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回眸:余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下)

 国之档案 2015-08-14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

    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被列入名录,“五常龙舟胜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同年,“余杭滚灯”代表浙江省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40多亿观众领略了余杭滚灯的风采。

    2009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之一,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余杭成了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同年,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初步建成。

    2010年,“余杭滚灯”“高头竹马”作为2010年我国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参加新西兰元宵灯会活动。同年,余杭非遗普查成果《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民间文化》正式出版。

    2011年,余杭区开始实施非遗名录项目的“八个一”保护措施。同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杭区“径山茶宴”和“十八般武艺”列入其中。

    2012年,余杭区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同年,《余杭区“十二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和《塘北村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正式出台。

    2013年,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暨2013年良渚论坛在余杭举行,本届论坛以“美丽中国和美丽非遗”为主题,发起了《余杭倡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历届政府、专家学者的全力支持与指导下,经过抢救性的保护,众多即将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2014年,是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一个新十年的开始,目前,全区已构建起了5个国遗项目、20个省级名录项目、42个市级名录项目和94个区级名录项目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区拥有非遗业余传承骨干团队348支、16300余人,各级非遗传承人59名,非遗保护志愿者和民间骨干1300多名,也有10所学校成为了余杭区第一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与此同时,全区拥有社会力量举办的非遗展示馆(室)15个、总投资1218.5万元,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民营生产性企业151家、总投资6240万元,民间非遗传承作坊56个,恢复省级民营老字号企业3家,全区上下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非常之浓厚。(编辑: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