也是存世的最后的一张像片了,直到1976年10月一直没拍过照片;好婆这张是1976年10月祖父已去世后我们小辈一起去拍了合影时再拍的,她当时也是说就拍好吧,以后好派用场。阿爹和好婆相差一岁,阿爹十九好婆十八结婚的,她俩的婚姻小时候听好婆讲是指腹为婚的~,俩人一生从未分开过十分恩爱~阿爹去世后,好婆半年后就跟随而去--到天堂里去陪伴阿爹了!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下面老照片是大约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的~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我的爸爸妈妈年轻时--地点大概是家里的院墙下吧!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这张是妈妈在立达小学任教时的--嗨!还有点民国时期女教师的范儿……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这是妈妈在立达小学校园里那棵雪松下的青涩照~记得直到我们六十年代念小学时,该树已长得枝叶茂密,郁郁葱葱的,就像是一个人的青壮年时期--健康阳光,引人注目,绝对是我们学校后操场的主角。那时课余还经常在这树下玩耍--什么‘官兵捉强盗’啊,‘弯弯四的角’啦等等游戏;还会和同学讲,这棵松树是我阿爹种的,其实我都忘了我小时说过的话,是我们几十年后小学同学再见面时,她们记得,讲我说过的,哈哈,那时居然也会引以为傲--吹吹了!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我的祖母与祖浩叔叔,照片反面依稀有35字样,大概那时祖母是35岁吧,祖母属龙,祖浩叔是1937年出生的,算来也差不多,右边的照片是祖父母(左)与住葑门横街友人的合影。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下面几张照片是2010年春节时拍的情景,葑溪水真是难得的清静--外来人员都回老家过年了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下面这张两幢房子中间的小河就是蒋家浜,呵呵!仔细点看就可以看到蒋家桥上的行人!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下面这张是房管所下属的工人正在为该处在横街的房屋全面整修建造,真是漂亮又地道,建材和垃圾都要用该只船来驳载,据说屋主也是该单位的······,嗨,我们是河对过的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道路与驳岸修修好已经不错啦!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下面是我拍了几张沧浪区政协文史办编辑出版的《葑溪横街》一书,里面有关于祖父的一篇文章,当时负责该书的刘小平老师排版前要我祖父的照片,辗转找到了我,于是提供了老照片两张,还谈了些我所知道的祖父的往事,然后有感而发;写了上面这篇《葑溪流不尽》,也得到了刘小平老师的帮助和推荐,得以在苏州日报副刊上发表,谨在此对刘小平老师表示感谢!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转载]《葑溪流不尽》--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父许伯安医生




         下面是朋友们的鼓励,感谢他们的鞭策,让我这个懒笔头肯动动笔;宝贝儿子说:妈妈,这读后感比您的文章写得还要好--,呵呵,特地登出与大家分享!

老许:真是一篇好文章,谢谢您和您的佳作,认真连读三遍,读了以后,给人一种十分美好、亲切的感觉,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感动,自己记忆中的童孩时代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了眼前,那是一种甜蜜的回忆,幸福的感觉,好比是一杯永远冲勿淡,喝不完的碧螺春茶。

通过“弯弯曲曲的小河、简朴的小桥、清粼粼的河水、“啊得橹,啊得橹”的小木船、白嫩嫩的塘藕,水灵灵的水红菱,翠滴滴的“藕塘茭”、 轧船交响曲”等朴实的词句把一个鲜活、美丽的“葑溪”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又通过“青草船”、“青蒿泡茶”、“借宿等故事把“葑溪”的文化、灵魂和朴实的民风表现得入木三分,这二者岂不就是您那个“永远忘不了的童年”吗?

在《葑溪流不尽》一文里,看到了您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和自己作为一个“葑溪”人的自豪,以及对勤劳善良的祖父母、父母亲等亲人的崇拜和无限怀念的情感。这种深情、自豪、崇拜和怀念我想就是您写《葑溪流不尽》的原因吧?

我已把《葑溪流不尽》下载收藏了,慢慢品一定会品出更好的味来的。

我还有一个想法和愿望,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相约王孝权,张清华等一同重游“葑溪”,在西街、横街、桥头河边,现场听您讲“葑溪”的故事。

                                       丁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