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篇-扩大感知范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问题的典型案例!

 求佛如求己 2013-07-04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波义耳在研究“空气的弹力和重量”问题的实验中发现:在一个大气压下的一个体积的空气,受到两个大气压,体积就会被压缩成二分之一;受到三个大气压,体积就会被压缩成三分之一。1662年,他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归纳成一个公式: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和它所受的压强成反比。这就是波义耳定律,也有叫做波义耳——马略特定律的。这是因为法国物理学家马略特1679年也叙述过这条定律。到了十九世纪,法国物理学家雷尼奥对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压强下,进行波义耳定律的重复实验。他发现,并不是任何气体都遵守波义耳定律。比如气体氮,在一个大气压下一千升,按照波义耳定律,在一千个大气压下,应该被压缩成一升,然而实际上是两升,比按着公式计算出来的值要大一倍。通过大量测定实验,他得出了新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波义耳定律基本是正确的;在特殊情况下,这条定律应该加以修正。他把适合于波义耳定律的气体叫做“理想气体”。这之后,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尔斯进一步发现,自然界并没有“理想气体”。各种不同的气体在受到不同压强的时候,体积的变化并不完全一样,他提出一个有名的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这就是在运用波义耳定律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气体,在压强上加一个改正值,在体积上减一个改正值,这就比波义耳定律更接近客观真理了。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扩大我们感知问题的范围,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问题,学会使用综合分析方法来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013.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