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湄妹 2013-07-08

还给学生一片参与社会实践的蓝天

                                    ——谈如何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目前普通高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组织方法,穿插了自己的工作体会,希望能引起更多教育人士的关注,重新审视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开设,还给学生一片参加社会实践的蓝天。

关键词审美能力  社会实践

 

全国第二次美育座谈会指出:美育的任务是“指导人们充分感受美,深刻鉴赏美,真实表达美,积极创造美”。自从素质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开始推广之后,美育教学就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而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其重要性已经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何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呢?据此,笔者在学校共青团的工作中,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自身特点和美学的基本原理,组织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做了一些具体的尝试,取得了一点经验,本文针对目前普通高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组织方法,穿插了自己的工作体会,希望能引起更多教育人士的关注,重新审视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开设,还给学生一片参加社会实践的蓝天。

一、高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省的素质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也理直气壮地走进了高中教学课堂,给高中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目前有很多的高中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虽然写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但只是“纸上谈兵”,实践活动一直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学校以前开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学工基地”,“学农基地”和“学军基地”已经逐渐成为历史。近几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事故连续发生,教育部要求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尽量减少学生的校外活动,包括到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祭扫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每年参与的人数也在减少,由开始的全校参加到一个级部参加到现在的团员代表参加,让人感到了一种无奈和着急。高中生每天“一个中心”(即“学习”)和“两个基本点”(即“学校”和“家庭”,或者“食堂”和“宿舍”)的活动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把学生禁锢在学校的同时,也把学生的身心牢牢地“栓”了起来,导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少,审美素质普遍偏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情感、意志、品质、情趣等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意识淡薄,近年来,以致出现了学生撒谎不脸红,面对歹徒行凶置之不理,夜不归宿外出上网等不良现象,而“染发”、“背心装’、“窄脚裤”、“彩色鞋带”等所谓时尚打扮却“春意盎然”,自谓“潮人”。这些现象违背了教育本身“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也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还可以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使学生得以全面和谐的提高和发展。

(一)感受美

感知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感受美在审美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在所有的审美过程中的第一步。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形象直觉”就是对那些已经固化为形象的美进行直接的感受。感受美对于学生来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合乎审美规律的心态来对待美的事物。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都具有形象物态化的美感。学生面对具体化的美感比书本上的“几段文字”会更有直接性,更乐于接受。在一些活动中会运用审美规律的眼光来对待美,在这时候,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年志愿者”一词刚刚在校园流行起来的时候,校团委每年都要进行注册”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每次都有学生要问:“青年志愿者是干什么的?”我总是要把青年志愿者的组织领导、活动意义、精神内涵,社会价值、产生与发展等情况一一为学生说明,但这些还不够,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活动的意义。每年三月份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月”,组织学生到是市政府广场开展宣传活动,捡拾公园垃圾,到敬老院打扫为卫生,演出节目等,每次活动回来,学生都是喜气洋洋,感受颇深。他们在付出劳动的过程时感受到了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活动宗旨,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树立了时代新风正气,这种社区服务活动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在付出的同时,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社会媒体的赞誉,让学生乐此不疲,真正体会到了奉献是无私的给予,是爱心的光芒,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二)鉴赏美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还要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美是什么”。只有在学生知道“怎样鉴赏美”以后,才能更好地表现美。

“美是难的”,柏拉图在对许多有关美的看法的比较后,曾十分感慨地承认了对美认识的困难。“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曾使许多专家、学者伤透了脑筋,被视为一个难以解开的理论之谜。这样—个关于美学的理论难题要让学生认识就更困难了。但是让学生理解“美来源于真,美来源于善,美就是真与善的呈现”却是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的。这个问题又恰恰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需了解的有关美的最本质的问题。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实践活动应首先从开展校园活动抓起。定期组织贫困生助学活动,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活动,寒暑假社会问题调查,建党九十周年演讲比赛,观看国内新闻节目,开展广播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真而美”、“善而美”,善良、正直、谦虚、诚实的品质,无私、无畏、执着、向上的精神等“内在美”是人的美的最重要的组成,领略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达到鉴赏美的效果。譬如:贫穷者得到了党的救助,感动得热泪盈眶;贪官终于落入法网收到惩处,大快民心;党开了历史性会议,领导做了重要报告,代表认真学习,齐赞党的政策好、领导讲得好、与会代表反应好;在党与法的作用下,农民工要到了拖欠很久的工资,场面催人泪下,不得不歌颂党的帮助;总理送来一件衬衣、总理穿了十年的一件棉袄,都能显现我们生活的国度是多么感人,多么美好! 

一般而言,人的心灵有多扇窗。打开透视丑恶的心灵之窗,看到的必然不会是美好,打开透视美好的心灵之窗,您就会发现即使是别人看来不值一提、平常的事物原来都有美好、可爱之处。所以鉴赏赏美有它的规律,有它的程序。“在一般感觉之中,特别是生理感觉之中,客体先于主体,而在美感中,主体先于客体。”学生的个体的心理感觉在你不去开启它时,是封闭的,只有在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开放自己的感官,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从而受到美的形象的感染。

(三)表达美

完成了感受美与鉴赏美之后,还指导学生会表达美,使其对美的认识通过实践得到升华与固化。表达美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老师要学会怎样让学生表达美。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表达美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平时在带领学生参加文艺演出的机会比较多。每一次排练,我首先对作品进行分析,给学生指出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每一件服饰的内在涵义,帮助学生准确的表现作品。在候场的时候,我总是把学生集中起来,组织他们认真的欣赏其他节目,品味节目的精神内涵,品味节目的表现手法,品味舞台舞美的表现形式等。在化妆的时候,先要对化妆做统一的要求,从粉底的深浅到睫毛的打理,从脂粉的颜色到眼影的颜色,从发型的式样到饰物的高低位置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彼此化妆,用自己的感悟去表达对美的理解。在舞台演出时候,更是要求学生全神贯注、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内容,力求与观众产生共鸣。学生在演出一系列过程中,心理上会形成一种审美的贯性思维。这种思维已经接近于理性的思维,它将固化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中而形成—种能力——审美能力。当然,以上只是从一项具体活动实践活动进行说明,让学生懂得怎样表达美,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的理性的去表现美,要明白表达美的方式首先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点,让后再去选择表达的方式,也许这样就不会产生“染发”、“背心装’、“窄脚裤”、“彩色鞋带”等所谓时尚打扮现象了。

(四)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目的。美的创造是审美实践活动的最高境界,创造美与审美形影相随。一切审美活动或审美过程的每一阶段,都萌发着创造因素。在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都有审美创造的参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应从创造美的规律和社会实践课的基本规律去寻求最佳结合点。

几年前曾经组织学生干部到莱芜市龙山风景区参观考察,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学生到了风景区后,立刻被那里的风景吸引了,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溪水潺潺,水光潋滟,眼前的景物无不呈现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蔚为壮观。参观完后,我们邀请了龙山风景区的经理韩金来同志作了《艰苦创业、奉献社会、积善积德、造福子孙》的专题报告。韩金来同志曾荣获“全国绿化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中华爱国英才”,“尊老敬老模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当地老百姓的眼里就是“活菩萨”。报告做完后学生深受震撼,在交《心得体会》时,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劳动创造了美,今天的报告使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并且要持之以恒。劳动如此,学习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学生来说,艰苦奋斗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

劳动创造了美,美的事物又教育了学生,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一课,学生创造美一定要有实践活动,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文明动作、一句温暖的话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学校要号召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手捡起一个垃圾,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筷子,给窗边的小花浇浇水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去创造美。

当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学理论指导应该注意“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只要能以“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渐加深”的思路来进行指导,学生的审美理智会大大提高的。

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方法

(一)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科室、教务处、团委、政教处、学科组长组成,领导小组要制定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和详实的工作计划,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建立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建立相关制度,明确社会实践的领导部门,其他科室统筹协作,真正形成 “团体指导、协同教学”的机制。

   

教务处负责安排管理专业教师,包括课堂教学组织。政教处和团委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指导,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认真选题,确保选题的可行性。安排好实践活动必须的物品、交通等,做好后勤保障,在活动中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活动结束后,写好活动总结。专业老师要组织好活动的具体实施,掌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导学生写出课题研究性总结或者报告。

(四)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

学校实施教学计划时,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一般来说,放在周末的一个下午为好;可根据活动复杂程度来提前计划好课时的长短,也可在研究性学习的某个阶段,需要学生到某一固定场所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可能需要几天、一周或更长时间。还可以学校不统一安排或规定固定时间,而是把安排权下放到年级(或班组),年级(或班级)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灵活的,弹性地安排。

人类对美追求的历史与人类的发展史是同步并行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懈努力、奋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追求美、创造美、丰富美。学校教育应认识到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的贯穿于高中教育教学的教学结构中,使高中生在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审美情趣,把自己所学习到的一些美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