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六腑概要

 为什么73 2017-06-08

道医学堂丨六腑概要

2017-06-08 点蓝字收藏? 道医



六腑概要
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太极招生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人类的六腑,在漫长的先天生理功能退化成后天生理功能的过程,主要是因为后天饮食的开始而启动。在醮食地浆、纯食蔬果的过程中, 逐步强化出它们消化吸收有质有形物质营养的功能,但是它们并未完全丧失同步吸收食物中无形有质能量的功能,只是这种时天生理功能的强弱,因人而异,各有强弱。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足:将饮食解析腐熟消化,传化糟粕。所以,《素问·五藏别论》说:“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由于六腑专司传化饮食,故说“实而不能满也”。饮食自进人人体军排出体外,要通过七道关隘,以利于对饮食的解析消化吸收。这七道关隘,《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如《难经·四十四难》说:“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飞门的“飞”字与“扉”相通,即门扇,由于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故称唇为飞门,即门户,引申为把守之意,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称齿为户门;会厌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的门户,故称吸门;贲门是胃之上口;太仓又称大仓,是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称为阑门,阑即遮拦;指饮食中的精微物质于此得到阻拦,因而得名;下极,即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又称魄门。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和胆义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胆有金之精水之气,其色青。胆气充足者必然不容易内惊于神。胆内主持工作的体元名为龙曜’字含明。在慧观下当其以物元显形时,则形状如龟蛇混合之体,当以小童形貌显象时,则着九色锦衣,以绿色为主。由于胆亦受水气,与坎同道,故又不可完全同于六腑。合于膀胱,亦主毛发.,《黄庭经·内景经》曰:“主诸气力摄虎兵外应眼瞳鼻柱间,脑发相扶亦俱鲜。”

    

《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是指胆汁的化生来源而言;《素问.宝命全形沦》说:“土得木而达”,即是以五行学说的理论来概括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克中有用、制则生化的关系。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肝失疏泄,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影响及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若胆汁上逆,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则可出现黄疸,

    

总之,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的消化,故为六腑之一;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又属奇恒之府。


二、胃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在修身学的慧观中,胃的功能主要受脾内的体元所统辖,故《黄庭经·内景经》中说:“脾神还归是胃家”;《黄庭经·外景经》说:“脾神还归依大家,致于胃管通虚无。”同时七魄主理着其中的功能。胃腑中无形有质的物元、质元能量供和调节的传输,则来源于无形有质的三焦物元系统。同时胃中存在阴神和九虫之一,对胃本身的功能产生破坏力。


1

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质元与物源中的质源,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以,胃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所以《索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漆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十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临床上诊治疾病,亦十分重视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故《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2

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在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浊气在上,则生胀。”若胃气不仅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暖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三、小肠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管,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与心有经脉互相络属,故与心相为表里。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的功能主要由七魄主持,而物元和质元则受三焦系统所调节。

    

1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的盛器;二是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

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张介宾在注解《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这就进一步指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火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四、大肠


大肠亦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人肠的司理静体元,主要是七魄。其功能中所需的物元和质元则源自于三焦的传输和调节。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即接上传下之意。“变化出焉”,即将糟粕化为粪便。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同时亦与肺的肃降有火。如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臓腑之官》中论述大肠传导作用时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此外,大肠的传导作用,亦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故有“肾主二便”之说。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甯。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自经脉相互络属,故为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管理膀胱的体元属于七魄,而膀胱生理活动所需的质元,则主要由三焦完成。

    

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所以《索问.灵兰秘典论》说: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膀胱的这些病变,归根结底,也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六、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三焦是人体内最典型的“无形有质”的物元器官之一,它像人体经络物元系统一样,并不具备“有质有形”的解剖特征。它既是一个精、炁、神三元在其中完成生理功能的系统,同时又具有转输的功能。焦,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中说:“凡气因火变则为焦。”这就为三焦的属性进行了定义。由于古代人们的慧观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所以《黄帝内经》并未明确指出它的无形有质的物元性定义。但是,修身慧观内视中仍然可以发现它的客观存在性。三焦物元结构系统,与肾的连系最为紧密,肾内的火,就是其名为“焦”的重要来源,而心火反居于次要地位。肾“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三焦则总司人体的宗气、营气、卫气三气。由此可见肾这个最强大的“水力发电站”所产生的能量,才是三焦生理功能的支柱。而人体体表的经络物元系统,中层的八脉道物元系统,以及深层的骨脉道物元系统,全都与它具有连接性和交通性。

    

历史上由于《黄帝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不够明确,《难经》在《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中又补充提出“有名而无形”之说。但是却引起了后世那些不能慧观者的争论,但对三焦的生理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通行水道。在形态方面,三焦的确是分布于胸腔和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臓腑中,虽然它无形有质,却是唯它最大,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中所指出的,三焦是“臓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臓,一腔之大府也”。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并不应当确定三焦是属于哪个实质性臓器,而是在于研究和掌握三焦在生理、病理学上的实际意义。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1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也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藏六腑”(这里所说的“三气 ”,是指宗气、营气和卫气) 。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人体的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臓六腑:充沛于全身的。《中藏经》将三焦通行原气的作用,作了较详尽的描述,它在《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中认为三焦“总领五臓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人于此者也”。

    

2

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疏通之意,渎,沟渠。决渎,即疏通水道。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通过气化而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调控器官。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臓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气化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气化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三焦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气的通道。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作用而已。

    

3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1)上焦。上焦的部位,一般都根据《灵枢.营卫生会》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臓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根据《灵枢.决气》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而概括为“上焦如雾”。《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2)中焦。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但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即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故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中焦所属的臓腑,从解剖部位来说,包括脾、胃、肝、胆,在《黄帝内经》中虽未具体指明,但在《黄帝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至后世温病学说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后,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证,  列入“下焦”的范围后,现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

    

(3)下焦。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臓器,如小肠、火肠、肾和膀胱等,均属于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如《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涵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