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学家对收藏的太湖石器赞不绝口

 苏迷 2013-07-11

  四件捐赠品从左至右分别为:马家浜文化石斧,良渚文化石钺,马桥文化有肩石钺和石凿。

  首席记者 李婷

  7月11日起,为期三个月的“太湖沉宝———古吴石器展”在苏州大学博物馆与市民见面,展览将展出数百件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蒋喜个人收藏的古代石器。昨天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考古学家王明达先生对蒋喜的藏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石器是史前人类的工作母机

  71岁的王明达是苏州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从事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主持发掘了反山、瑶山50多处重要的良渚遗址。

  当王明达得知蒋喜数十年来不遗余力地征集了近万件出自太湖水中的古代石器时,见多识广的老专家十分兴奋:“以个人之力收集到这么多时间跨度长、数量巨大、器种齐全的古代石器,是非常罕见的,因为这个规模和质量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单个博物馆的藏品。”治学严谨的王明达认为从藏品角度来看,蒋喜在当代玉雕艺术家这个身份之外,进入了“古代石器研究的学术殿堂”。

  在史前考古领域中,石器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把石器作为工具来使用,是人与猿的重要分水岭。石器是史前人类的工作母机,农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等所有行业的工具,都是石器,就连深受国人喜爱的玉器,也是由石器切割、琢磨而成的。”王明达认为蒋喜收藏的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到3000多年前的古吴石器,足以建立起一个“太湖石器标本序列”,证明了苏州地区作为太湖流域史前文化中心区域拥有的万年发展史。

  王明达逐一点评四件捐赠品

  ■这些藏品背后有不少未解之谜

  2011年,蒋喜的《太湖沉宝》一书由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介绍了蒋喜收藏的石器几乎全部出自太湖之中。“这里面就有很多丰富的重要信息了。比如,我们知道太湖水并不深,仅蒋喜一人收藏的出水石器就达万件,那么若以使用分布来看,这些石器的主人就可表明当时太湖附近人口密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之前经考古发掘的苏州澄湖、独墅湖等硬底湖中,有崧泽至宋朝的大量水井,说明我们今天看见的湖泊在数千年前,曾经是先人们生活的陆地。”王明达由此认为一个有趣的问题应当引起关注:“出水石器丰富的太湖湖底到底有没有史前遗址?”

  在与日本学者合作《良渚文化石器研究》的过程中,王明达曾经邀请一位日本矿石学专家在杭嘉湖地区寻找良渚石器的来源:“我们找遍了当时开采的所有矿区,没有收获。后来转变方向,到附近山区的溪沟中去找,终于发现了良渚破土器、石犁使用的角岩,石锛、石斧使用的凝灰岩。”苏州西南山区出产花岗岩和石灰岩,但是蒋喜收藏的史前石器几乎没有这两种材质,那么这些石器的原料到底来自何方呢?
 ■四件捐赠品都是可定级的文物

  为了此次展览,蒋喜从自己的藏品中精心挑选了数百件精品:三山岛畔旧石器时代的间接打制石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遗物;更有商周时期马桥文化、吴越文化独具吴地特色的祭祀、农耕、渔业、狩猎、兵器、纺织及其它工具类器物。而且,他还特别选择了四件藏品捐赠给苏州大学博物馆。

  昨天下午,王明达对四件捐赠品进行了逐一点评:“这是距今7000年至6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石斧,这是一件实用器,它的硬度很高。”“这是距今5300年至42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石钺,这件石钺模仿了玉钺,制作非常精美,呈‘风’字形,双面钻孔,刃部较厚,没有使用痕迹;钻孔边还用朱砂加漆画出实用器捆绑的痕迹,这应该是出自墓葬的礼器。”“这是距今3800年至3500年左右的马桥文化有肩石钺和石凿。有肩石钺是典型的实用器,刃部有磨损,两边开肩是为了更好的固定住石钺,钻孔是单面的,另一面再琢穿,看上去毛糙的茬口也是为了增加木柄与孔洞之间的牢固度。石凿器形这么大真是十分少见,从实用角度来看,单面刃石凿是个木作工具,不过,这件东西这么漂亮,比较像礼器。”

  对于四件捐赠品的价值,王明达认为“都是可以定级的文物,特别是那件良渚文化石钺,如果经考古出土,应该是二级文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