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培养技术 一、菇房的消毒 秋菇栽种以前菇房的消毒非常重要。为避免菇房内菌虱的发生,首先应在菇房闲置期连续进行2-3次杀虫,间隔半个月,药剂用天皇星+四螨嗪2000倍配合使用对菇房进行喷雾,以杀死螨虫与螨虫卵,降低病虫指数。在进料前一星期每1000平方尺用2. 二、培养料的配制 蘑菇培养料的配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碳氮比保持在30-33:1,氮素含量过高,容易造成菌丝徒长,产生较多氨气,而难以结菇;碳素含量过高而氮素含量过低,则会影响堆料的温度与产量。 (1)牛粪的预堆与稻草的预湿 将干牛粪在粪草堆料前一星期在场地上预湿,然后撒入过磷酸钙25- (2)粪草培养料的配制(按1000平方尺计算) 稻草1150- 建堆时应注意先铺一层稻草再铺一层粪,一层一层往上堆积,高度为1. 堆料时间应掌握在15-18天之间,不宜过短,否则易产生氨气或培养料过生。培养料若堆在露天,应防止料面干燥、日晒雨淋,四周用稻草或草帘覆盖,在翻料时应将边料放到里面。每次翻料的时间都不能固定,当料温由70- 三、后发酵的管理 后发酵是夺取蘑菇高产的关键,时间需要5-6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升温阶段:用煤炉加温使培养料温度升至60- (2)保温阶段:熄灭部分炉子,将培养料温度降至50- (3)降温阶段:将料温逐渐降至45- 后发酵成功的标准是:大量的白色高温放线菌遍及整个料层。料层深咖啡色,无氨臭气,带有甜面包气味的香味。草有弹性,有光泽,一拉即断。 蘑菇种植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些问题 1、什么叫发酵?什么叫前发酵和后发酵? 答:在蘑菇栽培中,发酵指培养料在微生物参与下的堆沤过程。前发酵也称一次发酵,是指采用一次性在室外进行的传统发酵;后发酵也叫二次发酵,是指前期在室外,后期在菇房内进行的发酵。 2、采用二次发酵栽培蘑菇有什么优点? 答:采用二次发酵,可使堆肥进一步腐熟,病原菌、害虫大为减少,有碍蘑菇菌丝生长的游离氨基本消失,对蘑菇生长发育有利的微生物群体生长良好,产出的蘑菇表现为品质好(肉厚、洁白、结实、菇脚大、个体均匀、不易畸形、不易开伞),产量高,比传统栽培法增产15~20%。 3、蘑菇生产的程序怎样? 答:⑴原料预湿;⑵加辅料进行发酵;⑶ 培养料上菇床;⑷有条件的可进行二次发酵;⑸播种;⑹养菌;⑺覆土;⑻出菇;⑼采菇 4、优质蘑菇种的特征是什么? 答:优质栽培种颜色灰白、密集、呈细绒状、上下均匀,没有黄白色的厚菌被和生长极快的扇形变异,无杂菌感染和虫害,有蘑菇菌种正常的香味。 5、蘑菇栽培对温度有什么要求? 答:蘑菇菌丝体生长温度为5--30度,16度以下生长缓慢,最适温度为22--26 度。菇体发生、生长温度16--22度为宜,菇体组织致密、质量好、不宜开伞。温差刺激是蘑菇原基发生的重要条件。菇体生长过程中需要恒温。 6、蘑菇栽培对湿度有什么要求? 答:菌丝生长需培养料含水量为65%--68%,即用手紧握料,手指间有水浸出并滴下一滴,空气湿度为85%--90%。子实体生长需覆土的含水量为17%-- 20%,即手握一把土成团,落地即散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 7、蘑菇栽培中对空气、光照的要求是什么? 答:蘑菇为喜氧性真菌,但在菌丝生长阶段,菇房不需要较大通风,子实体的形成与生长阶段需充足的氧气。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都不需要光线,在黑暗的条件下,子实体洁白而柔嫩。 8、蘑菇发酵料怎样进行翻堆? 答:料内温度每天测2—3次,最理想的温度要求达到70度以上,大约7天左右,进行第一次翻堆。 第一次翻堆:翻时把石膏均匀加入,堆形改为 9、蘑菇发酵料温不升或上升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答:如果料温上升缓慢,最高温度低于45度,则达不到发酵目的,主要原因如下:(1)选用了发霉变质或发过热的粪草,已经丧失了发热能力。(2)料堆太小或气温太低或风大致使料堆失水较多。(3)粪草比例不合理(4)料堆内过于干燥或湿度过大。遇到以上情况时应提早翻堆,然后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措施,改善不利因素。 10、蘑菇发酵料翻堆时应掌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1)每次翻堆都是在料温不再上升往下降时开始翻。 (2) 翻时要把上下里外全部翻匀,粪草要抖松,促使均匀一致。 (3) 整个一次发酵过程喷水应掌握“一湿、二调、三看”的原则,即第一次翻时水要加足,第二次适当加水分,第三次看料本身的干湿情况来决定是否加水。 (4) 料堆要整齐,堆边要垂直,堆顶为龟背形。 (5)下雨时要用塑料布盖住,天晴时揭开,增加透气,不下雨时可露天堆制。若有棚顶最好,可防暴晒、防雨淋。 11、蘑菇发酵料达到什么标准为宜? 答:颜色为暗褐色 、无臭味、 无氨气、有料香,有白色放线菌菌落,草长10— 12、蘑菇发酵料过熟会带来哪些问题? 答:(1)很大一部分营养成分被微生物消耗掉,因而降低了培养料的肥效。(2)秸秆腐熟成粉,培养料无弹性,通气性能差,不利于蘑菇菌丝生长。(3)过熟的培养料,常因堆制时间过长,易滋生病虫害,破坏培养料养分。(4)过熟的培养料,会积累多量的代谢废物,其酸碱度往往超出标准要求。 13、蘑菇种植场地的选择有何要求? 答:必须要求:①远离畜禽舍、仓库和有污染的化工厂等。②保温保湿好、空气流畅、无直射光。③水源充足、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 14、蘑菇种植地面制畦及床架结构怎样安排? 答:棚内需制畦时,应充分利用地面面积,畦宽一般为1-- 15、蘑菇培养料铺床播种有什么要求? 答:将发酵好的料直接运到菇床上,摊开铺成 播种方法:(1)可采用混播: 16、蘑菇养菌期间怎样管理? 答:播种完毕,用消过毒的塑料薄膜盖住,三天之内不需要较大通风,不需要喷水,绝对避光,三天后微通风,菇房内不要使人感到闷热,要有新鲜空气,菇房湿度控制在22--26度,空气相对湿度85--90 %。一般15天左右,当菌丝长到料的三分之二处时,即可覆土。 17、种植蘑菇为什么要覆土? 答:覆土能有效地调节蘑菇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及湿度、温度、氧气、PH值等环境条件,促进菌丝体的旺盛生长,覆土对成熟菌丝体有机械的刺激作用,促进菌丝体的纽结,有利于子实体的分化和发育。 18、蘑菇覆土材料的要求及覆土的方法怎样? 答:土质选择田下生土,通常在表层以下20-- 19、蘑菇覆土后的管理有什么要求? 答:覆土后的菇房要求温度、湿度依然是22--26度、85--90%,同前期养菌期一样。保持好覆土层的水分,一般为覆土后三天把水调至标准状,以后的时间尽量不调水。 20、蘑菇出菇期间如何管理? 答:此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温度16度左右,当覆土表面形成米粒大小的白色子实体时,出现干燥需要喷水时一定要轻轻喷,量要少,雾滴要细,或只向空中和墙壁喷水。当子实体长到黄豆大小时,稍微加大喷水量和喷水次数,根据出菇的密度,菇多多喷,菇少少喷,采菇高峰期一般不喷水。 21、怎样掌握蘑菇的采菇时间和方法? 答:当菌盖直径达到市场所要求的大小时,可采收,但要切记千万不要等到开伞时再采。采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捏菌盖旋转连根扭下,用小刀削去菇根。采时不要伤害小菇,每潮菇采完后,都要进行清床,及时清理料面上的死菇及采菇残留物,并把采菇留下的孔洞用消过毒的覆土补平。 22、蘑菇疣孢霉病防治方法 答:症状:蘑菇子实体的不同发育期,其症状表现不同。疣孢霉菌丝灰白色,疏松,气生菌丝发达。 发生规律: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蘑菇栽培中,疣孢霉主要是随覆土传入菇房,多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换气不良的菇棚,温度17度以上适合此病发生。 防治方法:菇棚应选择在无污染的地方;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严格消毒;一旦发生该病,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大菇房通风,并降低温度在15度以下,摘除病菇。 23、蘑菇轮枝霉病防治方法 答:症状:子实体发育后期感病,菌盖顶部长出丘疹状的小凸起,或出现褐色病斑,病斑中部凹陷。 发生规律:在蘑菇栽培中,主要是通过覆土带菌进入菇棚。菇棚高温(20度以上)、高湿(相对湿度90-95%)条件下,极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出菇期温度降到15度以下,相对湿度降到80-85%,;一旦发病,应停止喷水,加强通风,及时摘除病菇并集中处理。对发病菇床用2%福尔马林局部喷洒消毒处理,使用过的工具用2%或1%的漂白粉消毒。 24、蘑菇软腐病防治方法 答:症状:主要发生在菇床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绒毛状霉层,先从菇柄发病,尔后蔓延至菇盖。菇盖初期出现淡褐色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病菇用指稍加触动即倒下。 发生规律:通过被污染的覆土、空气、水、昆虫传播。 防治方法:加强菇棚通风;将培养料、覆土的酸碱度调为PH值6.5-7.0;床面发病点撒石灰粉,覆盖面要大于发病面,以控制病菌的蔓延。 25、蘑菇菇脚粗糙病防治方法 答:症状:蘑菇子实体受侵染后,菌柄和菌盖明显变色,后期变成褐色,菌柄表面裂开,变得很粗糙。 发生规律:此病原菌通过覆土传播,覆土含水量高时易发生。 防治方法:菇床上发现病菇及时摘除,对发生部位可用波尔多液、硫酸铜等铜制剂喷洒。 26、蘑菇褶霉病防治方法 答:症状:又称菌盖斑点病。病菇菌褶粘合在一起成一团,不成片,颜色变成斑纹杂色。菌盖上有深褐色斑点,但不腐烂。 发生规律:通过覆土、空气传播。菇棚通风不良,温度高(95%),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一旦发病摘除病菇,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温度,抑制病害蔓延。 27、蘑菇锈斑病的防治方法 答:症状:又称褐斑病、斑点病。子实体感病后,在菌盖上形成褐色病斑,边缘整齐,中间凹陷。该病为细菌性病害。 发生规律:在菇房温度15度以上,湿度85%以上易发病。在菌盖表面长时间保持水膜的条件下,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栽培过程中,每次喷水后要加强通风,菌盖表面要保持干燥,菇棚空气相对湿度要控制在85%以下。一旦发病,立即摘除病菇,加大通风量,停止或减少喷水。向床面喷洒1:600倍的漂白粉液或0.01—0.02%链霉素或5%的石灰水,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8、蘑菇假单孢杆菌病防治方法 答:症状:又称菌褶滴水病。蘑菇在未开伞前没有明显的症状,菌幕裂后,在菌褶上可以看到奶油色的小液滴,最后大多数的菌褶烂掉,变成一种褐色的粘液团。该病害为细菌性病害。 发生规律:病菌由空气、水、昆虫传播。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发病。特别是相对湿度在95%以上,该病蔓延加快。 防治方法:栽培过程中,每次喷水后要加强通风,菌盖表面要保持干燥,菇棚空气相对湿度要控制在85%以下。一旦发病,立即摘除病菇,加大通风量,停止或减少喷水。向床面喷洒1:600倍的漂白粉液或0.01—0.02%链霉素或5%的石灰水,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9、蘑菇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答:症状:表现为蘑菇菌丝生长速度缓慢、稀疏、变褐色、菌落边缘不整齐。出菇量少,甚至不出菇。已长出的子实体表现出各种畸形症状。病原为病毒。 发生规律:使用带毒的菌种,菇床上潜伏的带毒菌丝及孢子以及感病子实体产生大量的孢子,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选育抗病、耐病的菌株,选用无病毒的菌种,菇房、器具用5%福尔马林消毒,老菇房,特别是发现病毒侵染的菇房,要彻底清扫、消毒,培养料要进行二次发酵。发生病毒的菇房,蘑菇要在开伞之前采完,防止带毒孢子扩散。有条件的菇棚,可使用带空气过滤器的通气设备。 30、蘑菇死菇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答:菇床上的小菇萎缩,变黄,最后死亡。有时甚至成片或成批死亡,严重影响产量。 病因: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菇棚温度22度以上,相对湿度在95%以上。喷药次数多,量大,菇蕾因药害而死亡。 防治方法:春季后注意菇棚降温,覆土调水阶段,压低出菇部位,避免出菇过密。高温时期注意改善通风状况,防止料层积水。 31、蘑菇畸形菇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答:常见的有不规则、小盖长柄和瘤状突起等类型。不规则型的病菇是由于覆土过厚,细土过多,土质过硬。小盖长柄菇是由于菇棚温度高,通风不良造成的。 防治方法:覆土时间勿过迟,注意水分调节,勿使菇棚内温度超过16度,并注意通风降温。 32、蘑菇薄皮早开伞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答:蘑菇子实体柄细、盖薄,提早开伞。此症状是由于培养料过生、过薄、过干,覆土薄,出菇密度大造成的。 防治方法:培养料要适度腐熟,并保持一定湿度,覆土不能过薄过干。防止出菇过密。 33、蘑菇地雷菇的病因及防治 答:菇形不正常,不圆整,形似地雷。此症状是由于培养料过湿,料温低,而覆土表面却过干。覆土调水过快、过急,菇棚通风过多造成的。 防治方法:培养料不能过湿,注意调水,调水后注意减少通风量。 34、蘑菇水锈斑产生的病因及防治 答:子实体表面出现铁锈色斑点,它仅发生在子实体的表层,不向内部扩展。此症状是由于菇棚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子实体表面水分蒸发很慢,长期积水造成的。 防止方法:喷水时和喷水后,菇棚必须适当通风。勿用带有铁锈色的土壤进行覆土。 35、蘑菇菌丝徒长的原因及防治 答:菌丝生长过旺,冒出土层,密集成片,形成一种细密的、不透水的菌丝体。此症状是由于湿度过高,通风不良,播种期偏早,播种后温度较长时间处于20-25度造成的。 防治方法:使用的原种、栽培种不能有结菌皮的现象。出菇菌丝徒长后,菇蕾未形成时,可用刀耙破“菌皮”。
蘑菇培养技术 (姚河小学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资料)
主讲:何飞龙
2011.7.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