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阳楼前 洞庭乾坤滋生“忧乐”湘魂

 文山书院 2013-07-04

岳阳楼前 洞庭乾坤滋生“忧乐”湘魂

2013年7月4日


岳阳楼景区。图/IC

    楼观岳阳尽。

    滕子京被贬谪到岳阳做官之前,对岳阳楼的名气颇有怀疑。等到岳阳之后,他发现,写岳阳楼的文字虽美,但与岳阳楼的实景仍有差距。

    他认为只有亲临岳阳楼,才能感到岳阳楼的大美,直到他碰到《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用368个字将岳阳楼的大美成文。

    文章字字珠玑。天下第一等的景观与天下第一等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于方寸,回响千古。这一实景中的忧乐精神,也汇入湖湘文化之一脉。

    本期湖南九章,带你领略《岳阳楼记》的家国情怀。

    记者曾鹏辉实习生黄珺张雪松岳阳报道

    6月15日,岳阳楼前的麻石台阶。水天一色,浪高风大,

    夏日的炎热被风吹尽。游人在“忧乐”匾合影。

    遥对君山,控湖带江。长江西至,四水南来。范仲淹的家国忧乐,似乎也随这景致浩荡楼前。

    忧乐当挚友滕子京的政绩,遇到岳阳楼前的景

    岳阳楼自修建以来,屡毁屡修。仅宋

    代,地方政府就7次重修岳阳楼,最具影响的是滕子京那次重修。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岳阳楼,就是滕子京修复的岳阳楼。

    范仲淹的“忧乐”,为什么在《岳阳楼记》里表达?

    这不得不从岳阳楼的特质说起。史载,岳阳楼肇自汉晋,前身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这一“戍守”之楼,至宋代时已成为了登临览胜的旅游之地。

    岳阳楼自修建以来,屡毁屡修。仅宋代,地方政府就7次重修岳阳楼,最具影响的是滕子京那次重修。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岳阳楼,就是滕子京修复的岳阳楼。

    河南人滕子京是江苏人范仲淹的“同年”——他们在同一年中了进士。后来,两人经常共事,也常受贬谪。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到了巴陵(岳阳),一年后,范仲淹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滕子京到巴陵后,政绩斐然。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让当地“政通人和”,还拿出钱修复了岳阳楼。

    古代文人有立功之后立言的习惯,为立言,滕子京想到了同样被贬的范仲淹,他给千里之外的范仲淹绘制了一张《洞庭晚秋图》,并写了《求记书》,请他写下《岳阳楼记》。

    于是后人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根本就没到过岳阳楼。《岳阳楼记》的写成更多得益于范仲淹深邃的思想、横溢的才华,况且,他长在太湖之滨,对湖泊的景致也应熟悉。

    “范仲淹的确到过岳阳”,岳阳市文物管理处副研究员陈湘源说,“他曾经奉旨安抚江淮水患,其辖区包括了武汉,为考察水患缘由可能入湖。”范仲淹曾写过“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说明他至少到过洞庭湖,而且范仲淹也在今岳阳市云溪区置有田地。且不去管他有没有去过岳阳楼。一个事实是,范仲淹看到与岳阳楼有关的信息,才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什么是面对岳阳楼,他才有此灵感,而不是别的楼,别的景致?

    这要从范仲淹的心境说起。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约稿”时,也就是庆历五年,他正好在受贬的途中。“数次贬谪,宦海沉浮,让他身心俱疲,范仲淹也曾出现置田归隐之意。”陈湘源说,“可是,庆历新政是其毕生追求,以天下为己任是其终生理想,怎能抛弃?”陈湘源分析,范仲淹的矛盾心绪得不到抒发,而滕子京的“约稿”恰好让他有了直抒胸臆的机会,况且在范仲淹看来,挚友滕子京同样受贬,但治理巴陵郡,政绩斐然,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是历史的偶然,当时洞庭湖的环境,则为范仲淹生此忧乐情怀更增一分必然。陈湘源说,岳阳楼控湖带江,奔腾浩荡的长江与包容广阔的洞庭湖在此汇合,祖国山河,波澜壮阔,登楼远望,尽收眼底。此景融情,必当感怀天下。

    家国当南边的杜甫江阁,对望北边的岳阳楼

    他们看到岳阳楼都能想到国家。陈

    湘源认为,杜甫登楼,看到的是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身世之悲,国家之忧,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

    杜甫的国家之忧至范仲淹发展成为更高层次的“先忧后乐”。

    除了《岳阳楼记》,《登岳阳楼》里也能看到家国情怀。《登岳阳楼》比《岳阳楼记》更早思考家国命题。

    兹所指的《登岳阳楼》,作者是杜甫。他晚年流落湖南。此时唐王朝仍处于安史之乱,兵火连天,金瓯破碎。

    在湖南期间,杜甫本人穷困至极,但他心中惦念的仍是“戎马关山北”的国家安危。岳阳是杜甫入湘的第一站,他登上岳阳楼,写下《登岳阳楼》,思考个人境遇与国家安危,不禁“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结构是:先写洞庭美景,中叙个人穷困,后忧国家安危。清代学者黄生说该诗,“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后转出戎马关山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

    《登岳阳楼》能转出“戎马关山北”,《岳阳楼记》能转出“忧乐”,一诗一文,二者主旨有着相同的演进结构。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也是先写洞庭湖的四时景色,借景抒情,又联想自己的贬谪经历,思及最终得出不因职务升贬、个人得失而放弃为国家、民生分忧。

    他们看到岳阳楼都能想到国家。陈湘源认为,杜甫登楼,看到的是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身世之悲,国家之忧,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

    杜甫的国家之忧至范仲淹发展成为更高层次的“先忧后乐”。

    杜甫的生命终结点是湖湘大地,他在湖南写下数百首诗,忧戚国家。几百年后,范仲淹在一次被贬途中,借《岳阳楼记》抒发他的唯以天下为忧乐。二者的精神风旨已具化成两座名楼——岳阳楼与杜甫江阁,它们一南一北,相互呼应,成为湖湘文脉上的两个地标。

    经世当曾国藩的丧母之痛,遇到岳阳楼的饭菜

    于斯为盛,对岳阳楼而言,更多的是慕

    名而来的游客。比如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这四位著名游客,曾合写了一首《岳阳楼联句》,四人依次写下:“洞庭好似砚池波,暂借君山做墨磨,古塔倒悬堪作笔,乾坤写得数行多。”

    岳阳楼东南面四五百米,有座岳阳文庙。文庙也是滕子京修的,修在庆历六年,《岳阳楼记》也于当年成文。

    当时的生员在文庙中学习之余,不乏登岳阳楼赋诗唱和,或许,后来的生员会在楼上背诵《岳阳楼记》。

    “范仲淹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升华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这种普世情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陈湘源说,“‘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与‘忘悲喜,先民忧,后民乐’的精神一脉相承。”

    于斯为盛,对岳阳楼而言,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比如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这四位著名游客,曾合写了一首《岳阳楼联句》,四人依次写下:“洞庭好似砚池波,暂借君山做墨磨,古塔倒悬堪作笔,乾坤写得数行多。”

    “乾坤写得数行多”的“乾坤”可以指天地,可以引申为天下。天下洞庭,也是湘军与太平军常常战斗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在洞庭成为湘军与太平军的战场之前,湘军创始人曾国藩与《岳阳楼记》有一则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他少年时期,晚上在家背《岳阳楼记》,一个小偷藏在屋梁上,打算等曾国藩睡着后偷东西。一夜过去,小偷睡觉醒来,曾国藩还在背,于是他蹭地从房梁上跳下来,劈手夺过书本说:“我都能背给你听。”于是一口气把《岳阳楼记》背了出来。曾国藩之后经常以此例说,自己天生愚钝。

    等到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当时在北京做官的曾国藩回家奔丧。路过岳阳,停住一晚,并特意在岳阳楼吃饭。不久之后,曾国藩组建湘军,开始与太平军对抗,最终挽国势于倾颓。

    曾国藩在岳阳楼想到了什么?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说,当时曾国藩母亲去世,他的心情非常忧郁,加之国家的现状,更让他不安。当时的处境,国家需要曾国藩这样的人出来挑起拯救的大任,而曾国藩长期受范仲淹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曾国藩登岳阳楼,是在重温范文正的精神世界。

    专家点评

    《岳阳楼记》与湖湘文化深相映契

    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遂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呈现了我们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话题:得与失,宠与辱。很多人究其一生都无法逃脱这样的困惑,范仲淹却在这里以一篇短小的文章向世人做了解答。

    命题虽很宏大,范仲淹却手到擒来。观楼景,抒胸臆。以一明一暗之景影射一喜一悲之情,展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恬淡人生观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

    《岳阳楼记》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忧乐理念。“忧”与“乐”是文明社会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当人生处于逆境时,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碌碌之辈往往“以物喜,以己悲”,而范仲淹告诉我们,不应因一己得失而悲欢,应真正以天下为己任,为民忧为民乐。范仲淹这一伟大的回答不仅为古往今来的有志者指明了道路,更是对整个人类价值观的终极心灵关怀。

    范仲淹是杰出的文学家,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汲古风雅朴实之长,补今柔靡巧伪之短,并自成一派。《岳阳楼记》虽非湖南人所撰,但与湖湘文化深相映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入选湖南九章实至名归。          记者曾鹏辉

    因范仲淹的“忧乐”注入,岳阳楼成难以替代的景点

    记得小时候,父亲去岳阳出公差,回来带了很多岳阳的特产,如君山银针茶、湘莲、银鱼等,但最让我心动的还是一张彩色画图,上面印的是鸟瞰岳阳楼全景,蓝天碧水之下,金黄色的岳阳楼格外夺目。

    年纪稍长,我一直认为,水乡之域,邻水之畔,必以楼阁配之,才能不负那湖清水,楼阁也才会有生机。后来因工作原因,我多次走进岳阳楼,总觉得次次都是走进了儿时的那一幅画中,无丝毫的审美疲倦。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幸存的清构史迹,既有千古名山君山、天下名水洞庭湖与之交相辉映,又有巧夺天工的建筑,雄视文苑的诗词楹联记赋,值得你反复地看。无论坐在哪条麻石阶梯上,都可以对楼、对水、对诗文发呆。

    《岳阳楼记》问世后,因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注入到了景观,因景而情,相互生成。岳阳楼便成了难以替代、超越的景点。倘若一个景点,缺少人文书卷,便会觉得俗气,且景点越美,俗得越深。正如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湖南地段传递起点就选在岳阳楼下,众多学生齐声吟诵《岳阳楼记》,呵护火炬由此传遍三湘大地,不禁觉得组织者匠心独具,那其实是在传递一幅画卷,一种灵魂。记者曾鹏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