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常见生理性病害有哪些

 老刻刀 2014-05-12

食用菌常见生理性病害有哪些

作者:陈秋英    文章来源:赵县农牧局    点击数:223    更新时间:2011-10-17

在栽培食用菌的过程中,有时会受到某些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生长发育障碍,产生各种异常现象,导致减产及品质下降,即所谓的生理性病害。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蘑菇生理性病害主要有五种:硬开伞、畸形菇、薄皮菇、地雷菇和红根锈斑,其防治方法如下:
1
 菌丝徒长
蘑菇、香菇、平菇等栽培时均有发生。在菇房湿度过大和通风不良的条件下,菌丝在覆土表面或培养料面生长过旺,形成一层致密的不透水的菌被,推迟出菇或出菇稀少,造成减产。在栽培过程中,一旦出现菌丝徒长的现象,就应立即加强菇房通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少细土表面湿度,并适当降低菇房温度,抑制菌丝徒长,促进出菇。若土面已出现菌被,可将菌膜划破,然后喷重水,大通风,仍可望出菇。
2
 畸形菇
蘑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出现形状不规则的子实体,或者形成未分化的组织块。如栽培平菇时,常出现由无数原基堆集成的花菜状子实体,菌柄不分化或极少分化,无菌盖。原基发生后的畸形菇,则是由异常分化的菌柄组成珊瑚状子实体,菌盖无或者极小。蘑菇、香菇常出现菌柄肥大,盖小肉薄,或者无菌褶的高脚菇等畸形菇。造成食用菌形成畸形菇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供氧不足;或覆土颗粒太大,出菇部位低;或光照不足;或温度偏高;或用药不当而引起药害等。

2.畸形菇:形成的原因是覆土粗细不一,出菇部位低,菇房二氧化碳量超过0.3%;药害、病害、虫害造成。防治方法:注意覆土质量和通风,避免有害气体进入菇房;注意防治病虫害。
3
 薄皮早开伞
在蘑菇出菇旺季,由于出菇过密,温度偏高,很容易产生薄皮早开伞现象,影响蘑菇质量。在栽培中,菌丝不要调得过高,宜将出菇部位控制在细土缝和粗细土粒之间;防止出菇过密,适当降低菇房温度,可减少薄皮早开伞现象。
4
 硬开伞
当温度低于18,且温差变化达10左右时,蘑菇的幼嫩子实体往往出现提早开伞(硬开伞)现象。在突然降温,菇房空气湿度偏低的情况下,蘑菇硬开伞现象尤甚,严重影响蘑菇的产量和品质。在低温来临之前,应做好菇房保温工作;减小室内温差,同时增加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可防止或减少蘑菇硬开伞。
5
 空根白心
蘑菇旺产期如果温度偏高(18以上),菇房相对湿度太低,加上土面喷水偏少,土层较干,蘑菇菌柄容易产生白心。在切削过程中,或加工泡水阶段,有时白心部分收缩或脱落,形成菌柄中空的蘑菇,严重影响质量。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可在夜间或早晚通风,适当降低菇房温度,同时向菇房空间喷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喷水力求轻重结合,尽量使粗土细土都保持湿润。

()
6
 死菇
在蘑菇、香菇、草菇、平菇、金针菇等多种食用菌的栽培中,均有死菇现象发生。尤其是头两潮菇出菇期间,小菇往往大量死亡,严重影响前期产量。造成死菇的原因,一是出菇过密过挤,营养供应不足;二是高温高湿,菇房或菇场通风不良,二氧化碳累积过量,致使小菇闷死;三是出菇时喷水过多,且对菇体直接喷水,导致菇体水肿黄化,溃烂死亡;四是用药过量,产生药害,伤害了小菇。
7
 水锈斑
多见于蘑菇。菇房通风不良,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5%时,菇盖上常有积水,或覆土粒上有锈斑,都会使蘑菇菌盖表面产生铁锈色斑点,影响菇体外观。避免使用带铁锈色的覆土,加强通风排湿,及时蒸发菌盖表面的水滴,可防止蘑菇水锈斑的发生。

 1.硬开伞:蘑菇遇异常气候,幼嫩子实体提早开伞的现象叫硬开伞,一般在18摄氏度以上,温差10摄氏度左右,或突然降温情况下发生。防治方法:在气温突变前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菇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
   
    3.
薄皮菇:整个出菇阶段都可发生,主要原因由菇房内温度过高过低,或床面通风过度引起。防治方法:高温时要加强通风,排除菇房内湿空气;低温或起大风时,菇房要保温保湿。
    4.
地雷菇:子实体着生在 料内或覆土下部,菇形不园整。这种菇质量差,出菇稀。产生原因:一是培养料过湿;二是料内混有泥土;三是菇房通风过多、温度偏低、覆土过迟等。以致造成结菇过早,结菇部位过低。防治方法:培养料不能过湿或混进泥块;菇房适当通风;粗土调水后,减少通风,保持85%左右的空气相对湿度,促使菌丝向粗土面生长;小菌蕾尚未形成时覆细土,创造菌丝继续向细土层生长的条件,防止过早结菇。
    5.
红根锈斑:发生于出菇后期,这时气温低,蒸发水分少,菌丝活力差,吸水能力较弱,出菇慢。如果喷水过多,或气候突然变化,料内酸度高,就会发生此病。防治方法:喷水要适当,料内酸度较高时,要及时用石灰水调节PH值。

1菌丝萎缩

在蘑菇栽培中,经常会碰到菌丝萌发后不吃料、发黄而萎缩,严重影响着蘑菇生产的发展。现将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高温烧菌。播种期气温高,培养料过厚,发酵后料温未稳定下降等原因,培养料内温度高于30

 

  防治方法。蘑菇的播种期要避开高温期,播种时料温应稳定在25以下,播种后发现菌丝因高温而萎缩,应重新翻堆通风,再调节好培养料的湿度、重新播种。

  二、料内有氨气。建堆时氮肥添加量过多,或氮肥加入过晚(后期翻堆时才加入),菌种播种后,培养料内存在氨气。

  防治方法。培养料添加尿素等化学肥料时,一是要在建堆时加入,二是要适量。发现料内有氨气,及时打开门窗,并喷2%甲醛液进行翻料,待无氨味后,再重新播种。

  三、培养料过干。播种时培养料偏干,若气候又干燥,曹丝萌发后吃料生长缓慢,细弱无力而萎缩。

  防治方法。可采取料面覆盖一层湿稻草(用0.5%石灰水浸湿),能使菌丝重新萌发吃料。播种遇到干燥天气,播后3天关闭门窗。采用层播加封面播种法更好。

  四、料水分过多。培养料含水量过多,覆土后又遇高温,或高温时喷重水,而又没有及时通风,使菌丝因供氧不足、活力下降而萎缩。

  防治方法。堆料时注意控制水分,若翻堆时发现料含水量过高,应摊开略加晾晒再行堆制,发酵好的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后期喷重水引起的苗丝萎缩,进行通风后,菌丝可恢复生长。床面覆土层总厚度不要低于4—4.5厘米

  五、菌种质量差。购种途中菌种受热,降低了菌丝活力;菌种没能及时使用,菌种老化,生长势变弱,播种后再遇不良环境,都会导致苗丝萎缩。

  防治方法。选择适宜的培养料培育菌种,菌种应菌丝粗壮、萌发力强;购种时避开高温天;不用老化的菌种播种。

  六、虫害。主要害虫是螨类,前期出现肉眼不易看到,主要危害菌丝,使菌丝断裂而萎缩,在堆肥和覆土中都能带入害虫,会造成严重危害。

  防治方法。螨类的产生与培养料、覆土、菌种等都有关,故要进行综合防治。做好培养料的后发酵,覆土要进行杀虫处理,菌种在播种前1天用敌敌畏熏蒸等。另外,在播种前向料内撒保菇粉能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在栽培中发现螨,及早用药剂防治。

 

 

食用菌病害的常见症状

在食用菌制种及栽培过程中发生病害时,往往有下列症状表现:

1.菌丝生长速度缓慢,或不吃料,或发菌不均匀,或发菌后菌丝逐渐消失(退菌)。

2.菌丝颜色变黄、萎缩、死亡;培养料变黑腐烂,散发出霉味、酒糟味、臭气等异味。

3.培养料表面长出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形成一层白色、粉红色或橘黄色的菌被(杂菌)。

4.不形成子实体原基或迟迟才出现子实体原基。

5.子实体畸形生长,如出现花椰菜花球状的、珊瑚状的、菌柄细长而菌盖变小的、菌柄肿胀呈现泡状的、菌柄弯曲并分叉的、菌柄顶端丛生很多小菌柄的、菌盖不规则并出现裂痕的畸形子实体。

6.菌盖及菌柄上出现红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或斑块,出现水渍状的条纹或斑纹。

7.子实体呈干腐或湿腐,菌柄髓部变色或萎缩。子实体腐烂后散发出恶臭气味或无恶臭气味。

8.子实体或幼菇颜色不正常、萎缩、干枯、僵化。

 

 

瘤状菇症状介绍与防治方法

 金针菇菌瘤大多数在第一茬菇采收后,第二茬菇未形成时出现。形成时从栽培袋内部出现菌瘤块,逐步长大,看上去小的如蚕豆,大的如鸡蛋。菌瘤表面呈细小根瘤状颗粒,每个颗粒表面光滑,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有单独一块,也有几块连在一起。前期较硬,后期一般在18℃以上时开始慢慢腐烂。生长前期不易发现,中期露出培养基表面或把栽培袋胀起才能发现。形成瘤状菇的原因,主要是在装袋或运输等环节中操作不当,使一些栽培袋内部有空隙或裂缝。在空隙中培养基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湿度,子实体原基就在栽培袋内部的空隙中形成。由于空隙中其他条件不能满足正常子实体的生长,迫使子实体原基在空隙中再生,越生越多、越大,就形成了菌瘤块。金针菇菌瘤在生产过程中吸收大量的营养和水分,而早期又不易被发现,中期生产速度又快,使栽培袋表面的健壮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并逐步萎缩。即使能长出几根金针菇。生长也非常缓慢,而且菇体瘦弱。出现菌瘤后,无法再长出正常的子实体。
  防治方法是:装袋时培养料装得要均匀,松紧一致;在运输、排放等工作中,要轻拿轻放、不要堆放,减少栽培袋的内部破裂;科学管理,及时转潮,促使子实体迅速生长发育。

 

 

畸形菇常见种类与防治

发布时间:2007-10-30 15:43  来源:互联网

摘要:畸形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产上常见的主要有:地雷菇、空心菇、大屁股菇、硬开伞和早开

    畸形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产上常见的主要有:地雷菇、空心菇、大屁股菇、硬开伞和早开伞、红根、水锈斑。

地雷菇
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覆土材料过粗,土质偏硬,覆土较厚,覆土层表层含水较少,而其下部及基料的温湿条件又适合子实体发生和生长,故易在料表或覆土层中下层分化形成子实体,然后钻出土面。解决办法:选取优质腐殖土,最好使用草炭土,可按比例掺入一定量的腐熟牛粪或麦糠等;在取土、晒土过程中,应予过筛,使土粒大多保持与小麦粒大小相当,最大的可有玉米粒的1/2左右,并伴有部分土粒;覆土一般3厘米左右即可,有条件的可先覆一层厚11.5厘米的粗土,后覆细土,并注意保持均匀的含水量。

空心菇
是由于覆土层含水不足,或基料含水偏低,使菇体对维持正常生长的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除解决覆土层含水问题外,适当的棚湿是有效的辅助手段,一般可调控在8590%的范围内,过高过低均不利。

大屁股菇
形成的原因是棚温骤升骤降,温差幅度大,或受冷、热空气袭击,菌盖菌柄生长不平衡;或因棚湿过低,而覆土层含水适宜等原因,均可发生大屁股菇。此外,某些化学药物也可导致该种畸形菇的发生。

硬开伞
形成的原因是菇室昼夜温差超过10℃,或遇冷空气袭击造成的硬开伞。出菇密度过大,温度过高,湿度过低以及子实体生长快而柄细盖薄等,均会造成早开伞。防止方法是在温度聚变时房外加盖帐帘,保持室内温湿度的基本稳定。

红根
出菇前高温阶段用水过多,覆土层含水量过大,培养料偏酸以及追施糖料过多、通风不良等都可能形成红根。应注意使覆土的含水量保持在2225%之间,避开高温时喷水。追肥要适当,糖分要适量。如发现红根,可适当喷些石灰清水。

水锈斑
在蘑菇多次喷水后,要求打开门窗0.51小时通风换气。否则,菇房内湿度过大,就会使蘑菇表面滞留小水滴,时间稍长形成铁锈色斑点。

    此外,某些药物、油类物质及气体如农村常用的柴油,食用菌上常用的敌敌畏,加温火炉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还可导致其他若干种畸形菇发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以免生产受损。(吕纪增)

 

 

畸形菇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生产上常见的主要有:地雷菇、空心菇、大屁股菇、硬开伞和早开伞、红根、水锈斑。

    地雷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覆土材料过粗,土质偏硬,覆土较厚,覆土层表层含水较少,而其下部及基料的温湿条件又适合子实体发生和生长,故易在料表或覆土层中下层分化形成子实体,然后钻出土面。解决办法:选取优质腐殖土,最好使用草炭土,即使在一般耕地取土且挖取20厘米以下的生土也不要紧,可按比例掺入一定量的腐熟牛粪或麦糠、稻壳等;在取土、晒土及处理过程中,应予过筛,使土粒大多保持与小麦粒大小相当,最大的可有玉米粒的1/2左右,并伴有部分土粒;覆土不必过厚,一般3厘米左右即可,有条件的可先覆一层厚1-1.5厘米的粗土,后覆细土,并注意使其保持相应均匀的含水率。

    空心菇。是由于覆土层含水不足,或基料含水偏低,使菇体对维持正常生长的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除解决覆土层含水问题外,适当的棚湿是有效的辅助手段,一般可调控在85-90%的范围内,过高过低均不利。

    大屁股菇。形成的原因是棚温骤升骤降,温差幅度大,或受冷、热空气袭击,菌盖菌柄生长不平衡;或因棚湿过低,而覆土层含水适宜等原因,均可发生大屁股菇。此外,某些化学药物也可导致该种畸形菇的发生。

    硬开伞。形成的原因是菇室昼夜温差超过10以上,或遇冷空气袭击造成的硬开伞。出菇密度过大,温度过高,湿度过低以及子实体生长快而柄细盖薄等,均会造成早开伞。防止方法是在温度聚变时房外加盖帐帘,保持室内温湿度的基本稳定。

    红根。出菇前高温阶段用水过多,覆土层含水量过大,培养料偏酸以及追施糖料过多、通风不良等都可能形成红根。应注意使覆土的含水量保持在22-25%之间,避开高温时喷水。追肥要适当,糖分要适量。如发现红根,可适当喷些石灰清水。

    水锈斑。在蘑菇多次喷水后,要求打开门窗0.5-1小时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否则,菇房内湿度过大,就会使蘑菇表面滞留小水滴,时间稍长形成铁锈色斑点。

    此外,某些药物、油类物质及气体如农村常用的柴油,食用菌上常用的敌敌畏,加温火炉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还可导致其他若干种畸形菇发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以免生产受损。

 

 

菇异常现象与防治措施

  一、培养料变酸发臭  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之后,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产,其发生原因与防止措施:

    1、培养料不够新鲜和干净,带有大量杂菌,特别是经过夏天雨季的陈料,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由于料内的各类霉菌的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便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防止措施是:栽培前要选好原料,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和无虫蛀的培养料,拌料前在阳光下曝晒3-4天,降低培养料内杂菌基数

    2、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堆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防止措施是:拌料时控制水分,勿过干或过湿,棉籽壳和水之比以11.31.4为宜,其他作物秸秆加水量以l1.5-1.6为宜,水中加入0.1%-0.2%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

    3、麦粒菌种与料袋紧密接触,由于袋壁冷凝水浸泡麦粒,使菌种腐烂。防止措施:接种时,用培养料浅盖麦粒菌种,使菌种不能接触袋壁。如培养料已变酸臭,应及早从袋内倒出,加入2%石灰水,使pH值达7.5左右,含水量达60%左右,重新播种栽培。

    4、料内氮素营养过高,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处理方法是:培养料氨气过重进,可加入2%的明矾水拌匀除臭。也可喷洒10%的甲醛溶液除臭。如培养料腐烂发黑,可作为农作物优质肥料入田。栽培场地散布臭味时,可用硫酸铁5份,硫酸氢钠95份,磨成粉在常温下充分搅拌后喷撤除臭。

    二、粗柄菇   原基发生后,菌盖分化和发育速度不正常,表现为菌盖小,菌柄长,且柄粗质硬,商品价值较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采用了闷闭式保温防寒措施,导致菇棚()供氧不足,菇体内养分运输失去平衡。防止措施是:遇上连续低温天气时,产菇的菇棚()采取闷闭式保温防寒时要注意在中午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但切忌大风直吹料面,防止造成幼菇死亡。

    三、蓝色菇   菇体生长时,菌盖边缘产生蓝色晕圈,严重时甚至整个菇体如同泼上蓝墨水,直到菇体采收也不再退失。产生原因是:采取柴火、煤火等带有烟熏增温使菇棚()内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增多,造成菇体中毒,刺激菇体发生变色反应、防止措施是:冬季菇棚()增温方法以采用日光、暖气、电热等为好,如用柴火、煤火进行加温时,应装置封闭的传热排烟管道。

四、瘤盖菇   症状为菇体发育过程中,生长较慢,菌盖表面出现瘤状或颗粒状的突起物。受害严重时,菌盖僵缩,菇质硬化,停止生长。产生原因是:菇体发育时温度过低,低温持续时间大长,造成菌盖内外层细胞伸长失调。防止措施是:栽培过程中必须弄清栽培品种菇体正常发育能耐受的最低温度,冬季应选择中低温型品种,同时加强保温增温措施,控制好菇棚(室)出菇温度。通常中温型品种菇棚(室)温度应控制在8℃以上,低温型品种应控制在0℃以上为宜。

 

 

防止菇类萎蔫症八要点

1.拌料早防。用玉米芯、麦秸、稻草作主料时,底添加5%麸皮或4%发酵腐熟的畜禽粪;用含氮丰富的棉子壳作主料时,可不加氮源,但要注意控制螨虫危害,可在拌料时喷洒800倍液的敌百虫,效果很好。
    2.
酸碱适中。配料时加入的石灰量要达到5%,每采完一茬菇后要喷1%的石灰水或4%的草木灰水,提高pH值。
    3.
通风透气。在播种后的4天内,每天上午10点左右通风半小时,随着菌丝量的增多及针头菇的大量出现,通风时间要逐渐延长到每天2小时。
    4.
降温保温。气温低时要采取双层覆膜等措施保温,盛夏酷暑要注意喷水并搭棚遮阳降温,尽量减少菇房内的温差。
    5.
喷水。喷水要在早晚进行,水温以30左右为好。
    6.
湿度适宜。一般培养料的最适合水量为70%,菌丝体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为80%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为宜。
    7.
正确采菇。采摘时,不要碰触正在生长的幼菇,如果菇群密集,则要等到大部分菇成熟,符合标准时一起采下。操作时一手按住其生长部位,另一只手将成熟菇提起,减少对菇的损伤。
    8.
及时施药。当料面上出现霉菌时,在污染区撒一层生石灰粉,同时加强通风降温,抑制杂菌蔓延。

 

 

喷硫酸锌可防菇体破碎

有些菇类品种,如小平菇、长根菇、凤尾菇、榆皇菇等,由于菇体质地脆嫩,在运输或加工过程中极易破碎,从而降低了商品价值。如在这些菇类子实体上长期喷施硫酸锌合剂,可明显提高菇体韧性。硫酸锌合剂配方是:在50公斤清水中加入硫酸锌10克,硫酸镁10克,磷酸二氢钾15克,维生素B11片,恩肥2毫升。将上述药物充分溶解后,在子实体生长期分3次雾喷,不但可使菇体肥厚,韧性好,而且其产量增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