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肠经义四用探析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7-10

古代大肠号称“监仓之官”和“传导之府”,分广肠、空肠和直肠,对机体有至关重要之作用。现就其经义四用探析如下。

  1.传导糟粕,排泄大便:大肠为“监仓之官”,是水谷精微运化转输后,糟粕不洁之物贮存传导之所,行道传泻之腑。《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传道”同“传导”,即传导不洁之糟粕,“变化”,即将糟粕变成有形之粪便。所以彭用光《体仁汇编·大肠药性》谓“传不洁之道,变化物之形。”然其传导糟粕,化形为粪便,并且排除于体外之用,不是大肠本身单独所能完成的,必须有下列条件所参与。

  ①肺气下达,行气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以经络相连,以气相通。肺气通过呼吸,其气下降,行气于大肠,有节奏地推动糟粕沿大肠管道向下传导,唐容川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道:“大肠之所以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

  ②胃气下行,以次传下:《灵枢·五味篇》云:“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胃气下行,以润大肠之气,行气于大肠,以次推动大肠之气传导糟粕。是大肠传导糟粕重要一环。

  ③肾阴前达、濡润大肠:肾为水脏,五脏之阴液皆汇集于肾。大肠居于前,肾脏居于后。肾阴前达,滋润大肠,便于传导糟粕。临床有肾阴虚所引起便秘者,常用熟地等滋养肾阴而收效。

  ④肾阳蒸化,温养大肠:肾阳温化大肠,使糟粕形成便形。若肾阳虚者,难以温化大肠,而致肠寒,大便多溏或晨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⑤肝气疏泄,畅其气机: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论述肝气疏泄对大肠之作用失调引起腹泄时写道:“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肝气疏泄作用于大肠,使其机枢和调,血气通畅,糟粕粪便能顺利地排除。

  2.大肠主津、输布津液:水精吸收输布主在小肠,大肠吸收输布之津液,只为微少部分而已。因此,李东垣《脾胃论·》在谈论大肠小肠吸收输布津液数量时,把小肠吸收输布之津液喻做“液”,其意量大,而把大肠吸收输布之津液喻做“津”,其意量少。他写道:“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营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大肠受承胃之营气,除滋养本腑外,还上行于上焦,通过肺脏,输布于皮毛,然后充润腠理,供其所用。如若大肠受盛胃腑饮食津液不足;或严重腹泄;或热结阳明大肠,耗枯肠津等均可引起大肠之津亏损,而生变证。

  3.吸收精微,以养周身:由小肠受盛下注大肠之食物糟粕,其饮食精微已所剩无几,然亦在大肠再行运化转输。李蓇《医学入门·大肠腑》在论述七冲门时,在解释了前五冲门命名和含义后,接着论述道:“并阑门、魄门,合之为七冲门,皆水谷变化出入相冲之要路也。但水谷清芳甘美,运布则为精微,腐熟则为滓秽,乃阴阳自然之妙用也。”显而易见,大肠腑对食物精微有回返转输的作用,这些少量的水谷精微在大肠腑回返转输,其意亦在营运周身。

  4.排除毒素,安定神志:中国古代医籍称大肠为“传不洁之道”。“不洁”包含毒性物质。饮食水谷经运化转输后,下注大肠之不洁糟粕,含有很多毒性物质,故应及时排便。若热邪结于阳明大肠,耗其阴津,引起便结,不洁之物在肠中存留过久,引起运化转输病状。如《伤寒论》指出:“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而痛者,此有燥屎也。”由于“腹满而痛”必然引起呕恶、纳呆、厌食等。如热扰神明,还能引起神志病状。《伤寒论》数次言及“大便难,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而出现“烦不解”、“心中懊而烦”、“烦躁发作有时者”、“谵语”、“喘冒不能卧者”、“独语如见鬼状”、“微喘直视”等。如若热实结于阳明大肠,大便秘结者,张仲景主张用大承气汤,泻于体外。魄门为五脏使,糟粕不能久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大肠能及时从魄门排不洁之物于体外,不致久存,以利肠胃之正常运化转输,以保神志之安谧和清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