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皋伯通的故事(王稼句)

 苏迷 2013-07-05

旧时皋桥一带,乃城中阛阓热闹去处,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自古就是苏州繁华、靡曼、奢侈、风流之地。如白居易《忆旧游》有曰:“阊门晓严旗鼓出,皋桥夕闹船舫回。”又《夜归》有曰:“皋桥夜沽酒,灯火是谁家。”刘禹锡《泰娘歌》有曰:“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走上皋桥折花戏。”皋桥初建无考,因东汉时里人皋伯通得名,皋伯通本人没有什么事迹,只是因为与梁鸿有关,得以附载史籍。

梁鸿字伯鸾,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他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群书,惟不好章句,曾在上林苑养猪。归乡后,娶同邑富家女孟光为妻,孟光字德曜,“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但两人相敬相爱,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夫妇俩出关,过洛阳,梁鸿作《五噫之歌》,章帝闻而求之,便改易姓名,先至齐鲁,不久南下,“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天收工回家,孟光为他端来饭菜,都高举食盘,不敢仰视,这就是“举案齐眉”的由来。皋伯通见了,感叹道:“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就将梁鸿养在家里,让他安心著书。梁鸿病卒,皋伯通将他葬在刺客要离冢傍,人们都说:“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自古以来,梁鸿作为高士的代表,受到普遍尊重。清道光间,江苏布政使梁章钜在桃花坞龙兴寺侧建梁高士祠。光绪六年(1880),吴县知县高心夔又移祀于周孝子祠西。人们在纪念梁鸿的同时,自然也忘不了皋伯通。

皋桥,因皋伯通住在桥的附近而得名,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一记道:“皋桥,即汉皋伯通居此,桥以得名,梁鸿赁舂之所。”历史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前代并不清楚的事,后代反而越来越详细了。如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就说:“皋桥在吴县西北,皋伯通字奉卿所居之地也。伯通为汉朝议郎,卒葬胥门西二百步,号伯通墩。昔梁鸿娶孟光,同至吴,居伯通庑下,为人赁舂,伯通察而异之,乃舍之于家,鸿卒,又为葬之,是可称也。《哀江南赋》云‘皋桥羁旅’,亦谓此。”皋伯通字奉卿,以往是未曾提到的。朝议郎是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开始设置的,为八郎之首,后七郎是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秩正六品,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十四阶,正六品上。东汉时哪有什么朝议郎?此前的记载,都说皋伯通为“大家”,即大户人家,则来得比较可靠。所引庾信《哀江南赋序》的“皋桥羁旅”,本作“高桥羁旅”,高桥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东十五里,《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引《金陵故事》说:“梁乱,庾信为建康令,守朱雀门,众溃台城,门已闭,信走,羁旅于此桥,信有《哀江南赋》云:‘高桥羁旅’是也。”这与皋伯通或梁鸿自然也没有关系。

梁鸿有一位朋友高恢,《后汉书?梁鸿传》记道:“初,鸿友人京兆高恢,少好老子,隐于华阴山中。及鸿东游,思恢作诗曰:‘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想念恢兮爰集兹。’二人遂不复相见。恢亦高抗,终身不仕。”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高士传》曰:“恢字伯通。”《后汉书》本传提到梁鸿的交游,仅有两人,一位是皋伯通,一位就是高恢,他们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前人就提出疑问,田艺蘅《留青日札》卷十七说:“恐是高、皋同音,而伯通同字也。”但梁鸿既寓吴而思念高恢,且“不复相见”,恐怕另有吴人皋伯通。这段故实究竟如何,还有待学者去索隐考证。

还有一位皋伯通,有点妄语无稽。浙江海宁金牛山,古称会骸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引《九州岛要记》说:“古有金牛入此山,皋伯通兄弟凿山取牛,山崩,二人同死此穴中,因曰会骸山。”《海盐澉水志》卷五也说:“金牛洞在黄巢衖南,金牛山下。据武原旧志云,民人皋伯通兄弟逐金牛入洞,忽不见,因名。”这两个故事的内容差不多,属于民间传说。因为说起吴人皋伯通,将这位皋伯通也顺便提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