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工作方法与艺术的专题讲座

 雪峰读书 2013-07-11
 
 

关于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工作方法与艺术的专题讲座

楚国良

摘要:众所周知,领导干部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清晰的思路,二是实干的精神,三是科学的方法,领导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劳民伤财”本文拟根据部分优秀领导者的成功体验,进行归纳推荐,以供借鉴。

关键词:领导方法 领导工作 领导者 领导干部

一、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概述

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是领导学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领导方法的涵义及重要性

所谓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为达到某种领导目标而进行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因为领导工作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因此,简单地说,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运用的方式和手段。作为实现领导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领导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对这些规定性的认识、把握和运用的能力和技巧会影响领导行为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1、领导方法的特征

(1)客观性。领导方法的客观性是领导方法的所有规定性之中最为首要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客观事物和方法自身的客观性是不可改变的,但是领导活动中的主体却是领导者,最终实现领导目标的程度取决于领导自身对待和运用领导方法的态度和技巧,因此领导方法的客观性在领导实践当中主要落实在领导者的主观态度的客观性方面。

(2)动态性。领导系统的不断发展变化,会自然的影响领导者对领导方法的选择和应变,即“随时而变,因俗而动”,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的时空条件下的领导系统。就是在同一个领导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要及时采用不同的领导方法。这就是领导方法的动态性。

领导方法的动态性使领导活动协调和谐,最大限度的、最有效地实现领导目标。缺乏动态性的领导方法,会最终失去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导致领导活动的失效。当然,领导方法的动态性并不排斥它在某些方面、环节和特定历史阶段的相对稳定性。它要求领导者要通过动态的领导方法来实现领导活动的稳步进行。领导者对这种动态性的把握以及运用自如的感悟能力体现了领导科学同个人魅力与风格融合之后的艺术性质。

(3)条件性。领导方法的条件性是指领导方法的产生与使用要受一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领导者本身的特点,被领导者的状况,客观物质条件,环境因素等。一个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结构合理、领导经验广博的领导者与一个知识贫乏、结构失衡、经验不多的领导者,共同面对一个对象,使用相同的领导方法,其效果不会是一样的。

领导方法的条件性,表明有些方法所作用的对象相似时,它们之间可以通用,或稍加改造而相互适用。这种条件性,要求领导者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变通,综合运用。

(4)目的性。领导方法要为一定的领导目标服务,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是领导方法的目的性。领导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领的目的。具体表现为领导者使用某种领导方法的自觉性;很少有人不知所以然地使用某种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领导者选用这种而不是那种方法,表明领导方法的目的性通过人们使用它的自觉性体现出来。但是,要注意,领导方法一般都是综合运用或几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用。因此,实现同一目标可以有多种方法,同一方法可以实现多种目标。这也说明不存在一种十全十美的万能领导方法。

(5)时效性。如果用经济学上的术语来说,这是指一种领导方法的边际效益。新的方法的采用往往会在最初的实施过程中取得较大的成果,但是这种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的趋势。例如在领导方法中,经常会采用奖酬激励的方法来激发下属人员的积极性。最初实施这种奖酬的时候,人们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性,工作的热情和业绩也自然会提高。但是当这成为一种常规时,就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并且,在奖酬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所提升的热情和取得的工作业绩与奖酬的提升呈反比。这就是说,领导方法往往存在时间上的“保鲜期”,因此“方法供给”在领导活动中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领导方法的重要性:

领导方法是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指导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科学的领导方法,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做好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党一贯强调改进领导方法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任务和方法的关系比做过河与桥(船)的关系,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嗐说一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注意工作方法,克服官僚主义,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1)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掌握工作主动权的钥匙。有的基层领导干部虽然整天忙碌,却总忙不到点子上,经常被日常工作的“救火”事务所拖累,被各科室间的扯皮事项占去大量精力,结果工作很被动,没有精力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可是有的基层领导干部,虽然担负的职责很重,但工作中却比较“超脱”和“清闲”,每周有时间可以读点书,集中精力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就是由于领导方法对头,在工作中取得了主动权。

(2)科学的领导方法是调动下级积极性的桥梁。有些新提升的基层领导干部,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但往往领导方法不对头,习惯用包办代替的方法、工作中不敢授权,事无大小,都要请示汇报,下级提出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就急于亲自动手解决等等。实践的结果,下级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了,迂事就矛盾上交,这种工作方法是光有基层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很好的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可是,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大力推行目标管理,使得“千斤重担众人挑”,实行“领导只干领导的事”,采用“合理授权”原则,就很好地调动了下级人员的积极性,这里科学的领导方法是通向调动下级积极性这一目标的桥梁。

(3)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正确决策的基础。决策是基层领导干部的首要职能,而正确的决策,其前提是必须掌握真实而详尽的情况,只有情况明,才能决策对,只有情况明,才能决心大。同样搞调查研究,如果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就不同。有的基层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粗枝大叶,情况若明若暗,因而提出的问题和措施概念化,一般化。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调查的数据、信息不够,以偏概全,“瞎子摸象”,因而得出了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只调查不研究,现象罗列、资料数据一大堆,却得不出中肯的、有指导性的结论,可以说学会科学的领导方法,实行正确的调查研究,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功。

(4)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搞好领导班子团结的重要条件。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基层领导干部经常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班子团结问题,有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和品德问题,但大量还是领导方法问题。诸如,班子成员配备是否合理地考虑了班子成员素质结构,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制度和形式,以保持班子成员间的密切沟通、经常交流和统一认识,是否善于区别问题的性质,对工作原则问题实行“模糊处理”等等。掌握有利于加强领导班子团结的工作方法,是对每一位领导成员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者的要求。

(二)、两种对立的领导方法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领导方法,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二是主观主义的领导方法。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官僚主义的。

主观主义的领导方法,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主观。凭主观意愿、个人感觉、狭隘经验作决断,不调查,不研究,瞎指挥。(2)片面。执行上级的指示,不结合具体情况,照抄照转,搞一刀切,上下一般粗,到处一个样,或者把局部的经验,夸大为普遍适用的规律。(3)保守。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我行我素,墨守成规。(4)粗暴。强迫命令,以势压人,动不动就训人、骂人、整人,不合自己胃口的事就压着不办。(5)追求形式。做表面文章,把工作停留在嘴上、纸上、会议上,应付上级检查,报喜不报忧。(6)轻视群众。自认领导高明,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来自下级的群众意见。这种领导方法的集中表现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客观。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作决断。(2)全面。从全局着眼,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执行上级的指示,不搞一刀切。(3)开拓。敢于根据实际情况突破旧框框、老经验,看准了的事坚决干,看不准的事试着干,违法乱纪的事决不干。(4)细致。做人的工作耐心细致,有分歧意见在争辩中求得统一,解决认识问题采取疏导说服的方法。(5)讲求突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说得出,做得到,不搞花架子,不掩盖工作中的缺点,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6)尊重群众。善于倾听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注重批评意见,密切联系群众,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创造。

科学领导方法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点,也是最根本的领导方法。有的同志说,实事求是说来容易,做到难。难在何处?看来固然有一个会不会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一个敢不敢的问题。比如上级指示不符合群众意愿,敢不敢如实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红头文件没有的敢不敢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不能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领导干部中,情况不完全一样。有的属于思想方法问题,有的属于精神状态问题,有的属于党性修养问题,有的属于道德品质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一概而论。就必须把创造性和遵守组织原则结合起来。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解放思想,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容和要求。总之,坚持科学的领导方法,就是要在领导工作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三)、领导艺术的涵义

要实行有效的领导,领导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领导方法,而且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这样才能创造性的完成各项领导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讲究领导艺术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途径。所谓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也可以说,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表现为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和领导方法,是领导者的智慧、学识、胆略、经验、作风、品格、方法、能力的综合体现。

 1、领导艺术有五个含义:①领导艺术的条件离不开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一个满足现状、不求上进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②领导艺术与实践密切联系,单靠书本永远培养不出有用人才,实践是领导艺术的基础。③领导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性,不能给人以美感的领导者,谈不上领导艺术。④领导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程序化和非程序化,模式化和非模式化,呆板教条的人是掌握不了领导艺术的。⑤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是解决领导工作中的各种复杂矛盾。

2、领导艺术同领导方法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广义地说,领导艺术也是领导方法;狭义地说,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熟练地创造性地运用领导方法的特殊才能。一方面,领导方法离不开领导艺术,领导方法只有通过领导艺术才能体现出来。另一方面,领导艺术也离不开领导方法,领导艺术是以领导方法为前提的,在熟练掌握领导方法之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

二、新时期领导工作必有的六种方法

 方法和决策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决策是决定干什么,不干什么;方法是在决定了干什么以后,应该怎样干,如何去实现决策。方法虽然比起决策来是下一层次的问题,但其重要性并不次于决策,因为它关系到决策的目标能否完成。就是说,在决策作出以后,方法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

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有些方法,今天仍不失其光辉,仍然适用。这方面,至少有以下三种。

1.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毛泽东作过简明扼要的概括,即“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中有决,不离原则”。这里的“大权独揽”,不是党委书记个人独揽,而是领导集体独揽,并且主要是指决策权;这里的“小权分散”,是指办事过程中的权力,主要指为完成集体决策的任务施用什么方法,也指在落实党委决策的过程中,针对未预料到的情况的相机决断。这就叫“办中有决”。但这个“决”不离党委集体决策的总原则。如果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属于原则问题,应由分管领导成员提出建议,党委书记采纳以后,重新提交党委集体研究。这种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既是方法,也是原则,还可以说是一种领导体制。无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是共产党领导,这种体制就不会改变。在这种方法、原则下,有两种提法值得讨论:一是“在×××个人领导下如何如何”。对于地方党委,可以提在集体领导下由于×××的协调、指导和组织,也可以说牵头、带领,但不能说在某个人的领导下。即使是说一把手,也不能说在×××的领导下。因为一级党委,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门,是一个整体,不是拼盘;是集体领导制,而不是首长负责制。组织、宣传、政法、纪检、调研、统战、农村以及直属工委等,都是党委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的情况有些不同,因为政府是实行首长负责制。但即使是政府,也只是个人负责,而不是个人领导。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虽然主要是对分管的一个方面的工作负责,但他们本质上应是政府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而不是分管工作的“大局长”,更不能只为分管的条条谋利益,使自己分管的工作自成体系。因为政府也是一个整体。二是“与地方党委从政治上保持一致”。中央与各级地方党委不一样,在我们国家,党中央处于最高层,各级党委、全体党员必须与党中央从政治上保持一致,但不能讲下级地方党委及其党员与上级地方党委从政治上保持一致,更不能讲与地方党委的书记从政治上保持一致。同时,除中央一级党委外,对于地方党委,也不能讲以书记个人为首或为核心。因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党的领导,主要或首要的是党的路线、方针的领导,这就是指党中央的政治领导。地方党委作为领导集体,对于下级自然是领导关系,但这种领导也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中进行的。总之,从政治上讲,应当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2.一般与个别、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领导方法问题上的应用。人们真正的认识总是先从个别开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个别指导”是指领导亲自深入有代表性的几个单位,在具体实践中取得经验,经过科学概括、决策,发出一般号召,指导面上的工作。在发出一般号召后,领导继续深入实践,进行个别指导,以检验决策的正确性。这就完成了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领导不一定都亲自下去,而往往由党委调研部门或有关工作部门,抓住新典型,深入下去,总结经验,并升华为一般认识,提出决策建议,报党委研究决策。党委作出决策以后,一般由领导直接深入几个单位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由调研部门进行跟踪调研并向领导反馈。由此可见,党委调研部门在党委实施“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领导方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领导方法问题上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党的最基本的领导方法。我们平时讲的相信不相信群众,依靠不依靠群众,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讲不讲政治,主要就表现在这个问题上,即表现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听取或征求群众的意见,注重群众的呼声。

这“两个结合”实质上是一致的。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在一个环节上的应用。在“从领导到群众”这个环节中,要融入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前一个结合是为了防止领导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后一个结合是为了防止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但应当如实说明,“两个结合”的领导方法,在基层地方党委工作中从观念上已经大大地淡化了。对于一些进入领导班子时间不长的年轻同志来说,也许根本就不熟悉这一重要领导方法。不少基层党委的书记,在领导工作中存有两个通病:一个是在决策之前,只是凭“想当然”、“拍脑壳”决策。有些只是注意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但专家的意见绝不能代替群众的意见。因为专家只是参谋,而群众是服务的对象;专家的意见只是参考,而群众的意见则是决策的出发点。领导与专家相结合,不能代替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另一个是在决策之后,只有一般号召,没有个别指导。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好像开会、发文、讲话就是一切。因此,对于原决策意见正确不正确、落实不落实,既不检验也不过问。

3.加强宣传发动工作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讲到:“要得到群众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毛主席的这段话,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作为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领导者,除了围绕中心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及思想政治工作之外,同时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对工人、农民是适用的,对知识分子也是适用的。知识分子是比工人、农民更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群体,但知识分子也要吃饭、穿衣、行路、住房,知识分子也应当逐步富裕起来。另外,正是知识分子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也注重其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第二,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

二在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创造的经典的领导思想和领导方法,还要不断总结探索新的方法。这方面至少也有三种。

1.综合治理的方法。 综合治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或领导方法,最先见诸于社会治安。在社会治安工作中认识到综合治理的方针,我们是付出了代价的。对于反腐败问题,也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单项治理向综合治理渐进的过程。开始,面对腐败问题,基本上是查处大案要案一条措施,后来搞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从中纪委对各级领导干部“若干不准”,到党员的处分条例,都体现了从教育和制度建设入手的思想。近年来,在反腐败问题上,中纪委开始提出综合治理的思想,即从法律、纪律、教育、制度等各方面同时展开。尽管腐败的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但由单项措施走向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

2.建立创新机制的方法。在实施具有全局意义上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或到位以后,各级政府领导经济、社会工作的方法也应随之转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清醒的认识,实践上就不能很好地转变,就会出现如毛泽东讲的“气候变了,衣服不能随之增减,就会闹出些毛病来”的结果。“闹出些毛病来”的主要表现,就是工作效率不高,或是领导忙得一塌糊涂,却弄得基层干部无所适从,疲于奔命而在效果上事倍功半。这种转变的根本性要求是,从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那种压、推、促、整的方法,转变到通过创新机制解决问题的办法上来。比如对于下岗职工生活、就业问题,一方面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不能仅仅是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要逐步通过一种或几种机制来解决,以尽快改变过去通行的随机的办法(即逢年过节了,各级领导点名到某个或某几个困难职工家去,摄像机对着,领导给床被子或给几百块钱,困难职工热泪盈眶,年过了,困难职工还是困难职工)。应当综合研究,纳入一定的制度、体制,使困难职工生活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的保障。包括反腐败问题,治理假冒伪劣商品问题,都不能碰上谁算谁,谁撞到枪口上谁倒霉,大量的碰不上的就安然无恙。应当逐步确立创新机制,使搞假冒伪劣商品者不仅赚不了钱,而且要倾家荡产,甚至对造成重大危害的要搭上性命;对搞腐败的人既能给予“一票否决”,又能使其在到位的监督下难以做成。

3.理顺关系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矛盾、问题的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关系不顺,比如利益关系不顺、工作关系不顺、人际关系不顺等。理顺关系重要的在于“理”。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做好领导工作要讲艺术、讲方法。其中,正确把握、妥善处理以下十个关系至关重要。

一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要着眼全局。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决定局部。二要管好本行。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每一个局部在全局中都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只有搞活局部,使所有局部的功能和作用充分释放出来,发挥整体效应,才能搞好全局工作。三要抓住关键。局部在全局中是不可少的,但并不是所有局部的地位和作用都一样,而是有重要局部和次要局部、一般局部与关键局部之分。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抓住根本,掌控局面,使一切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以局部推动全局。

二是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在工作中,既有涉及宏观问题的大事,也有涉及到微观问题的小事,只有处理好大事与小事的关系,才能保证整体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

一是大事不含糊。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在事物初露端倪时,就敏锐地把握其本质和走向,从整体、系统、宏观和全局上把握并驾驭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总揽全局、组合局部、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筹划和处理工作。

二是抓大不放小。既要善于把握宏观,解决主要矛盾,也要善于抓住微观,从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通过办好每一件小事,完成工作上的大事。

三是小事不轻为。“细节决定成败”,要重视细节,对细微小事不马虎,特别是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的关键细节,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高标准、严要求地办好每一件小事,力求实现工作中的“零差错”。

三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领导工作千头万绪,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所谓重点工作,指的是那些能牵动全局的,具有基础性、长远性、建设性的工作,包括:具有重大政策性的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的工作,时间性很强的工作,矛盾容易激化的工作等。一般工作是重点工作之外的其它工作。一方面,对重点工作要重点对待。一切工作都要往重点工作聚焦。要精心谋划,认真研究做好重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明确每个阶段抓什么、怎么抓、达到什么目标;要下狠劲、用实劲,使韧劲,一抓到底;要集中优势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有效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对一般工作要同时兼顾。要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在抓好重点工作的同时,带动一般工作的开展,使一般工作不漏项、不拖后腿,努力形成全面活跃的工作态势。

四是求真和务实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问题、指导工作,把握“求真”的思想武器。二要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使计划和决策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把握“求真”的实践基础。三要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决策之前广泛听取、吸纳群众意见,决策之后努力争取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把握“求真”的智慧来源。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把来自实践的真理性认识,把群众的智慧运用到实践中去,多做实事,干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事业发展,把握“求真”的归宿,使“求真”和“务实”很好地相统一。

五是实践和总结的关系。实践证明,领导水平的提高快慢与其是否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密切的关系。总结是人们对前一阶段或某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总结工作,最主要的是从中悟出经验教训。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并存的,经验是前进路上“指向标”,教训是前进路上的“警示牌”。经验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是宝贵的财富,汲取经验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业务工作的特点规律,提高工作能力;教训同样也是财富,吸取教训可以避免重蹈覆,防止迷失方向走弯路。

六是对上和对下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好,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执政水平、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上负责”,要求在工作中自觉维护上级的威信,坚决贯彻、落实、执行上级的决议,真实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群众的意见、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对下负责”,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切合客观实际,体现群众的要求。

七是选人和用人的关系。一要选得好。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干部,既看工作成绩,又看为人;既看其人品,又看其官德;既看平时的作为,又看关键时刻的表现,全面、客观地认识人、评价人,努力不让一个人才埋没,不让一个庸才过关。二要用得好。什么位置上用什么人,什么人用在什么位置上,应当讲究合理。人无完人,人也各有所长。一个职位上,用了最佳的人,才能干出最佳的工作,创造最佳的业绩。一个人用在合适职位,才能用其所长,展其所能。一个班子只有合理配备,才能优势互补,坚强有力。

八是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关键是要使决策民主化、制度化。

一要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凡是涉及集体领导的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二要严明组织纪律。凡是经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切实负起认真贯彻执行的责任;

三要建立责任制。集体决策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位,该谁干的就由谁干,该由谁负责的就由谁负责,该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完成;

四要完善集体领导议事规则。要根据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把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有关问题通过制度确定下来。

九是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在领导班子内部,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关系。在诸多的矛盾关系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是正职与副职的关系。能否推动领导班子“将相和”,实现“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良好局面,关键在于科学处理正职与副职的关系。

一要科学处理。正职要正确处理好与副职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摆正位置、注重沟通、信任尊重,充分相信和依靠副职,充分尊重副职,要与副职常沟通,以诚相见,使副职能把握住正职的工作思路、工作原则,利于工作的全面推进。

二要艺术处理。正职与副职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分管的工作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正职既要突出集体领导的作用,又要发挥副职的主动配合作用,这既是一门领导科学,又是领导艺术。

十是正人与正己的关系。正人与正己的关系,其核心是正人必先正己。己不正焉,焉能正人?一要严于律己。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要求干部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先正自身再去影响他人,进而率先垂范,严于责己,树立权威。只有自身言行务必规范,才能率领广大群众去开拓进取。二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水平,树立工作威信。三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树立顾大局重建设、讲民主重团结、讲廉洁重公道的良好形象,努力创造出浓厚的民主生活气氛,使成员无后顾之忧地畅所欲言。

在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领导方法及工作方法,仍在不断地探索之中,举了上述三种方法,肯定还有未尽之处。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更新的方法还会不断出现。但我以为,探索新时期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是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三、提高基层干部领导方法和艺术的途径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基层领导工作,干事创业,最需要的是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走向成功,才能工作干得让群众满意,领导放心。下面,我就从识、谋、行三个方面,从领导方法的角度,和大家作些交流,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敬请在座的老师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关于 “识”的问题     

“识”就是见识、认识,也可以理解为眼光、水平、视野、境界、层次,是衡量一个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最基本因素。一个领导干部,经验也好,智慧也好,最重要的是来源於其见识。我体会,应从以下四方面去锻炼提高。     

一要识时。时者,势也,识时即认请形势的问题。这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古话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说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的人就算得上是杰出的人物。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最大时务是什么?是发展,也唯有发展,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     

《论语》记孔夫子在川上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心情,浅是由恋旧而来,深是由怕死而来。从古到今,人概如此,但恋也罢,怕也罢,客观情况还是逝者如斯。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命定在以时间为框架,时刻都在动的世界里。动就必致有变化,所以西方哲人说:“一只脚踩不进同一条河流”,“从一棵树上采摘不下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不以人们的意为转移的。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把前进性的、上升性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即称之为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过程的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是从哲学层次上来认识发展的不可抗拒性。

我们再换个视角认识“发展”这个时务,就是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看待发展的急需性。大家知道,古代世界的几大文明板块,是相互隔离、不相往来的世界。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各大洲之间的地理距离缩短了,全球逐步走向一体化。这个一体化的进程,在鸦片战争前的几个世纪里,可以说是腥风血雨,充满了殖民侵略、战争、掠夺。殖民地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为西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和牺牲。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落,中国到鸦片战争时,国门被打开,国人所要面对的是伴随着军舰大炮滚滚而来的商品、资本输入和生产原料、廉价劳动力的掠夺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方式,面对的是一个三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我们这个民族要在这样一种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急起直追,向西方学习,也就是向侵略自己、掠夺自己的敌国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文明。我们的近代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始起来的,这里面有许多深刻惨痛的教训。只有加快发展,中国才能崛起,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不会再回到闭关锁国、放弃竞争发展的时代。发展的时代需要推动发展的人,就如同战争年代需要英雄一样,这是别无选择的时代选择。

二要识事。从领导学角度看,一个领导者在面对各种具体工作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领导者面临的因素极为复杂,如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领导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上级与下级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识事就是指认清和抓住事物的本质、根本。何谓根本?就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最关键的因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事物的本质、主要矛盾,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什么要抓根本?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把抓根本上升到“道”的高度,可见其意义重大。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可见,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历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体现了一个领导者对事物、矛盾的高超的驾驭能力。

抓根本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源于事物的复杂性。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客观形势千变万化,各种问题千头万绪。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做工作、办事情决不能不分主次本末、不论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善于抓根本、抓主要矛盾。抓住了根本,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工作就有了中心,有了重点,才能推动全局性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不辨形势、舍本求末,则必然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迷失方向,丧失工作的主动权。想大局、察大势、谋大呈,善于抓住根本促进工作,正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面对的工作多、肩负的任务重、承受的压力大,这是必然的。越是这样,就越需要领导干部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眼光观察问题,善于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害,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那些事关全局和长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的局面。事实证明,在工作中找准“主攻点”,牵住“牛鼻子”,往往能够取得势如破竹的效果,而不注意或不善于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十个指头摁跳蚤,东一葫芦西一瓢,结果往往是降低领导效能,影响工作成效。

如何才能抓住根本呢?首先,应培育理论思维。根本作为本质的东西,一般都隐藏于事物内部,很难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依靠理性思维,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从而抓住根本。其次,应树立全局眼光。工作中的根本或主要矛盾都是具体的、实在的,在不同的地区、部门和不同的阶段、环境会有不同的内涵。但是,什么样的事情是根本性的事情,什么样的工作是根本性的工作,只有从全局角度去审视和把握,才能搞得准、抓得住。再次,应做到统筹兼顾。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并不是搞“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重点是两点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能只谋“大事”而不顾“细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武器,学会“弹钢琴”,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抓住根本,进而正确地处理矛盾,有效地推进工作。 

三要识人。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人才,在推动发展的各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在现代社会,最根本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决策是伴随用人的决策,成功领导者最主要的能力,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然而,识别人,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困难的。唐太宗继帝位后与右仆射封德彝有一名话:“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所以,识人难的问题应该是困扰领导者的一个难题。看准人,并妥善用之,则工作事业无往而不利;看不准人,就会用人不当,即使再好的事情也会导致一塌糊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资源也是人才。现实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有马克思主义者的宽阔胸襟和宏大气魄,求贤若渴,爱才惜才,促成各类人才争相汇聚的局面。

那么,什么是人才呢?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以德才兼备作为知人善任的标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德”主要是对一个人思想政治和作风方面的要求,指个人人品、伦理道德和政治品德;“才”主要是对一个人能力和水平要求,指才智、才华、才干等等,两者辩证统一,不能分割。无德,则不能服众,无才,则不能领导其所属人员做好工作。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率众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所以,宋代政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主张。但“德”与“才”相比较,“德”是第一位的,常言说,有德无才是庸才,干不了事;有才无德是蠢才,会干坏事;德才兼备才是人才,能干成事。因此,我理解,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就是人才,组织看重、群众拥护的就是人才;能推动事业发展,给群众带来实惠的就是人才。

那么,怎样能发现并识别人才呢?就是要校场赛马,要在工作实践中,在矛盾运动中,在事物发展变化中,从统揽全局上看其思路,从事业心,进取心上看其精神,从道德修养上看其品质,从履行职责上看其实绩,从工作难易上看其潜力,从同一层次群体比较上看其发展,否则,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识人必用人,用人用其长。清代顾嗣成语:“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能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要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个性效能的充分发挥,把事业需要和个人专长结合起来,因事择人,适人而用,做到人事两宜,相得益彰。对上级领导者来说,用人重在一个“公”字。重公论,重实绩,重人品。心存些许私心杂念,“谁对我好,谁就是好人”,就是人才,那肯定出问题。一些重要岗位只所以落入胡长青、李真之流腐败分子之手,恐怕就是这一点上出了问题。如有的人既有战略头脑,又有组织才能,这种人放在领导岗位上就比较合适;有的人知识丰富、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这样的人放在业务岗位上比较合适。这样一来,各类人才就可以各得其所。人才不是天生地就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要从政治上严格要求,在管理上严格监督,做到用才不护短,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放手大胆使用人才,给予其充分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忠诚,也就不可能产生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可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国时期刘备对待蒋琬就是一例。刘备率大军入蜀初期,蒋琬是干都的县令。有一次,刘备下去巡视,见蒋琬酒醉不理政事,大怒之下就要杀头。诸葛亮非常了解这个人,替他讲情,说:蒋琬这个人,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大重视粉饰自己。刘备尊重了诸葛亮的意见,没有给他治罪。后被提拔为丞相府长史,诸葛亮每次出征他都能保证兵粮的供给,称为“忠雅”之士。诸葛亮死前,又向刘禅推荐,使国治民安。

事实证明,再多的报酬也并不一定买到人才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渴求,领导干部应该尊重下属,诚心以待,使自己成为下属可以依赖的领导者。“唐僧西天取经是个好班子”,人要用其所长。识人问题是永远的话题,是一个悖论。因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其智商、情商以及实践中的变异能力,是任何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

最后,在识才问题上,请大家记住四句话:尊重人才就是尊重自己,爱护人才就是爱护自己,支持人才就是支持自己,人才的利益代表了你的利益。     

四要识道。道即路,识道就要明白为什么要当官,当什么样的官,该干什么样的事,该走什么样的路。我体会,官道既民道,能识道,就要瞄准标线,踏踏实实做事。

大家深知,在竞相发展的今天,“不勤政就是腐败”,勤于政事,提速发展是我们履职干事第一标线,创造业绩是我们的基本追求,身为党员干部,我们眼中紧盯的目标,心中所谋的标线就是提速发展,大抓项目,惠县富民,实现的途径就是创新落实,勤政干事。勤政就是要勤于创新、勤于实干。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平时确实忙,确实累,似乎已经“勤”得不得了,但工作却落不实、上不去,发展总是步人后尘,究其原因,我想,就是因为“勤”一定会忙,但忙就不一定等于“勤”,这不仅是认识上的差距,更是思想观念上的错位。我们说勤政,就是要勤在结果上,勤在效率上,勤在发展上,勤在实实在在的政绩上。不是看出没出“工”,到没到岗,在没在位,关键是看为经济社会发展谋了多少事,创了多少业。如果“勤”而无果,“勤”而无实,就是瞎忙、白忙,就是地地道道的碌碌而无为。能识道,就要守住底线,堂堂正正做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干事创业的潮流中,在体制转轨的关键期,能否坚守为政做人的底线,既干事又干净,既为政又做人,既勤政又廉政,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如果说勤政是显才,那么,廉政就是显德。所以,退一步想,就算没能力、没本事勤政,至少还应该做到廉洁、廉明、廉直,这是道德的范畴,是做人立身之本,是处事成事之基。

中纪委的“五个不许”和市委的“约法八章”明确了党员该想、该干什么,不该想、不该干什么。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看干部,干部看领导。我们要想工作思路、项目建设措施。想群众的着急事、难肠事。而不是想位子、想权利、想待遇。在实践中要为发展说真话,为改革说硬话,为团结说好话,为群众利益说实话。身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的言行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特别是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中,不发表与中央决定相悖的言论,不制造、传播政治谣言,更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把精力用在抓典型、出经验上,把时间放在解难题、攻难关上,这样才不白拿国家俸禄,不白吃百姓五谷,不白占组织位子,才能问心无愧。能识道,就要不越红线,清清白白做官。大家知道,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人们常说犯错误常常是一念之差。其实这个“念”,不是一个简单的念头,而是受理想信念支配的。腐败问题表现在钱财上,根子却在理想信念上。面临新形势,经受新考验,尤其要重视加强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确保理想信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要慎权为政。“公生明,廉生威”。“官”是公职,手中公权在握,就得公道办事,清廉为“官”。干部群众看领导,首先就是看办事公道不公道,公正无私就能“一言而万民齐”。特别是官员的廉洁问题,历来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做“官”必须特别警惕的一个问题。翻开史书,廉开盛世、腐毁社稷的事例比比皆是。倡廉,关键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反腐,关键在领导干部严格自律,筑牢防线。“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说过这么一句令人深省的话:免费的奶酪只有捕鼠夹上才有。作为领导干部,党培养了我们,给我们的报酬不算低了。我们应时刻牢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古训,淡泊明志,无欲则刚。要慎思、慎独、慎权、慎微、慎欲。尤其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明是非、知廉耻、合情理、守法纪。

第二、关于“谋”的问题     

“谋”,就是谋略、谋划,也就是想事、出主意,科学决策的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政之要在于谋,成事之基也在谋。在工作实践中,我的体会是:     

一要既谋局也谋重。“局”,即全局,是事物的整体,是事物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谋局,就是要谋面上的事情,全面的目标,是指领导者具体制定和实施决策过程中,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大局出发,避害趋利,着眼于对自己的发展有利的环节开展工作。邓小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实质就是要胸怀全局谋全局,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地区或部门的领导都具有双重身份,对下而言,他是全局工作的负责人;对上而言,他又是局部工作的负责人。任何地区、部门、单位的领导者,在处理对上的关系上面,都处在局部的地位。因此,宽广眼界、大局意识、战略眼光,是每名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对坐井观天的广大基层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关于大局观,我们的古人有一句名言,叫作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的就是大局和小局的关系。只看眼前,只看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叶障目, “一域”蔽眼,不见全局,不但要影响大局,就是小局也必然搞不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不去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就是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的典型。因此,只有从战略的、宏观的、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和胸怀,也才能打开视野,扩展胸襟,从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寻找和把握大的机遇,赢得发展。要真正做到把握全局,必须掌握“三情”,一是上情,包括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大的宏观环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二是下情,包括本地区、本单位和基层的实际情况,广大群众的呼声等;三是外情,包括外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成功的典型和经验等,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

重,即全局的重点、核心、关键。谋重,就要谋线或点上的东西,或者叫重点突破的方面,在谋局、谋势、谋全盘,统筹兼顾的同时,更要谋某一阶段的重点,全局中的重点,要创新思路,善出新招、高招,知关节、得要领、抓关键、抓要害、抓主要矛盾,抓好能破题,能推动全局发展的亮点。当前的重点、关键、牛鼻子又是什么?我理解,就是项目。如果把发展比作车,项目就是“发动机”;把发展比作海,项目就是河。只有一个个项目的聚积,经济社会才得以实现快速发展。

二要既谋立也谋废。谋立就是谋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改革创新是发展的要义。“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立的关键在创新,功夫深处是创新。做工作,当领导,贵在开拓创新,难在开拓创新。可贵的原因是创新可推动发展,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见到一片新天地,创出一种新境界。难的原因是创的是前无古人的事,要想、要谋;走的是别人没走过的路,要敢试、敢走。身为领导,如果不能开拓创新,不仅开拓不了新局面,还影响下层、团队的创造力、战斗力,最终导致保守颓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丹尼逊教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是否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作为区别一流领导和末流领导的标准,是有道理的。创新需要高度的自信和充足的胆识。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一遇事情就说“过去没做过”,碰了几个钉子就气馁,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顾虑别人的评价与讥讽,惧怕犯错误而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就难以打破迷信,难以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成就不了事业。创新立业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离不开胆和识。只有把胆量勇气和远见卓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守住现有的业绩,创造新的业绩,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立业,在不断的创新立业中推动发展。

废,就是陈旧的、过时的、无用的东西,谋废,就是对陈旧、过时、无用甚至对工作、对发展有障碍的东西要看的见,认的准,有勇气废止,有胆识清除。比如负债累累、千疮百孔的一户企业,能否用发展的眼光废旧创新;一幢破败不堪、有损环境形象的建筑,能否下决心解决问题、拆迁重建;一个人浮于事、无所事事的机构,能否有勇气精简废除,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关卡重重的审批手续,能否废止,甚至对“只做和尚不撞钟者”能否有胆识拉下马,都属于废的范畴。如此看来,立则可贵立也难,废则可敬不简单。

三要既谋显也谋隐。这里的显与隐指业绩、政绩而言。政绩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手段,是获得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本形式。作为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多出贡献,多出政绩是份内责任。为什么把经济工作叫显绩呢?主要是因为经济工作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易显。比如修路、通电、送水,一年或半年功夫就修通送到;盖楼、架桥,最多也一年;栽树,说栽就栽,一周栽完,当年就绿。这些显绩,必须得干,否则,我们的衣食住行,当天的口粮也许成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社会事业,谋可持续发展,即谋那些周期长,一时见不到成效,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种潜在的、长远的,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锲而不舍、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我们讲发展,讲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利“万世”的发展。我们讲政绩,也要讲全面,讲长远,讲“万世”的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速度,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经得起现在的考核,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句话,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然,追求“潜绩”,是一种大境界。它需要抛却私心杂念,需要实事求是和扎扎实实的好作风,需要奉献精神。需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努力把实事、难事、好事真正地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一方面,对那些有条件办到的事,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力办好。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地本部门的长远发展,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多做“铺路石”。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做法,不做“口号”,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米袋子论”:早上拿了米袋子出去,晚上把米背回来就行,不管我是怎么把米弄到手的。“黑匣子论”:经济生活好比一只黑匣子,只要一边投入,另一边产出效益就行,黑匣子里边的过程看不见也不用管它。“钱的来路要正”,“不是阳光下的利润不能要”,英雄不问来路、财富不问出处。

四要既谋和也谋断。“和”,即讲民主集中制原则,讲团结和谐。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孟子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均指出“和”的重要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的思想讲求和谐、和睦、和善、祥和、谦和,提倡团结、互助、友爱,只有和,才能集大家之力,成发展之事。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和”的思想注重合群随公、和衷共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只有和,才能围绕共同目标,构筑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协调一致、和睦相处的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只有和,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统一,谋求生态平衡,实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同调味品的结合,才能做出美味佳肴,不同音调的交响,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和就是要讲团结。团结如何,决定着工作如何,局面如何。一个班子、一个集体的成员大都来自“五湖四海”,没有什么重大的恩怨、根本性的矛盾、了不起的问题。有些问题,对、错要用贯性原则来衡量,要在发展的大旗下来看待。只有符合贯性原则,有利于发展,其它一切都是小事,没必要争论你长我短。团结本身就是一个原则。俗话讲,有缘千里来相会,能在一起工作,是个缘份。一个班子总有强一点的弱一点的,没有弱一点的也显示不出来强一点的,一班人中总是有文有武的,一个乐队有吹管的,有拉弦的,但指挥就是一个人。满盘象棋都是车,见面就“兑”没法走。因此,在工作中,就是要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糊涂”一点,就是要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特别是目前,提速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机遇难得,时间紧迫,无休止的纠纷闹不起,宝贵的时间丢不得,团结起来抓机遇,协作共事求发展是最大的原则。作为领导,我们在作决策时,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决策原则和程序不动摇,决策前期的酝酿要充分,重大决策形成之前要认真思考,加强调研,决策过程中要调动班子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尊重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当然,“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在原则问题上,在关键时刻,还要断。

断,即果断决策,下决心拍板。无论事大小,认识先抓好,这是我们的传统。干什么事,开始都讲要统一认识,这是对的,没有统一认识,就没有统一行动。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有时把抓认识当成了坐而论道,不管难事易事,都找上一帮人关门开会,结果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久议不决,坐失良机。因此,对认准了的事,要大步向前,有人在后边嚷两句,甚至骂两句,不要紧,不要管他。有时你越把他当个事,他越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前在和的问题上两种错误偏向:求“和”无批评;求“断”不听劝。领导的“硬”与“软”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关于“行”的问题     

行,就是做,就是行动,就是狠下决心,扑下身子抓落实。什么是落实?落实就是解决问题。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靠解决问题来推动。解决了多少问题,就得到了多少落实。我体会做为领导干部,抓落实不一定要有亲自去干的两只“手”,但必须要有能抓落实的四种力。    

1、要有“一肩挑尽天下愁”负重勇行的推动力。     

推动力是有效领导不可缺失的保障,是期望做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所努力追求的东西。没有推动力的领导干部,比一个普通人还要糟糕。因为普通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不需要借助推进力去带领,鼓舞别人做什么。而领导者则不然,倘若缺乏这种力,便无法统御众人去完成组织的目标。这种推动力,需要我们具备挫折忍耐力、压力承受力、自我控制力和顽强意志力,要能够在艰苦的、不利的情况下克服外部和自身的困难,能够在巨大的压力下坚持目标和正确观点,坚定不移地完成任务,为组织分忧,为群众解难。就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讲的,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有要一股狠劲、牛劲、创劲,下决心干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对领导没交待的、别人没干过的、文件没写明的,要敢于攻坚克难,不找借口。以严格训练而著称、以将军摇篮而闻名的美国西点军校,长期以来传承这样一个规定:学员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用三种间捷语言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和“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回答,也不能多说一个字。“没有任何借口”正是西点军校能够成功培养出无数高素质人才,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摇篮的秘诀所在。“没有任何借口”的实质,就是要我们在工作中勇往直前的战略和矢志不渝的意志。“拒绝借口”的要求是为了让领导者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培养自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领导者应该懂得:对勇行者而言,职位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高度负责,不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愉快地接受和完美地完成任务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为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随时随地碰到困难,遭遇挫折,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借口,解脱责任,但任何解脱责任的借口都是对自己人生的戏弄,对事业的背叛。领导工作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责任更不能讲任何借口,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领导干部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一肩挑尽天下愁,勇于负责,不耍“滑头”。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位卑未敢忘忧国。不负时代,做就做好。

2、要有“不信鬼神问苍生”量力而行的内定力。     

这种内定力,要求我们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准确分析形势,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立足实际求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衡量自己能力或者力量行事。 “量力而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行为,它提倡的是有多大钱,办多大事。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就要看看自己的“家当”,看看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条件,能不能创造出足够的条件。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不能搞大轰隆,今天提出小康,明天就达标,今天搞新农村建设,明天就建成。要把要干的事都找出来,分类排队,看哪些事该办,哪些不该办;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哪些先办,哪些后办,排清列明,再落实。历史的人只能办历史的事。不顾客观条件,不分轻重缓急,只顾说起来好听,看起来热闹,提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到头来劳民伤财,一时的工作,几代人的代价。因此,制定发展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快。快要讲适时。该快不快不是实事求是,好高骛远、竞相攀比也不是实事求是;快要讲方式。重视效益和质量,不能热衷于铺摊子,追数量,重复建设;快要讲实效。搞建设,求发展,最终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决不能搞群众没利益、无实惠的事情。

3、要有“周重九鼎禹分九州”明责而行的管理力。     

这种管理力,就是要改进领导方式方法,明确职责,创新机制大家干。俗话说:“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一个领导干部精力再充沛、能耐再高强,也管不了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所有事情。苟子有言:“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意思是说君主善于抓要领,那么各种事情都会被处理得细密完备;如果君主喜欢样样都抓,那么事情就会荒废。

《史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决狱”多少,周答不出,又问全国一年“钱谷出入”多少,周也答不出。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决狱”的事去问廷尉,钱谷的事去问治粟内史。文帝问,什么事都有人管,你这个丞相干什么?陈说,我管公卿们,文帝听了很高兴。我认为,这就是明责而行的一种体现,既让事事有人管,又让人人有事管。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人品》中说:“有所不为,为必成。”一个领导者,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对着不同层次的复杂矛盾,要做好领导工作,就必须自觉地把“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重要的工作原则,管好该管的事情,放开该放活的事情,时刻注意集中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丙吉回答说:“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奏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于所有琐碎小事不必一一参与,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来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

从丙吉的话中可以悟出,身为领导没必要“事必躬亲”。在工作中必须明确责任,传递压力,上下齐动,一项工作谁主管,谁分管,谁负责,权限多大,都要清楚明白,责任到人。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使人人肩上有担子,项项工作有着落。对一些全局性的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可以打破分工界限,由有关领导负责组织专门班子抓,要抓好责任,严格落实检查考评,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干的工作氛围。

4、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有情而行的感召力。     

郑板桥有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它道尽了为官为民的情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既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也是我们人生最大价值、最大抱负和最高追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办好群众之事,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干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然为官,为老百姓谋利益,对百姓常怀感激之情,就是一种责任、一种良心,也是一种美德。

唐朝诗人韦应物当苏州刺史时,曾在给友人的诗中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刺史辖地,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市。在那个年代,属下有百姓逃荒要饭,实乃小事一桩,可韦应物却念念不忘黎民疾苦,为“邑有流亡”而引咎自责,着实难能可贵。还有清朝四川的县令潘先珍,他曾自题对联以自警:“扪心自惭兴利少,极目只觉旷官多”。身为封建官吏,为政能有如此境界,身为人民的公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改变面貌就是我们情之所系。

话说回来,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的衣食父母,是领导干部执政的依靠力量,一粥一饭、半丝半缕,都是人民辛苦劳作而来,离开人民,莫说干事业、干成事业,生存都成问题。因此,不忘人民,对人民常怀感恩之情,常怀歉疚之意,常怀回报之心,才不会将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当然党的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欠或补偿,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自省,是催人奋进的清醒剂。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就能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为人民谋利益的事情做得更好,群众就会拥护、赞成、跟紧。这样,群众无怨,我们无悔,也不枉做人一世,做官一场。

作者介绍:楚国良(1962---),男、湖南湘潭人。中共湘潭市委党校经济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