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国宴 2013-07-08
——2013北京中学生“模联”活动带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在“模联”辩论中代表“各自国家”的立场与利益。(资料图片)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但学习不止于模仿。从北京中学生“模联”活动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一种蕴含着创造性与生命力的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学习——

  ■杜霞

  日前,来自北京市18所中学的“模联”社团代表140人,齐聚北京市景山学校,召开“模联”大会,针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等国际性话题,进行了有意义的辩论与磋商。“模联”,即“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简称MUN。“模联”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活动举行时,青年学生们会以不同国家外交官的身份,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会上,代表们需遵循大会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阐述“自己国家”的观点,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进行辩论和游说。“模联”活动源自美国,在美国发展得也最为成熟。自2001年以来,“模联”模式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群体的欢迎和认同。

  此次的“模联”大会,是由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北京市第二中学和北京景山学校学生“模联”社团发起并主办的。这种由学生自发组织筹备、自主参与探究的活动,不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那种基于真实性任务和问题的真实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深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毋庸讳言,囿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远未在我们的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得到全面贯彻和真正落实,此次北京中学生的“模联”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学生对真实性学习的呼唤与需求。

  启示之一:“学习”需要重新定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者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在本次“模联”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一种真实学习环境的创设,一种建立在平等协作与交流之上的真实的意义建构。此次模联大会设立了“联合国安理会”的英语会场,“各国代表”就朝鲜核不扩散问题及半岛局势等诸多问题展开磋商。通过大会辩论、闭门会议、双边协商、会议表决等方式,通过了“对朝鲜进行经济制裁并呼吁有关国家保持克制”的决议草案。各校的“模联”代表宣读立场文件,为各自“国家”利益唇枪舌剑,提出立场鲜明的看法。而在另一会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代表们则为战时儿童的人道主义救助积极讨论解决办法,在保证本国利益的前提下,为各国儿童争取更安全的成长环境。此外,作为本次大会的中文会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各国代表也在数次磋商之后最终通过了“解决东南亚粮食安全危机的决议草案”。而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阅读大量背景资料、起草大量文件,可以说是一种极好的读写训练;而听取发言、阐述观点过程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作为一种体验式活动,英语会议中的代表还需要融入一种外交情境,运用英语进行陈述和辩论。所有这些,无疑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极大激发和开掘。以“观察员”身份列席此次会议的知名语文教师王涛认为,“模联”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演讲和辩论能力以及提升解决冲突、求同存异的生存智慧,都有很大的益处,他形象地将这样的活动比作清明时节的“学术踏青”。

  启示之二:课程需要更加开放

  此次“模联”大会的召开赢得了广大参与者的认同与青睐。担任大会秘书长的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学生金可婧和北京二中学生李自然深有感触,他们认为参加“模联”不仅能够学习和讨论国际事务,还能够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组织、策划和管理能力。第一次参会的李若寒则感慨道:“在其他同学外出旅游、休息度假的时候,能有机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这个假期真充实。”中学生们真切的感受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将这种校园外、课堂外的“另类”活动常态化,内化到我们的课程建设之中,使之成为一种主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改中被纳入了国家必修课程,力图培养中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增强社会实践和交际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和服务意识等,但在实施中往往存在着课程资源贫乏、创新力弱、形式单一、实效性不高等种种弊端。而“模联”大会的活动形式则提醒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关注内容的整体性,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等基本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打通各个学科的分层和壁垒,在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综合性运用中拓展个体知识和经验视域。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确保空间的自由开放,更要倡导一种平等交流、自我管理、小组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深度对话。

  启示之三:“跨文化”能力需要重视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既有合作、援助,也有冲突和斡旋,如何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谋求自身的位置和话语权,无疑对新一代地球村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未来世界如何风云变幻,都离不开沟通与交流,需要人们在谈判、协商、讨论中逐步达成谅解、谋得共识,从而维护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而这些,都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北京中学生“模联”大会的召开,正是对这一现实需求的有力回应,这也是为何此类活动颇受世界各国青年学生青睐的原因,而一些真正有志于“外交事业”的年轻学子,更是在“模联”的舞台上接受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此次北京中学生“模联”大会的会议议程中还安排有“舞会”这一项,在街舞等流行舞蹈更被少男少女所熟谙的今天,跳起交谊舞的男孩女孩会给我们一种别样的感觉,尽管他们的舞姿未必很娴熟,但还是能感受到学子们参与到这种国际性社交活动的热情,以及他们对交谊舞这种“世界语言”的跨文化领悟。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但学习不止于模仿。从北京中学生“模联”活动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一种蕴含着创造性与生命力的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学习。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