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灯,属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畔的余杭、海盐等地。据《中国群众文化辞典》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中曾对滚灯作过描述,而范成大生于1126年,卒于1193年。 ![]() 它用半公分厚的毛竹片编成,分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1米多高,一百余斤重;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型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
![]() ![]() 余杭滚灯是余杭市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南宋时余杭因属京畿之地,滚灯活动即已盛行,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 古代滚灯是竹编的圆形球体,分大中小三种。球的中心装一竹制编球形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 ![]() ![]() 现余杭区每年举办全市性滚灯编导及艺术表演培训班和全市滚灯大赛。余杭滚灯的独特艺术表演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演出, ![]() ![]() 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组织,有十四个镇乡建立了滚灯队,有艺术表演骨干400余人,滚灯艺术队伍壮大,发展情况良好。 ![]() 余杭滚灯有八百多年历史了,集舞蹈娱乐运动于一体,消失了三十多年后,最近在杭州出现。 人们千辛万苦,大海捞针,终于在一小村里找到了五个旧滚灯,很老了,但还能用。 余杭滚灯集舞蹈、技巧、体育于一体,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它有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
![]() ![]()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文艺多元化的影响,传统庙会大多消失,滚灯活动机会减少,濒临失传的危险。再者,滚灯制作工艺传人已所剩无几。为此,抢救、保护余杭滚灯仍十分紧迫。 ![]() 滚灯,属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畔的余杭、海盐等地。据《中国群众文化辞典》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中曾对滚灯有描述,而范成大生于1126年,卒于是1193年。 ![]() ![]() ![]() 经几代民间艺人和群文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 ![]()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 余杭滚灯是一项融技巧、力量于一体,集体育、舞蹈、杂技于一身的汉族古老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 庙会活动中,滚灯往往出现在民间艺术踩街队伍的最前面,因其上下左右翻滚,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它有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 余杭滚灯基本动作有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 ![]() 解放以来,余杭民间艺术家对余杭滚灯进行了多次的挖掘、整理。1963年,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余杭县临平区文化站张长工,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文艺多元化的影响,传统庙会大多消失,滚灯活动机会减少,濒临失传的危险。再者,滚灯制作工艺传人已所剩无几。为此,抢救、保护余杭滚灯仍十分紧迫。 ![]() 浙江省文化厅了解到,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浙江“余杭滚灯”,将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进行3分钟的表演。
![]() 据悉,杭州市余杭区文化馆馆长戴园丽和她带领的70多名“滚灯”队员,正在为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演出紧张排演着。 ![]() 表演用的“滚灯”用半厘米厚的毛竹片编成,分大、中、小三种,最大的直径1米多高,50余公斤重。 ![]() 戴园丽说,队员们除了要做围腰翻转、上下抛掷等一些传统的基本动作外,还增加了站在大灯上舞小灯这样的高难度动作。 ![]() ![]() 据悉,“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流传至今已有800年历史,有宋诗描绘“滚灯”为“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