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祠山文化在广德的传播、繁衍、衰落及恢复对策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祠山文化在广德的

传播、繁衍、衰落及恢复对策

陈兴福

微信版第761期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中国传承数千年,已演化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禹功盖于世,为天下百姓造福,其业绩逸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安徽省宣城地区属于古越族的支系部族,其中广德祠山信仰中的张渤,因其在东南沿海一带率众治水、造福百姓,后世称他是“禹后第一人”“江南大禹”“治水英雄”。广德县城西郊横山,自从有了治水英雄张渤,也被唐皇封为祠山,并成了江南文化名山。

 在如此深厚历史文化渊源基础上形成的广德祠山文化,是西汉末年以来,以安徽广德县横山为中心,遍及江淮和东南沿海地区,由缅怀治水英雄张渤关爱民众、弥灾捍患、勇于献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祝的祭祀文化。祠山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张渤治水的神话传说、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祭祀形式、民间文艺、商贸活动等等。两千多年来,“祠山文化”影响广大,深入人心,反映了江南百姓治理水患、化害为利的殷切期望,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科学精神,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先民勇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本文在综合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阐述祠山文化在广德的传播、繁衍、衰落及恢复对策,以供参考。

01


广德祠山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1、广德祠山文化的内涵

广德祠山文化这一区域文化现象是渐进式形成和逐步积累起来的,所以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祠山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久远,积淀丰厚。祠山文化涵盖反映张渤治水、化害为利、疏通江河、发展农耕及其生平活动的文字记载、研究成果、文艺作品、诗词楹联和遗迹景观、轶事逸闻等文化现象的内容。祠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德祠山文化的内涵,应该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善”字,即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生有功,死有应,民呼大帝,历代尊崇广德祖殿二千载;先封圣,后封王,诰命真君,列朝奉祀天下英灵第一山。”真正能代表广德文化内涵底蕴的只有祠山文化。

从表现形式上看:仪式中的法事、游行规程包含了祭祀文化的丰富内容;戏曲、民俗表演是传统表演艺术的真实体现;诗词、楹联、传说故事、剧本等文学作品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史料。从其内涵来看:祠山庙会的许多表演节目和以张渤传说为主题的文学创作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闪耀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光芒,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载体和传承瑰宝。

众多资料表明,广德祠山文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衍生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历史传承所记载的以治水为主要内容的祠山大帝形象,正是中国古代先民努力战胜自然、不息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从这一点出发,祠山大帝千年以来深入人心,为人们所纪念,直到今天各地百姓仍在虔诚祭祀膜拜。基于此,给广德祠山文化现象以历史定位,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挖掘其折射出来的中国古代先民的美好情操以激励后人,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历史上的祠山大帝,既是道教式的真君,又成为佛教供奉的神明。以祠山大帝为主要内容的广德祠山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先民借助于“天人合一”“人神同体”的思想模式演绎形成的对于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不屈者的一种崇拜。祠山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治水为主题,以开拓奋斗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为内容,反映了江南老百姓治理水患的期望,体现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并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老百姓所接受并传承的文化盛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宣扬祠山大帝不畏艰难、与自然奋斗、英勇献身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现代文明建设的一种补充,其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祠山文化影响深远而广泛,有其必然性。

2、广德祠山文化的外延

包括张渤治水的史迹、传说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其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张渤被神化的思想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张渤神的民间信仰以及与宗教的关系;祠山祭祀的规模与影响;祠山祭祀礼仪(内容、形式)沿革;祠山文化艺术成就(诗词歌赋、音乐、表演、绘画、雕塑等)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祠山文化建筑;祠山文化与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祠山文化形成发展的代表人物:如张渤、萧衍(梁武帝)、李隆基(唐玄宗)、潘晃、赵昀(宋理宗)、崔宪、范师道、孙谔、洪兴祖、黄震、朱元璋(明太祖)、腾传裔、盛希年、周瑛、朱立襄、张光藻等;祠山文化文献典籍;祠山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祠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祠山大帝具有与天、地、水对话的神通,这就是张渤神话流传于东南一带经久不衰的原因。再加上民间文学具有的口头性、集体性和传承性,其情节、主题、结构和语言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因时间、地点、讲述人的不同而发生变异,这也是民间文学作品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追溯张渤神话和祠山文化的源流,可知这些民间传说往往与地方风物结合在一起,比较生动,而且往往有一个中心内容贯串始终,那就是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这既是中国人民对英雄的赞美,也流露出民间百姓对救世主的期待。

02


广德祠山文化鼎盛回顾


源远流长的广德祠山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在广德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祠山庙多次被毁,多次重修。这里既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又是佛家的功德道场,而且又是文人墨客、忠毅英烈聚会祭祀、诗酒雅兴、怀古揽胜、休闲养性之所,故而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祠山庙、张真君礼斗台、龙王庙、三忠祠、范云亭、攀萝亭、望云亭、张渤墓、明太祖驻跸处、御碑亭、清官池等。这些众多的祠山事迹名胜古迹,详载于广德、芜湖、长兴、安吉、温州、无锡、句容、高淳、溧水、溧阳等州县志书和《中国神话大辞典》《三教源流搜婶大全》《古今图书集成》《能改斋漫谈》等书。

祠山成了张渤的代名词,后来民间又在祠山后面加上菩萨、大帝的尊称。从此张渤由人成神,正式走上神坛,成为祠山菩萨、祠山大帝。自唐至清先后有18位帝王对张渤进行了加封,最后竟封为“正祐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辅顺灵佑普济真君”18字王,对张渤的敕封朝代之久、封号之多,在中国传统的所有神灵中实为罕见。朱元璋称祠山为“天下英灵第一山”。祠山上建起的庙宇和亭台楼阁遍布山峦,史书上称“祠宇之盛,甲于东南”。同时,在苏、浙、皖、沪、赣、闽、台湾数省市,也建有数千座祠山庙宇(广德各乡镇就有70余座祠山庙),甚至传播到日本,但全国一致公认广德祠山殿为“天下第一祖庙(庭)”“天下第一香火”。每年二月初八祠山爷生日,从二月初八至二月二十六,分布在江南各地的祠山庙都要举办“祠山庙会”,而且是百戏竞集,人山人海。

03


广德祠山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张渤因治水而名垂千古,祠山因张渤而灵秀天下。张渤祠山,祠山张渤,融为一体,享誉中外。千余年来,人们对张渤的纪念活动一直连绵未断,形式与规模也日渐丰富和壮观。广德祠山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祭祀文化,其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湮灭于现代“文革”中,再复兴于改革开放后。祭祀活动不仅在广德,而是遍及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南京、杭州、无锡、芜湖、高淳……以及台湾等地,都相继建有不同名目的庙殿。在广德,每年二月初八的庙会,狮子、龙灯、马灯、各种杂耍、武术、戏曲、曲艺都竞相登场;锣鼓声、琴声、唢呐声与各类演唱声、叫卖声交汇在一起,形成一支最繁闹、最响亮、最浩大、最动听的民间文化交响曲。尤其在夜晚,各类彩灯更是耀眼,八仙灯、五星灯、四海龙王灯,最让人追看不舍的是“祠山大帝”灯,在满天星星辉映下,灯连天、星连灯,星火飞扬,万灯生辉。这些民间文艺表现形式,经过千余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演变成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几乎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广德县都会举行一次祭祀张渤的祠山庙会。民国年间,广德的祠山总会祭祀活动十分隆重,在庙会期间,全县各地及周边地区浙西北、苏南邻县都有群众带节目参加或来赶庙会,多者达数万人。广德街道和四乡的龙灯、马灯、狮舞、旱船,毗邻各会馆的抬阁、跳五猖、平台、秋千、地戏、杂耍等齐聚广德,另外还有周边各地商家来此进行商品展销。

庙会历时三天,除在祠山殿内的祀张法事外,其余活动都在户外举行,其场面恢宏浩大、热闹非凡,商贸活动异常活跃。祭祀祠山活动包含挑花篮、龙灯、狮子灯、抬阁、龙吟车、打叉、跳五猖、打莲湘、草台戏等民俗活动,集民间表演艺术之大成。广德祠山庙会弘扬了张渤的治水精神,激励了青年人热爱家乡、改天换地的斗志,还为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社会和谐。

虽然祠山殿祖庭在战乱和历史变迁中损毁,但这一文化现象的影响力未曾消失。时至今日,除了国内,在港、澳台地区和日、韩、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还有祠山文化的研究者与践行者。祭祀张渤仪式中的《跳五猖》,200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上报中央文化部,申报国家级名录。

04


广德祠山文化的衰落与反思


据史料记载,广德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的祠山庙会,与历代史料记载比较,其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丰富,有“盖三江”(即江南、江北、江浙)之称。庙会期间,从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人成群成队,络绎不绝。然而就在这次庙会之后,1937年爆发了“八一三”淞沪空战,日军铁蹄踏入广德,广德多次遭到日寇袭击,县城先后四次沦陷,城内被炸成一片废墟,圣洁之地的祠山殿未能幸免。日军在这里建立大本营、指挥所长达两年之久,殿内殿外遭到极大破坏。日军投降后,这里已是屋毁殿空,满目疮痍,祠山庙会从此终结。新中国建立后,庙宇用于办学并建设广德中学,祭祀活动停止。直到今天在广德都没能完全恢复历史上曾经恢弘的祠山文化和祠山庙会。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现今广德祠山文化所延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不过高淳、溧阳、宜兴甚至郎溪。祠山祖庙的地位为广德发展祠山文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可惜在广德人们对张渤的祭祀活动还没有高淳桠溪及周边地区那么隆重、那么虔诚。志书文献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德埋葬、祭祀庙会活动,老一辈人回忆关于祠山菩萨巡游广德县城的恢弘场面,我们曾经距离他们那么地近,现在却又那么地远。如今各个地方都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该是我们觉醒的时候了。什么“跳五猖”、什么傩、什么“男欢女爱”、什么祠山庙会等等附近县市的民俗遗产,都不过是历史上广德鼎盛祠山文化的生动再现。而如何将正统的祠山文化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是决定横山(祠山)是否能再次成为文化名山的一个关键所在。

那么祠山文化的恢复、广德主体文化的定位为什么滞后和举棋难定?分析原因有:一是广德有没有文化,或是有什么样的文化,并非广德人说了算,这要看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思路;二是广德移民心态所致。祠山文化信仰的核心是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这也是太平天国战争人口损失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造成后来整个祠山信仰民众的断层。广德大多数人都是移民,祖籍有河南、湖北、浙江和安徽省其它地方,当年因政治历史原因来到广德,为了站住脚、扎好根,为自己家族争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实际利益,他们难免会更多地强调自己族人的习俗、文化,这也就有意或无意中对其他外族人和文化形成排斥,祠山文化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对广德祠山文化的保护恢复力度还远远不够。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上的游移迟滞,又有客观操作上的难度。对这位身世难定的“张大老爷”宣扬是否有封建迷信之嫌,操作上该是姓“道”还是姓“佛”都很难一锤定音。长期以来,由于对传统文化思想认识上的禁锢,把发展祠山文化仅仅定向为倡导旅游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的一种促销手段,因此影响了以新视角来看待这种传统文化的可贵性。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民间文化传统都可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针对祠山文化,要深入研究它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了解它作为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所在,从而确定它是否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我们能否将其定位于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

05


关于祠山文化复兴的建议与对策


祠山文化虽然现在日渐式微,但是它毕竟起源于广德,毕竟有着两千年的历史积淀,毕竟曾经辉煌过,而且广德现在还保存有很多的祠山文化遗址,像梨山下阳的祠山庙和卢村甘溪的祠山庙戏楼,都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些不在文保范围内的庙宇更多。另外,祠山文化的治水遗址像圣渎(运河遗址)、浴兵湖(东亭湖)等也都完好地保存着,这些都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南京、无锡、郎溪、溧阳、高淳、溧水、长兴、泾县等等地方都在拿他大做文章,而作为张王祖庭、祠山故里的广德,再不奋起直追,就要愧对先人、遗罪后人了。

就其影响力和历史、现实意义来看,祠山文化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打造成安徽省的能与妈祖文化相媲美的一张精美文化品牌。因此,借助传统,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在广德地区重振祠山文化,以文化兴县,影响周边,从而加速人流、物流的交融,是振兴广德经济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举措。广德能作为如此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一种文化现象发源地,占尽天时地利,应珍惜、高度重视并积极抢救恢复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广德要当仁不让,紧紧抓住机遇,发扬光大祖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每年演绎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力大的民间民俗盛会,以此引领祠山文化在各乡的覆盖面,用实际行动确立祖庙的历史地位,并以此为契机,通过一系列的民间民俗活动手段,达到宣传广德、发展广德、繁荣广德的目的。

建好与复兴祠山文化系列景观,是广施恩德、益在当代、惠及后世、振兴广德的无量功德。要充分利用横山这块宝地做足文章,通过收集、宣传诸如张渤、岳飞、朱元璋等历史文化遗存和广德的乡土民俗文化,把横山建设成以祠山庙宇群为主要景观,以森林公园、祠山文化主题公园为旅游载体,以历史文化遗存故事为内容的“天下英灵第一山”,举办“祠山文化旅游艺术节”、祠山庙会等,创造以人文景观旅游娱乐为主,祠山寺、祠山文化为特色,并与天寿寺、大圣宝塔、太极洞、桃姑迷宫、芦湖竹海、紫金寺、灵山及灵山寺相呼应的旅游网络,这不仅可以使横山成为旅游风景带,也可以使横山成为崇拜、祭祀祠山大帝的百姓向往圣地,同时结合竹文化、太极文化的广泛宣传,可以使这块宝地成为江南引人入胜的人气财气聚集地,使之拥有周边地区羡慕的自然历史文化生态圈。

要审时度势地研究发展祠山文化的利和弊,努力挖掘祠山文化的内核,系统地做好祠山文化典籍最基础也是最有潜力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将祠山文化现象波及地方的各种文化传承都归类于广德祠山文化的延伸。相关部门应该对祠山文化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抢救、保护、恢复、弘扬,让这一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瑰宝发扬光大,再放光彩,其必将对发展繁荣广德县域经济文化,推动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和安徽省文化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传承中华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广德市林业局工程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