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讲,世界古代史概况

 yiyidaodao 2013-07-09

第二讲,世界古代史概况

 

一、世界古代史概况

最初的人类使用简单打制的石器,过着群居生活,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这种“原始人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过度到“血缘家族”阶段。“血缘家族”是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继“血缘家族”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与父系两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类完成了两项重大变革,一是由动物的狩猎过渡到动物的驯养,原始畜牧业产生:一是由植物的采集过渡到植物的种植,原始农业出现。这后一种变革尤其重要,被称为农业革命。农业、畜牧业产生以后,人们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继母系氏族公社以后是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走向解体的时期,人类开始过渡到金石并用和金属器时代。

原始社会是一个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时代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大家相互帮助,共同与自然作斗争。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私有制和阶级出现,原始社会解体。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公共建筑的出现;城市的产生;文字的出现

古代文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最早的文明中心是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西亚的两河流域,其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此后,在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出现了另外三个文明中心,其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至末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在这里出现了第一批国家。

最初的国家都是在原始部落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只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一些军事民主制的痕迹。这些小国大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附近农村建立起来的,所以一般称之为城市国家,或简称城邦。这是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早期国家的政体形式多种多样,有君主制、民主制和共和制等。古代埃及属君主制、古代雅典以民主制闻名,而罗马比较而言,则以共和制见长。

在古代国家的阶级结构中,奴隶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各个古代国家都存在这种制度。最初其主要形态是家庭奴隶制,而应用于农业和工矿等领域的生产奴隶有限。后来,在一些国家中奴隶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奴隶被成批地驱赶到农庄、作坊和矿山等生产领域中去,从而使奴隶制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关系,或者说在诸种生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另一些国家里,奴隶制在生产领域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这也是事实,应该引起注意。

在奴隶制下,奴隶完全隶属于主人,没有人身自由,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奴隶主不仅有权随意奴役他们,而且可以把他们如同牛马一样卖掉,甚至屠杀。在古代世界,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做人的权利。大约在公元476年,在西方作为一个奴隶制时代,随着民族大迁徙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而告结束,东方奴隶制的衰亡,因各国情况不一,也难以找出一个明显的时代标志。我们所说的告终或衰亡,是就一个时代来说的,实际上,奴隶制并没有因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绝迹。即使到近代,奴隶市场在美洲还很流行。

在古代,广大的农村是闭塞的,但城市工商业却是开放的。古代世界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和知识领域。这对古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化开始于埃及和两河流域,但其发展的高峰是在后世的中国、希腊和印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8-前3世纪),希腊的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和印度的列国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大体上处于同一个时代。在这三个古老国家的这一时代里,人才辈出,不仅在思想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文学、艺术、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里也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这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时代,是出巨人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巨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伟大成就不仅给各自民族的民族特性、思想文化传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世的东西方文明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在这个时间段产生的辉煌成就,堪称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雅典民主政治

在古代世界当中,只有雅典,或者希腊的一小部分地区产生了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也就是公民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高峰期是在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官职,原则上对20岁以上的公民开放;

2、        重视法制,用法律保证民主政治的实行;

3、        实行公职津贴和戏剧津贴;

4、        言论自由,官民平等。

这些内容在古代雅典的时候就已出现,应该说是非常可贵的,但是有一些问题也是要注意到的,就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也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过一系列数据表明,雅典当时有40万人,奴隶没有公民权,自由人中的妇女也没有公民权,大约有公民权的只有32千人左右,有公民权的人数是非常少的,所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也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实行民主政治是需要钱的,这些钱主要来自对奴隶的剥削,和对雅典同盟者的剥削。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是需要经济基础的,所以只有通过剥削雅典的民主政治才能得以实行。

民主政治搞不好就会出现无政府状态。因为制度、法规还得要有人去遵守,一旦有人向制度、法规进行挑战的时候就会出现公民之间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就会导致无政府状态,这种情况在雅典经常出现。所以有人说,君主制是一人专制;而民主制可以导致集体专制,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管理是非常有害的。所以民主政治这种形式要想搞得好必须依赖于很多机制,一个是经济基础,另外一个是法制保证体系,还有一个是很重要的就是公民自身的觉悟和受教育的程度,如果大家都能在理性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那么民主政治实现起来就会比较顺利。但常常因为法制和其他方面不健全,或者有一部分公民不执行而导致无政府状态,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三、罗马成功的原因

罗马位于意大利的中部,罗马最初的时候人很少,地域面积也不大。按史书记载,罗马最初的人口只有3300人,而且这些人都是男子,后来通过慢慢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人口总数达到5400万,幅源辽阔,地中海归共独有,他们通过地中海这个桥梁把欧、亚、非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帝国。

为什么这么小的地方是如何发展成一个大帝国的呢?很多史学家、政治家都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它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西方的学者甚至提出来“罗马的兴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罗马怎样崛起的,他崛起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我把崛起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军队的先进性决定了罗马兼并周边和地中海其他强大的国家较量当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没有军事的先进性罗马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第二点是优越的政治管理体制。这个政治管理体制对罗马来讲主要是共和制,所以在罗马历史上共和制时代是罗马领土扩张最快的时代,罗马横跨欧亚非三洲地域的形成是在共和时期。所以共和政体得益于罗马自身的发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共和政体的核心是什么?共和政体主要有三大机构,一个是管理机构,就是每年一选的执政党俩人,他实际上是执行机构,真正的决策核心是第二个机构,也就是元老院机构。元老院有300位中级官员或者是高级官员退下来的罗马公民,这里的300多人是终身制的,他们按照罗马人的最高道德标准来决策。300人的元老院是罗马发源的核心。还有一个机构就是每一个公民都来参与的公民大会,战争也好共和也好,都要通过公民大会来最后决定。为了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罗马政府法律规定,判处一个公民的死刑必须经过公民大会投票表决,所以按这个形势判处公民死刑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方面公民大会召集一次非常的难,召集的次数也很少,所以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共和制这段时间真正判处公民死刑的有八例,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来保障公民的权利,正是因为有这样三个机构,也就是尤其是以元老院为核心的这样的军事机构,它具有长时段的姿态形成这部分决议由执政官来执行。所以象地中海的中部和其他地区象非洲、亚洲和欧洲的北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是可持续的经济保障。罗马人的经济保障应该说是比较雄厚的,它首先把意大利以外的地区建设行使区,行使区每年要向罗马缴纳十分之一的税收。这个行使体制的建立长时段的行使税制的稳定提供,也就保证了罗马的经济。所以罗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也就是整个地中海地区都在支援意大利,意大利尤其像罗马这时候就出现了大理石的城市,之所以出现宏伟的建筑都和经济有关,所以稳定的经济保障就为罗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四点是开放而有选择的文化思维了。对罗马人来讲,罗马的文化本身来讲是非常原始落后的,和东方的文化来比是非常的落后,但是罗马人在接受别人的文化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发达的非常开放的,所以罗马正是利用了人类其他的优秀成果,迅速的发展下去,这和开放的态度有关系。当然开放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东西都吸纳过来,罗马人吸纳外国的别人的优秀成果后,它是有选择的,对罗马有用的东西他要,而没用的东西他可以说不选择,举个例子来讲诗歌的这种形式他大量的从希腊吸收过来,但是已经变成了罗马的形式,为罗马政治和罗马社会服务这样的形式。所以罗马人的开放性使罗马能够很快的走上多民族国家的道路。

   但在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也四分五裂,慢慢的走向衰落。走向衰落以后,罗马帝国统治过的这么多的国家,这么广大的地区,此后从来没有恢复,这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大的谜团,有很多学者研究思考这样的帝国崩溃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需要大家去认真思考。

第三讲  欧洲中世纪史

 

本专题主要讲两个问题:1.什么是中世纪?2.如何认识中世纪?

一、  什么是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学者开始把欧洲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古代,又称古典古代,即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第二个阶段为中世纪,即5-15世纪的欧洲史;第三个阶段为近代,即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欧洲史。所谓中世纪,字面意思就是“中间的世纪”,也就是指界于5世纪-15世纪之间的约一千年。

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们为什么要把这一千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而且把5世纪和15世纪分别作为中世纪史在时间上的上限和下限呢?这就需要看看5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都发生了什么?

5世纪,伴随着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人大举攻入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了,辉煌的古典文明也随之消亡(罗马帝国的总危机早在3世纪就开始了,进入5世纪以后,危机更加严重。在日耳曼人大举攻入西罗马之前,罗马帝国已经是风雨飘摇。476年,西罗马皇帝被废,从此西部不再立皇帝,这一事件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正式灭亡)。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出现了日耳曼人建立的一批小王国,历史上把它们称作“蛮族”王国(所谓“蛮族”一语,出自古罗马作家的笔下,他们认为生活在罗马帝国周边的日耳曼是野蛮人,故称之为“蛮族”)。西罗马帝国的正式灭亡,标志着古典文明的结束和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开始。这就是5世纪发生的事情。

15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复兴什么?就是复兴古典文化。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看来,文艺复兴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它标志着中世纪文明的结束和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的新时代的开始。当然,这个时代在实质上并非复古,而是创新,因此这个时代就是欧洲的近代史。

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学者们批判中世纪文化,认为这种文化的特点是神性压抑人性,他们崇拜、赞赏古典文化,认为这种文化使人性得到高扬,而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则代表了古典文化的复兴。因此,他们认为5世纪以前的古典文化和15世纪的文艺复兴,代表了欧洲文明的两大高峰,而界于两者之间的世纪则代表了欧洲文明的低谷。因此中世纪一词在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具有鄙视含义的字眼,意味着黑暗、愚昧和落后。

文艺复兴时代形成的这一历史观念影响深远,到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就出现了我们都很熟悉而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一个说法,即“黑暗的中世纪”,这是多数启蒙学者采用的一种说法。那么,启蒙学者们为什么在本来已经具有鄙视含义的“中世纪”一词的前面又加上形容词,明确地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呢?这是因为,启蒙学者普遍把人性是否得到解放,理性是否得到发展,作为评判历史的一个根本标准。他们认为,中世纪是神性严重压抑人性,信仰严格禁锢理性的时代,因此是黑暗的,是欧洲文明史上的一个暗淡无光的阶段。例如,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就认为,中世纪特别是中世纪早期的历史毫无价值,那时不过是狼与熊的争斗而已。

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这一说法,在史外历史上的影响实在太大太广。尽管从18世纪后期以来直到今天,一直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研究证明中世纪的历史价值和地位,证明中世纪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某些内在关联,但直到现在,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一般人的心目中,一提“中世纪”,自然会联想到“黑暗的”这一形容词。

二、   如何认识中世纪?

还是从“黑暗的中世纪”这一说法谈起。

“黑暗的中世纪”这一说法,究竟有没有根据呢?究竟对不对呢?

这一说法既对,也不对。

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肯定这一说法,是因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蛮族”小王国的日耳曼人,在公元56世纪时,仍处于从史前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阶段,历史上把这一阶段称作军事民主主义阶段,因此日耳曼人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都是相当落后的,明显落后于古典文明。因此,中世纪,具体来说是11世纪以前的中世纪,的确是黑暗和落后的。比如说,11世纪以前的欧洲在经济上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工商业严重衰退,贸易不振,货币交换萎缩;在政治上,11世纪以前的欧洲处于严重的封建割据状态,大大小小的领主在自己的一方领地之内都可以独立或几乎独立地行使各项权力,国王的权力也几乎仅限于在国王领地上行使,就是说,所谓国王,其实也是领主,不过这个领主通常来说较大一些。但在法国,中世纪初期的国王,在领地和权势上甚至还不及一些公爵和伯爵(如,诺曼底公爵、阿奎丹公爵、安茹伯爵和香槟伯爵,他们的领地和权势都曾在法国国王之上)。在思想文化上,基督教神学享有独尊地位,是当时惟一的、绝对的精神权威,严密控制着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一切思想的智慧都服务于神学,都奉献给上帝。

可见,如果用“黑暗的中世纪”形容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并非没有道理。

为什么我们又说“黑暗的中世纪”这种说法不正确呢?

这是因为,这一说法从根本上没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世纪的历史价值与地位。启蒙学者在看待中世纪时,缺少的正是历史的、发展的眼光。

中世纪的历史是从日耳曼人大举攻入西罗马帝国并转战西欧各地开始的,这一过程充满了血与火。混乱无序、经济凋弊、再加上日耳曼人自身的文明水平较为低下,这就是欧洲中世纪文明的起点。这些条件决定了中世纪在一定阶段内必然是黑暗和落后的。但是,随着这些条件的逐渐改变,中世纪也必然要结束它那黑暗与落后的历史,而步入一个稳定、持续的发展阶段。就中世纪文明开始阶段面临的各种条件和环境来说,中世纪必然是一个充满暴力、生活条件严酷、受自然统治的世界;但也正因为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开始的,它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逐步创造出欧洲历史的新格局,所以中世纪又是特别具有创造力、生机勃勃的时代,它为西方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11世纪以后,欧洲进入稳定、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上,农业有显著进步,特别是工商业有重大发展,货币交换日益繁荣,一大批城市发展起来,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世纪的社会面貌;政治上,英、法等国家的王权不断发展,中央权力日渐强大,形成了等级代表机构,国家逐渐统一;文化领域,教育、哲学、法学、文学等都有重大发展(比如说大学的形成、经院哲学的繁荣、罗马法的复兴和骑士文学及市民文学的兴起)。在这一过程中,理性日益成长,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世俗文化发展起来。可以说,没有这些方面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不可想象的,而没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文明也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中世纪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欧洲迎来了近代文明的曙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黑暗的中世纪”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根本上来讲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没有考虑中世纪文明开始时面临的条件和环境,也没有认识到中世纪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

 

第四讲,对近代世界的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说起近代世界,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段话: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争吵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

这是狄更斯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的一段话,《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伦敦和巴黎的局势,情节跌宕起伏。狄更斯是一位具有浪漫、幽默气质的作家,他的笔下经常出现性格怪异的人物,而他的小说中所展示的英国社会生活的一幅幅画卷,也常常是充满矛盾与对立的。

其实,狄更斯笔下的矛盾世界又何尝不是近代世界的写照呢?近代世界,如果从1500年左右算起,到1900年左右,共经历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世界近代400年的历史演变,到1900年左右,整个世界从分散走向了统一,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种统一的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已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均已纳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范畴。资本主义的生产、市场和消费均已成为世界性的。西欧、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成了世界体系中的“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而广大亚非拉国家则大多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世界体系中为“城市”服务的“农村”,提供廉价原料、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人类历史的这一阶段,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又带来的很多的问题,以致矛盾和斗争不断。

一、近代世界或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所谓近代指的是什么?近代是相对古代而言的。近代世界与古代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历史上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1、 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基本词义:

从字面上说,modernization 是动词modernize的名词形式。modernize一词大约出现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而modernization产生于1770年,含义是:①实现现代化的过程;②实现现代化后的状态。

n    从“现代”到“现代化”,基本词义是一脉相承的。综合“现代化”的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它的两个基本词义是:①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②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简单地说,“现代化”既可表示一个“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发展过程,也可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新发生的变化,或者最新变化(最先进水平)。我们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现代化”这个概念的。

2、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n    国际国内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很多,众说纷纭。不过,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却没什么争议,譬如现代化的内容,大都认为应包括科学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智能化、环保化(环境保护)等等;而从近代世界来说,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这三项

n    科学化:现代文明的文化层面,体现了现代化全部内容的基础和灵魂。马克斯·韦伯有过理性化和世俗化的提法,其实,科学化与之相通,表现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科学化是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革命的成就。

n    工业化:现代文明的经济基础,由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所拉动,有四大特征:生产的机械化、劳动的分工化、经济的市场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其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是经济的市场化。健康的市场规则非常强调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所以,工业化与民主化有着自然的联系。

n    民主化:是现代文明在政治上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它的确立归功于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各国的革命。

可以说,现代化是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三位一体,任何一方面的缺席都会导致现代化的缺失。

3、现代化在近代世界开启的缘由

根据这些内容来考察,我们认为,只有到了近代才可能出现这些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如下:

首先,在经济上,近代时期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在政治经济学中“自然经济”又被称作自给自足经济。就是说,衣食住行之所需都能自己解决,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其生产的目的是自我消费,带有封闭性的特点,发展十分缓慢。所以,“自给自足”的“足”,并不是富足的意思,那只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商品经济”是与此相对的。商品经济较之闭塞、滞缓的自然经济有着优越性。在商品经济状态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消费,而是为了交换,为了到市场上去销售。市场是商品经济运作的必要途径。商品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双方,都必须有选择的自由、谈判的自由、成交的自由和签约的自由。这一切都是也应该是双方在仔细斟酌之后的自愿行为。所以,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自由。这种自由产生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竞争机制。人们必须在准确观测市场走向的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行使这一自由。如果出现闪失,那就会亏本甚至破产。因此,必须不断地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少要求得生存。很明显,市场竞争是很严酷的。但正是这种竞争,造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局面。也正是竞争机制刺激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化的进程由此启动,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一切,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在政治上,近代时期法治取代了人治。这也是时代的呼唤。我们知道,商品经济一般都要以契约来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商品经济社会就是一种契约社会。契约必须具有法律效力,违约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时代呼唤法治。法治社会的国家机构有各种名目,但是都实行代议民主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是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或皇帝,也必须依法而治,受法律的约束。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防止专制独裁的有效手段,也是政治民主化在制度上的保证。

再次,在人的地位上,近代时期公民取代了臣民。近代之前,除君主之外,其余皆为臣民。凡是臣民都要听命于人、受制于人、效忠与人,不能自主命运。而近代的公民则是完全不同的。公民意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因而有着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又自主命运,不须听从他人摆布。公民意识的产生,同时意味着一场人的解放。

以上三条涉及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基本上涵盖了历史与社会,或者可以说,这就是“近代”二字的真正含义。所有这一切都是商品经济到来的必然现象。这些条件促使现代化进程启动,而现代化的启动又大大加速了文明的进程。

  近代世界政治的民主化及工人阶级的斗争

前面说过,现代化是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三位一体,任何一方面的缺席都会导致现代化的缺失。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民主化的主要历程是在近代世界展开的。

回溯民主的历史,人们通常会想到古代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以及伯里克利的演讲对它的称赞。按照通常的看法,这是人类民主史的第一阶段,即古典民主时期,出现在公元前六—四世纪的希腊城邦,尤其以雅典为代表。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城邦民主。不过,在数千年的古代文明世界,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寥若晨星,遍布各地的则是大大小小的王国和帝国,实行的是形形色色的君主制。即使在实行共和制的罗马城邦,一旦扩大了疆域,也转向帝制。总之,君主制是农耕时代的主要政体形式,其根本特点是人治

进入近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的矛盾愈演愈烈,以人治为特点的君主专制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从17世纪起,一大批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荷兰的斯宾诺莎率先提出“民主政体最优论”,英国的洛克倡导“天赋人权”,法国的孟德斯鸠设计了“三权分立”的模式,卢梭鼓吹“社会契约论”。这样,在新的民主政治体制的蓝图中,人权成为民主的基石,代议制成为民主的基本框架,法治和分权成为民主的根本保障。这样的民主与古典民主不同,它以民族国家为依托,是大国众民的民主,被称为现代民主。

在近代,整个时代呼唤“主权在民”,民主思想和以民主为目标的政治实践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而民主化的进程,就是反对专制、争取人权和公民权利的斗争历程,是广大人民从臣民转变为公民的社会解放进程。民主的逐步实现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因此,民主与社会经济的进步一起,成为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

从近代历史上,各国人民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道路各有不同,既有革命,也有改革,甚至在一国内部也是革命和改革并举。其中,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最引人注目,对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最大。英国、美国、法国,通过反对君主专制或宗主国压迫的革命斗争,初步奠定了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此后,三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不断摸索前进,扩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在摸索过程中,彼此又有所借鉴参考,最终形成了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从英国来看,中世纪和都铎时代的政治文化遗产:大宪章确立的原则:王权应受制约;议会:协商征税、反对王权专制、立法权;民族国家:统一与独立;政治态度:国家应该怎么治理,由谁治理?统治者有什么权力,该不该受限制?被统治者在什么条件下服从统治,是否应该反抗?

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们对英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漠视与破坏: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最终在1640年爆发革命,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反复,1688年的光荣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制最终确立。随着工业革命和政党政治的展开,民主范围扩大,选举资格放宽。经过18321867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成年男性户主都获得了选举权,这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民主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法国,18世纪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将它彻底击败。在追求民主共和的道路上,法国是左右摇摆,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血的代价。直到19世纪70年代,也就是大革命发生80多年后,法国民众再次推翻了逆潮流的帝制,共和政体终于得到确立。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确立了共和体制。随着领土扩张和南北矛盾的激化,美国的共和制度经受住了地域扩大和内战的考验,茁壮成长。美国的民主起初是白人有产者的民主。200多年来,美国人民一直为不分阶级和种族肤色的权利与自由而奋斗。

其实,在近代世界的民主化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他们投身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历史的经验告诉他们,民主权利不能靠恩赐获得,而必须通过斗争来争取。这样,在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民主权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我们知道,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欧洲社会严重分裂。一街之隔,往往是两个世界:一边是上流社会的穷奢极欲,一边是工人阶级的触目惊心的苦难。譬如在伦敦,城西是富人区,城东市贫民区。只要看一看恩格斯在1845年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我们就知道工人阶级在近代社会的处境。而“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亡”,是1831年里昂工人在起义中喊出的为生存权而战的口号。

为了生存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工人阶级在两条战线上展开斗争。一方面,工人通过建立工会组织来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会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工业革命期间,工人的工作条件非常恶劣,工资很低,还经常受到雇主的欺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工人联合起来,工会运动兴起。19世纪中期,英国熟练工人纷纷建立工会组织19世纪80年代末,一些行业的非熟练工人在社会主义者的帮助下建立工会,并取得斗争的胜利。英国煤气工人工会就是其中一例。英国煤气工人工会成立于1889年,担任该工会总书记的是威尔·索恩。他1857年出生于伯明翰的一个砖厂工人家庭。6岁开始做工。25岁移居伦敦,在贝克顿煤气工厂工作。他加入了社会主义组织“社会民主联盟”,并成长为联盟最出色的发言人之一。1889年与他人一起发起成立英国煤气工人工会,成功地领导了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谈判。恩格斯对索恩的领袖才能非常赞赏,送他一本有自己签名的《资本论》。

下面是索恩在伦敦煤气工人会议上的演讲片断:

“我要对你们说,如果你们不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会,你们绝不会得到对星期日工作的任何改变,也得不到对你们的工作条件或工资的任何改变。如果你们联合起来,你们就能发出一个声音,说应该工作多长时间,你们每天应该干多少活。

折断一根树枝很容易,但是把50根树枝捆成一束,要想折断它就太难了。多少年来,你们在工作中遭受野蛮、非人的凌辱。我向你们保证,只要你们立场坚定、毫不动摇,不用6个月,我们就能够赢得我们的主张:8小时工作日,每周6天工作,废除现在不仅在贝克顿煤气工厂而且在全国各地实行的驱使奴隶的方式。“

英国煤气工人工会章程:

1、        工会的宗旨是缩减工作日,争取以法律规定每日8小时或每周48小时的工作制。

2、        在有条件的地方,取消超时劳动和星期日劳动,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争取这种劳动获得较高的报酬。

3、        提高工资,女工在和男工完成同样的工作的情况下,应得和男工同样的工资。

4、        力求使工人和资本家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5、        争取通过改善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法律。

6、        争取把那些拥护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由社会进行分配和交换的候选人选为教区、学校和孤儿院的理事会的成员、市政府委员和国会议员。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发展了独立的政治运动,从争取普选权到建立工人政权,英国宪章运动、法国巴黎公社运动谱写了早期工人运动的壮丽篇章。具体来说,1838,伦敦工人协会的工人领袖与议会的一些激进派议员共同草拟了一份请愿书,并命名为“人民宪章”。宪章派的名称由此得来。

人民宪章的要求有6点:(1)凡年满21岁、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2)无记名秘密投票。(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4)议员应领取薪金。(5)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人民宪章附有一个请愿书,请愿书揭露英国贫富悬殊:“女王陛下每天收入和个人用款16417先令10便士,而成千上万的工人家庭每天的收入则不到4便士”。宪章派广泛征集工人群众的签名,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从1839年到1848年宪章派先后三次组织请愿。

宪章运动中,工人独立地提出了选举权的要求,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人们认为,“贫困是没有代表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假如工人有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意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更平等地分配他们创造的财富”,因此,“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是每日三餐粗茶淡饭的问题”。英国政府惮于工人运动的力量,为缓和社会矛盾,陆续实行了一些让步政策。议会在1842年通过了禁止女工和童工在矿井劳动的法令,1847年通过10小时工作日法令。1867年议会改革大大扩大了选举权,使工人阶级的主体(城市工人)都得到了选举权;后来经过1884-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也就是说,工人阶级最基本的要求到这时终于成为现实。1912年议员开始领取薪金。这样,经过70多年的演变,人民宪章的6条要求中,除每年选举议会外,都陆续实现了。

工人阶级在斗争中,逐渐领悟到各国工人之间休戚与共的命运以及互相支持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就是这种觉悟的产物。反过来它们也将这种国际主义思想传播给各国工人,并有力地推动了各国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纵观近代民主化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主政治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朝夕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曲折反复,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来说,它有着很多具体的内容,譬如实行自由选举、代议制度、分权制衡等等,而它们均是系统耦合在一起的。因此,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也就意味着要系统地总体推进,任何孤立的单方面的冒进,对民主政治的发展都是无济于事的。

时至今日,西方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逐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但是因国情不同,各国政治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现在西方国家的主要政体有哪些类型呢?

大体上说,现代西方国家的政体主要有两类:立宪君主制和共和制。

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是指在宪政体制下由一个世袭的或选出的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的政体,英国是实行这种政体的典型国家。相对于传统的君主之而言,立宪君主制大体有如下几个特征:

1)有一个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宪法作为基本大法和政府组织法;政府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不成文的宪法通常是指一些成文法、不成文的惯例以及传统的总和。譬如,英国的宪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而是由一系列法规和惯例组成。其中主要有1215年的大宪章、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911年的议会法等。

2)通常实行分权体制,君主通常是行政部门的象征性首长,首相或总理是实际首长。

3)实行代议制民主,设有民选议会。

共和制(republicanism)与立宪君主制的主要区别是没有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当然,实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设有一个民选的总统。

无论立宪君主制还是共和制,之所以是民主体制,突出表现在于民选的下院是国家权力的真正所在任何政府都必须以多数人的同意为自己合法性的来源(人民主权的思想),但并不因此剥夺少数意见相左的正当的个人权利。强调仁厚、宽容、协商、妥协,以此处理多数派和少数派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暴政。力求在大众意愿和精英意愿之间谋求平衡的混合政体。现代民主政治的主旨是维护每个人的自由民主权利。而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是经过无数的流血斗争获得的。

  近代世界经济的工业化及自然环境的污染

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美国与日本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工业化

工业革命是一场技术与经济的革命,它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为基本动力。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地下蕴藏的煤炭资源便有了空前的价值,煤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

新的煤矿到处开办,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到1900年时,世界先进国家英、美、德、法、日五国煤炭产量总和已达6.641亿吨。

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矿冶工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铜、砷等,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域。

19世纪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另外,水泥工业的粉尘与造纸工业的废液,也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结果,在这些国家,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在近代世界,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出现得也最早,并且十分严重。

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皮茨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至于后来居上的德意志帝国,其环境污染也不落人后。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兹(Muglitz)河,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Harz)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

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了。譬如,在19世纪,人们曾在莱茵河下游大量捕捞鲟鱼,用鲟鱼卵制造鱼子酱,而到该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数量的减少,明显地受到限制,到1920年就完全禁止了捕鲟鱼。鲑鱼的捕捞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于1955年完全终止了。”1892年,汉堡还因水污染而致霍乱流行,使7500余人丧生。

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因开采铜矿所排出的毒屑、毒水,危害了农田、森林,并酿成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的足尾事件。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环境污染尚处于初发阶段,污染源相对较少,污染范围不广,污染事件乃只是局部性的,或某些国家的事情。

显然,西方工业化阶段的环境问题,以环境被严重污染为其显著特征。从表面现象看,这是由于工业高度发展和城市人口密集造成的,但实质上,根源在于工业文明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由此支配的发展模式。考察西方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或态度不同,他们的行为给自然所带来的后果迥异。

就英、美等西方社会而言,自18世纪以来一直贯穿着两种对立的自然观:一是阿卡狄亚主义(Arcadianism),一是帝国式论点(Imperialism)。前者又称“田园主义”,是一种与自然亲密相处的简朴的乡村生活理想;后者是一种认为人在地球上的适当角色就是尽量扩大控制自然的权力的观点。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看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在这两种自然观的指导下,西方出现了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或不同的环境价值标准:一种把自然看作需要尊重和热爱的伙伴,另一种则把自然看作供人类索取和利用的资源。随着工业文明的诞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帝国式论点”及其指导下的征服和主宰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这种意识本质上是自私的、功利主义的。因此,人们所关心的更多是他们能“利用自然做些什么”,而不是“自然是怎么样的”。

在他们看来,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境容量无限,由此支配的行动,必然失却自然与环境的维度。在实际生产领域,人们势必毫无节制地开发资源,无所顾忌地排放废弃物,这即是所谓的“掠夺型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它追求的是满足高物质消费的发展需求,在发展经济时缺乏必要与妥善的环境规划与养护。因为人们相信,“随着工业化急剧发展而迅速增加的工业和农业废弃物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清除,即把废水与废气尽可能地散播于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把有害物质尽可能地在大自然稀释。”由于对自然的盲目征服,西方国家在生产力成百倍地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迅猛推进的同时,却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总之,近代世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对于其问题,可以概括为人与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表现为严重的阶级对立和矛盾;人与自然的异化,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及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健全的、理想的社会或者说和谐社会的建立,有赖于恩格斯所说的两大和解,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这“两大和解”是18439月底到18441月恩格斯在写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时对时代任务的一个概括,恩格斯说: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449页)人类与自然的和解指的是人同自然的关系,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是这一关系趋于紧张的反映;人类本身的和解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而两个和解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因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5)而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否定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