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六腑:受盛和传化饮食与水液

 吟月白鸽 2016-10-27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个脏器的总称。在古代,“腑”通“府”,府,府库之义,是中空盛放物品之处,有出有入。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内脏器官,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饮食与水液。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

中医六腑:受盛和传化饮食与水液

一、胆主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在右胁之内,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其形如囊,故现称之为“胆囊”。胆内藏由肝之精气所化的胆汁,古人称胆汁为“精汁”“清汁”,故又称胆为“中精之府”“中清之府”。

    1.胆主贮存、排泄肚汁  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胆汁的形成与分泌,来自肝脏,是“借肝之余气,溢人于胆,积聚而成。”故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是肝的疏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胆汁生成后,则流入胆囊,由胆囊贮存。人在进食后,通过肝的疏泄作用,胆汁排入肠道,协助脾胃,维持正常消化。由于肝胆在经络上互相络属,关系密切,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胆汁生化有源,胆道畅通,胆汁方能顺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若肝有病,则影响胆汁的生成,排泄异常,使消化功能失常。例如,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不循常道,反而溢于肌肤,则可发为黄疸,胆气上逆,胆汁上泛,则口苦胆汁排泄障碍,不能顺利排入肠道,则出现厌食、腹胀、便溏等症状;胆病及胃,又可引起恶心、呕吐;若胆汁滞留,蕴而化热,湿热蕴结,进一步煎熬胆汁,又可形成砂石。

2.胆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之说,说明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决断,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主要由心所主管,但胆也参与了人的精神活动过程,胆对精神活动的作用就是主决断。胆主决断的功能,实际上是与肝主谋虑相关联的。因而,某些惊恐、失眠、多梦、谋虑不决等精神情志症状,多认为是胆气虚所致,临床上也常常从胆治疗。

    胆又属奇恒之腑。胆虽为六腑之一,但主藏精汁,为清净之府,又不直接接受水谷糟粕,与其他腑有异,所以胆又属奇恒之腑。

中医六腑:受盛和传化饮食与水液

二、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以通降为和

    胃位于隔下,其上口为贲门,上接食道,下口为幽门,下通小肠。胃又称胃脘,“脘”的古音同“管”,义亦相通。故胃之上为食管,胃之下为肠管,胃居二者之间,名为“胃管(脘)”。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西医叫“胃体”;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古人在进行基本的解剖时,看到胃内腔宽阔,一次性能受纳大量水谷饮食,容量甚大,故传统上把胃称为“水谷之海”。又因饮食水谷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民以食为天”,所以又把胃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1.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故称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受纳”指饮食物从口而入,经过食道,进入胃中,由胃容纳之,是胃的生理特征表现。胃之所以能主动摄取、容纳水谷饮食,是依赖于胃气的作用。胃气主通畅下降,可使饮食下行,食下则胃空,胃生则又能接受饮食,所以人又继续产生食欲而进食。如因饮食不节等损伤胃气,胃气虚弱,会出现食欲不振,或者胃不受纳,食入即吐等病。或因胃中火盛,消谷过快,食入不久即饥饿难耐,因而摄纳无度,久之会形成消渴病.

腐熟,有初步加工消化的含义,饮食物在胃内,经过揉磨和消化作用,使之变为食糜,成为一种更易于吸收转运的状态,并下移于小肠,为进一步消化打下基础。

    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合,称为“胃气”。胃的这种消化功能(受纳、腐熟)依然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胃的受纳、腐熟,是小肠受盛化物和脾主运化功能的前提条件,也就成了气血生化之源。历代医家皆重视保护胃气。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

    2.胃气以降为和  胃的功能状态是通降。通,就是畅通之义;降,就是下降,胃气的运动方向应该是下降为顺,这样它才能上承食管传来之饮食,并将之向下传送至小肠。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其浊者下移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气的通降作用对于胃本身,甚至对整个六腑系统的功能状态都有重要影响,从而使六腑都表现为通降的特性。饮食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娶六腑的密切协调与配合。胃与其他的腑,一通则皆通,一降则皆降。于是古人提出“胃气以降为和”的理论。

另外,饮食物中的精华要由脾进行吸收和输布,故称“脾为胃行其津被”。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影响了胃的受纳,腐熟、通降功能,胃的消化能力就会出现问题。如出现脘腹胀满、纳呆、胃痛等症,则称为胃气不和;出现恶心、呕吐、暖气、呃逆等症,则称为胃气上逆。三、小肠主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接。小肠是一个细而长的管道状器官,反复叠积而盘居于脐之周围。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容留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食糜),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饮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这就是“化物”过程。经过这样进一步的消化,原先的食麇就变化为可以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食物残渣的混合物,从而使水谷化为精微,以营养全身。

    2.小肠主分别清浊  分别清浊,是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所谓“分别清浊”,即是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加以消化,由睥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和大部分的水液,这就是“清”,也就是水谷精微,以输布至全身;无用的水液,食物残渣就是“浊”,则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下渗到膀胱,因此,又有“小肠主液’的说法。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中的清浊不分,而见大小便的异常,如腹痛、腹泻、尿少等症。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的功能,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分别清浊的过程也就是脾主运化和胃主通降的功能在小肠中的体现。离开了脾的运化功能,水液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就不能进行,“泌清”就不能实现;没有胃的通降作用,食物残渣(糟粕)就不能下传大肠,“别浊”也不能实现。

中医六腑:受盛和传化饮食与水液

四、大肠主传化糟粕

    大肠亦居腹中,上端在阑门处,上接小肠,大肠之末端为肛门,又称魄门。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分别清浊后下传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并逐步向下传送引导,而经肛门排出体外。大肠在传导糟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一部分的水液,故又称“大肠主津”。

    糟粕的传导通利,一方面依赖于大肠本身功能正常,另一方面又和胃的降浊、肺气肃降及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因此,大肠的病变,主要在粪便的排泄方面出现异常,如大便的干燥、秘结以及肠虚滑脱等症。大肠病变可影响胃、肺等脏腑,使之功能失常。

五、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为囊性器官,位于下腹腔内,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膀胱位置最低,是水液代谢之后多余水液汇聚之处。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人体饮入的水谷液体等通过各脏腑的综合作用,如肺的肃降通调、脾的健运,肾的蒸腾气化等,化为津液,分布于周身,发挥润泽营养的作用。津液代谢后剩余的水液,经三焦之道路,下达于肾和膀胱,变成尿液,贮存于膀胱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时,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膀胱开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存和排泄尿液,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相关。贮藏属于肾气的固摄作用,排泄属于肾气的通利作用,二者合称肾的“开、合”作用。肾气的开合,控制着尿液下注膀胱,并使膀胱能将尿液贮存到一定数量而及时排泄。膀胱的气化,实际上即是肾的气化作用的一部分。故肾的开合失调,可引起“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素问·宣明五气》)。膀胱的病理表现,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等,除膀胱本身的病变外,多与肾的疾病有关。

六、三焦主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在脏象学说中属六腑之一。手少阳三焦经在躯干部的分布,自胸部直到小腹(循属三焦),与许多脏腑有联系,井与手厥阴心色经互相“络、属”,相为表里。

    1.三焦指人体的部位,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根据这个概念,人体及体内脏器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上焦包括胸部、头部以及心和肺,中焦包括脐以上的腹部以及脾和胃,下焦包括脐以下的腹部、阴部以及肝和肾。

    三焦主持诸气,是指三焦和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有密切关系。“诸气”,即全身所有之气,例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呼吸之气、营卫之气等。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诸气,主要是源于元气。元气根于肾,如何才能布散于全身呢?三焦为其提供了运行的通道。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所以《难经·六十六难》日:“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另外,宗气亦从三焦下行以资先天之气,故三焦是诸气运行和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为气化功能的动力源泉,促进了人体的新陈代谢,而有“三焦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之说。

    2.三焦为水液的通路  《素问·灵兰秘典论》日:“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了三焦的功能主要是津液的气化与水道的疏通。而肺、脾、肾、胃、大肠、小肠、膀胱等内脏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则总称为三焦气化,如《灵枢·决气》所说的,“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即所谓“上焦如雾”,实际上就是肺脏宣发卫气、布散津液的功能;在《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中焦亦并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即所谓“中焦如沤”,实际上就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即所谓“下焦如渎”,实际上是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和肾与膀胱调节水液、排泄尿液的气化功能的合称。

中医六腑:受盛和传化饮食与水液

3.三燕辨证概念三焦辨证是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之一,是上述关于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的理论在外感热病中的引申应用。上焦病包括外邪袭肺、邪在卫分和外邪逆传心包等证候,大多属于外感热病初期;中焦病包括热结胃肠和脾胃湿热等证候,大多属于外感热病中期;下焦病包括痛邪深入,肾阴耗损,肝血不足,阴虚动风等证候,属外感热病晚期,这种用三焦辨证的方法,有确定病位和划分病期的含义。内伤杂病有时也用三焦辨证,也是把关于三焦部位的概念和功能结合起来应用,但没有像外感热病用三焦辨证那样系统化、具体化。

中医六腑:受盛和传化饮食与水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