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07

 茅庐轩 2016-07-21

第七单元 六  腑

本单元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仍然是重点,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分及协同的作用。五脏和六腑的关系要明确,共同的功能要在各自生理功能的基础上理解记忆,注意不要混淆。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2013年)

1.胆的生理功能

(1)储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储藏。储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胃的分部名称: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3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2)胃的生理功能:①主受纳水谷(2005年),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②主腐熟水谷(2005年),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纳于胃中的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做进一步消化。

(3)胃的生理特性:①胃气通降(2002年),是指胃气的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的生理特性。主要体现于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a.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b.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做进一步消化;c.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d.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②喜润恶燥(2007年),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于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

3.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主受盛化物: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2)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谢,故称“小肠主液”(2002,2004,2014年)。

4.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1)传送糟粕(2004,2008年),吸收水分。

(2)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5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尿和排尿。

(1)储尿:经机体利用后的水液下输膀胱。

(2)排尿:尿液达一定量时,通过气化排出体外。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1)三焦的概念(2014年):关于三焦的具体形态和位置尚无定论,争议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认识:①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②躯干的3个部位。上焦,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等;中焦,横膈以下至脐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

(2)三焦的生理功能:①通行元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②运行水液。水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的关系

(1)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2)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

(3)心与小肠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

2.肺与大肠的关系

(1)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2)肺与大肠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之间的相互为用关系。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

(3)肺与大肠在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不通,肠燥便秘。

3.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构成表里配合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3个方面。

(1)水谷纳运相得: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2005,2009年)。两者密切合作,才能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津液的吸收转输。

(2)气机升降相因:脾胃之气升降相因,既保证了饮食纳运功能的正常进行,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若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影响脾气的升运功能,均可产生脘腹坠胀、头晕目眩、泄泻不止、呕吐呃逆或内脏下垂等脾胃升降失常之候。所谓“清气在下,则生惟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3)阴阳燥湿相济:脾与胃相对而言,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胃津充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

4.肝与胆的关系 两者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肝与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

(1)同司疏泄: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两者协调合作,使胆汁疏利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

(2)共主勇怯: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而决断又来自肝之谋虑,肝胆相互配合,人的情志活动正常,遇事能做出决断。

5.肾与膀胱的关系

(1)两者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

(2)肾为主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储尿排尿,是为水腑。膀胱的储尿排尿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蒸化及固摄功能正常发挥,则尿液能够正常生成,储于膀胱并有度地排泄。

(3)病理上,两者亦常相互影响。若肾气虚弱,蒸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可影响膀胱的储尿排尿,而见尿少、癃闭或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也可影响到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以致出现小便色质或排泄的异常。



1.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精气

B.储藏精气

C.满而不能实

D.藏而不泻

E.受盛、传化水谷


(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2.具有“主津”功能的脏是

3.具有“主液”功能的脏是


答案:1.E  2.D  3.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