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腧穴气象课堂记录

 释怀斋 2013-07-11

 

 

            经络腧穴气象课堂记录

             (2013-05-25 05:27:0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8a3be0101lyq2.html

    《经络腧穴气象》课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自知之明,了结自身真气运行的轨迹和居停位置,为自身诊断治疗打下基础。计划讲授20条经脉中的14条经脉,361个穴位中的120个常用穴位。每次三小时,共20次60学时。现将具体教学课目公布,供大家预习斟酌定夺。

 

    第一部分  形气精神 3小时

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身、体、精、髓、津、液、气、炁、神、灵、魂、魄,以及中医的哲学思想。

 

    第二部分  尸体形象 3小时

介绍尸体解剖学,介绍肉眼可见的主要的骨骼、神经、肌肉、血管、脏腑的名称、位置。为将来学习经络腧穴定位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  藏府气象 6小时

    介绍活体常人的藏府系统运行的状态、功能,以及相互生克制化关系。包括五藏肝、心、心胞、脾、肺、肾。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

 

    第四部分  经络气象 6小时

    介绍后天之气运气的12正经和先天元气运行的奇经八脉的起止、循行、表里、联络。

 

    第五部分  腧穴气象 42 小时

    以腧穴名称为线索,介绍功能相近相似的腧穴。

    1.神灵魂魄  能够调整人的心神的腧穴。

    2.天星人地  以星象描述气象,以身体部位揆度腧穴

    3.气血水液  与气血津液生化运行相关的腧穴。

    4.交会分合  分布在经络交叉会合分支处的腧穴

    5.山陵丘墟  真气突起的腧

    6.井沟豀谷  真气凹陷的穴

    7.泉池泽海  以水势形容气势

    8.门户窗牗  掌管开合出入的腧穴

    9.庭堂宫府  以建筑形势描述气象的腧穴

    10.大太少小  量化形容描述气势的腧穴

    11.道里都市  以人居人气形容气象的腧穴

    12.筋脉骨髎  与人体血脉筋骨相关的腧穴

  

则我者贵——《经络腧穴气象》第一讲

《经络腧穴气象》开课了

  

    厚朴中医学堂《经络腧穴气象》课程周六开课了。虽然有点早(八点半上课),但是,八点不到,就有同学陆续坐在了教室里。三十多个学员汇聚在一起,非常热闹。这其中有几个熟悉的面孔,更多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新同学。

  

    开篇,徐老师阐述了这次课程的目的和教学目标。首先要学会做到“贵”。端正价值观,贵生惜命;要有自知之明,把自己当作“贵族”。怎样做到有自知之明?要知天造地化、知身体藏腑、还要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只有这样,人才能不盲从、不迷惑,真正像贵族一样生活。

  

    接下来,徐老师从肉眼可见的“形”讲起,谈到“精”,进而从大家都熟知的事例、成语入手,谈及“气”的概念,最后再讲到“神”。看似复杂难懂的中医概念,徐老师娓娓道来,让大家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明白了“气”的概念,“经络”和“腧穴”理解起来就显得容易多了。

 

    为了更好地导引《经络腧穴气象》课的内容,徐老师为我们概述了20条经络、361个腧穴,以及腧穴名称中字的意思。例如:山、陵、丘、墟是指真气突起的腧;还有井、沟、豀、谷是指真气凹陷的穴等。大家听得非常入迷。

  

    徐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引得课堂上笑声不断,天公也作美,为我们的开课奉上凉风习习的夏日上午。我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信心,也为结识这么多新同学感到高兴。

   

钻石与石墨——《经络腧穴气象》第二讲作者:徐小周

  

周五下午的暴雨并没有阻挡同学们润知的热情,周六一早虽然天还下着雨,但是厚朴中医学堂的教室里依然座无虚席。

 

这次课徐老师继续为大家解释中医学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势、劲、力”,“氣” 与“炁”,以及“象”与“像”,“器”与△隼”,“形”与“质”。

 

△隼,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体道章第一》中的话,原来我是一知半解,听了徐老师的解释,发现原来的认识有失准确,闲下来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讲述《佛头着粪》的故事,分析“象”与“像”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另外通过刘备下令禁止酿酒以及销毁酿酒工具的历史,解释“形”与“气”的关系。还有其他的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在座的同学学到知识的同时,佩服徐老师的博学。

 

拮合当下时令,徐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夏季养生的原则。夏天出汗多,造成心气的耗散,而五谷中的小麦正是补心的好食物。这也正是夏至吃面的缘由所在。暑天湿热重,可以适当吃些芳香的、性质温和的食物,来化解湿气。通过听讲,我还明白了为什么夏天容易出现消化道疾病,以及预防的方法。

 

学习新知的同时,养生主题贯穿其中。徐老师为大家解释了《黄帝内经》中总拮的男女的生命规律,让我们了解了不同阶段男女身心变化的特点,为日常养生提供纲领性的指导。在我印象中,卦象一直是深不可测的,但是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我很容易就理解了“泰卦”与“否卦”,觉得很新奇也很有意思。

 

这次课的内容不少,很多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后我要抓紧时间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后面的课程。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与大家共勉!

 

尸体形象---《经络腧穴气象》第三讲    

    夏至日下午两点至五点,《经络腧穴气象》课讲尸体形象。说实在的,上课之前,心里非常忐忑,自己没有任何医学基础,怕是听不懂,但是又怕错过这节课,以后听到穴位的定位时反应不过来。总之,带着又期待又想逃避的矛盾心情走进了厚朴学堂。

 

    没想到讲课的柏老师还真不简单,用三个小时的时间,让我们对人体的大体结构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认知。柏老师讲了一些常识性的体表骨性标志,肌肉的名称和走向,以及脏腑的大体位置,为以后学习经络的循行走向,腧穴的定位做好铺垫。三节课听下来,有点头大,但是,我记住了胸锁乳突肌的走向,胳膊上打预防针的肌肉是三角肌、腕骨由八块骨头组成,还有心、肝、肺、胃、肠、子宫、膀胱的大致位置等。柏老师还讲了自己在大学学习针灸过程中的体会,以及临床工作中的宝贵经验,让我们觉得很亲切,同时也受益良多。

 

    有了这个简单的关于人体的认知,了解了人体的大体结构,相信学起腧穴定位来会有所帮助。柏老师以合谷穴为例,教我们如何取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首先,找到第一二掌骨,就是大拇指和食指的掌骨。其次,找到拇指指关节的横纹。然后,把横纹放在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的指蹼边缘上。最后,拇指弯曲按下去,拇指尖下面对着的就是合谷穴.成功地取好了一个常用穴位,我心里很高兴,心里的忐忑总算得到了缓解。“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踏踏实实学,一定能有所收获。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问列缺,面口合谷收”与大家分享。

 

这次课徐老师主要介绍了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以及十二正经的概述。

开篇,徐老师用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大家讲述了人体结构与天地相对应的一些规律,一年有24个节气,颈椎7,胸椎12,腰椎5,加起来正好24节。让我们觉得中医神奇的同时,不禁感慨“人以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的伟大。

关于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徐老师观点鲜明,能量的流动形成经络,而能量汇聚与停留的地方就是穴位,认为先有经络,后有腧穴。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是有说服力的。

接下来,徐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带脉的循行方向,常见穴位的定位与功能。结合常见病,讲述经络与穴位的功能与主治,清楚明了,更容易理解。以前觉得中医治病是个谜团,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在看来除了玄妙之外,还是有一些规律可遵从的。

最有意思的是,第三节课上,徐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画图,把子午流注、十二脏腑、十二经络画在同一个图里面,环环相扣,紧密相连,非常奇妙。

    从这次课开始,感觉真正进入针灸学大门了,真是又兴奋又紧张。大家都在积极准备,课后买参考资料、针灸人模型、针灸挂图什么的,好不热闹。徐老师一直鼓励大家,说是非中医专业人士学中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没有老师的强迫灌输,主动学习,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十二正经的循行与分布——《经络腧穴气象》第五讲

 

随着《经络腧穴气象》的深入学习,觉得应该更加用心了。听课的时候清楚明了,课后还需要仔细地琢磨。因为很多知识点都是徐老师在长时间行医和教学中的经验总结。这里面有徐大夫大学在校学习时的困惑,有在美国考针灸师资格考试时的努力,还有美国讲学以及给外国学生授课过程中的反复推敲。初学经络,能学到这么透彻明白的理论深感荣幸。

 

上次课大家一起画了子午流注、十二经络图,这节课开始又把物候的知识贯穿进来,比如:老虎的清晨觅食、“点卯”的典故、蛇的冷血、“雀盲”的由来、半夜闹耗子、牛的反刍等等。动物的活动规律与十二时辰的联系,加上六藏六腑气的流动顺序,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一下子,这个图包含的内容就丰富而立体起来。

 

这次课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讲述十二正经的循行方向和分布。“阴经上行,行里;阳经下行,走表”,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大家很快就能在徐老师的带领下,简单推理出十二正经在手、头面、胸、足的分布和走向了。具体到每一条经络,从分析手内外侧的阴阳,到分析手指内外侧的阴阳,我们开始了经络在体表的循行之旅。有兴趣,但又很紧张,开始跟不上,后来居然也感觉有一点点入门,不免松一口气。

 

 “11 20 45 21 09 19

  67 27 09 23 44 14”

 

经络班的同学们,还记得这组密码吗?让我们为了健康而共同努力!

 

敬神如神在——《经络腧穴气象》第六讲     

课前加了一小时的站桩,令我这个中医爱好者又长了不少见识。马世琦老师慈眉善目,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谈笑风生,跟印象中练武之人有所不同。马老师先讲了一些拳理,上来就是《道德经》,出口成章、有条有理,令我佩服惊叹不已。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这些以前也背过,但今天听马老师用来解释武功,却是另有一番道理。“高人呐!”还没正式开始,已经佩服地五体投地。接下来,马老师教授了一些桩功的基本要领,由于我以前完全是四体不勤状态,所以初次站桩觉得很辛苦,几乎坚持不下来。马老师逐一亲自为大家纠正姿势,感动之余,强迫自己坚持再坚持。站了一会儿,觉得后背发热,手和脚好像也有些热乎的感觉。其他的感觉可能要在习练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吧!

 

这次的《经络腧穴气象》也很有意思,徐老师先带领大家对以前所学经脉循行进行复习,其余时间都在讲跟“神”有关的穴位。课下我大体复习了上次的课堂笔记,所以听课还跟得上,尤其是边画图边回想,效果不错。

 

神阙:任脉第八个穴位(RN8),不能针刺,可以艾灸,既能急救,还能保健。

神道:督脉第十一个穴位(DU11),微斜刺,可治疗多梦。

百会:见名思义“百神之会”,可聚精会神,还可提气,也是督脉上的穴位。

还有“神庭”、“本神”、“神封”、“灵墟”、“神藏”、“神门”等等等等,课上听这些穴位的讲解有小故事,有病例,有文化背景,非常有意思。虽然我没有记住这些穴位的功效,但是有徐老师总结的规律在,总不至于离题太远。

 

另外,大家还互相“点穴”,就是在同桌的身上找到这些穴位,自己动手,加深印象。又听讲又忙着学找穴位,早上起个大早,居然没觉得困倦,课有意思是一方面,另外不知是不是跟站桩有关?

  

秋水共长天一色

 

——《经络腧穴气象》第七讲

 

 

上一节课讲了跟“神”有关的穴位,这次先总结这些穴位的主要作用。“安”、“定”、“宁”,三个大字往黑板上一写,徐老师开始提问了,这几个字什么意思?大家倒是争相回答,但是被徐老师一追问,大家就瞠目结舌了。徐老师的解字功底实在是名不虚传。

 

这回的三节课主要讲跟六脏六腑密切相关的十二俞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徐老师可能看出了大家脸上的疑惑,主动为同学们解释“俞”的意思,以及与此形似的“腧”、“输”、“愉”、“窬”、“觎”、“踰”、“愈”、“偷”等等。学理科出身的我,当年还自认为语文学得不错,这下可是大开眼界了。 

 

接下来还有更开眼界的,讲到每个脏腑对应的俞穴,徐老师会为大家讲述每个脏腑保健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比如说到肺俞,它是诊断和识别肺部早期疾病的重要穴位,它的位置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从位置上来看,肺俞跟上节课讲的“魄户”在同一水平位置。早期肺病的主要表现是——咳。肺有充足的气时,咳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把不好的东西排出体外;再严重了,吸气困难,开始喘;日常中我们常说哮喘,哮是呼气带着声音。注意,“咳”跟肺有关,而“嗽”归根结底是胃的问题。所以,中医还有“喉炎治肺,咽炎治胃”的说法。另外,肺主皮毛,寒气入肺,早期会表现为过敏,象荨麻疹等。寒气从哪儿来呢?一个原因是受风,另外一个原因是饮食不当,贪凉,摄入体内的寒凉的东西,不能被化消。《黄帝内经》中说“形寒饮冷则伤肺”,凉的东西会对肺造成伤害。如何区分食物的寒热性质呢?基本上,天上飞的偏于热性,比如各种鸟类,包括鸡;水里游的偏于寒性,除了鱼虾还包括水禽。各种菌类,生长于阴暗潮湿的地方,所以性质也是阴寒的。

 

另外,肺对应的季节是秋季,秋天应有的健康的情绪是“荣平”,《黄帝内经》关于四季的论述,有:“秋三月,此谓容平。”是从容平静之意。因为春生、夏长,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胸有成竹、志在必得,所以更加从容淡定。相反地,春天没播种,夏天没生长,秋天没有收成,就该“悲”和“愁”了。肺气不足的人,看到落叶潇潇、大雁南飞、夕阳西下的景象就会悲伤了。诗词中,写到秋天,往往都是悲凉的景象——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但是,下面的却是另外一番情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对秋天,之所以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取决于人的阳气旺不旺,肺气足不足。只有各方面都比较健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变化,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上是关于肺俞的介绍,之后,徐老师还按照纵横引申的方式,一一介绍了其它的十一个俞。限于篇幅,我就不再鹦鹉学舌了。

 

“道法自然,医法自愈。”徐老师的名言,大家共同学习。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经络腧穴气象》第八讲      

    这次课主要讲了腹部十二脏腑的募穴。徐老师曾经讲过,“募”是募集聚集的意思,大多是凹陷的穴位。“背腧”对应“腹募”,在分类上先有了根本的把握。结合以前徐老师讲的“身”与“体”,无论“背腧”还是“腹募”,都是重要的穴位,所以一定要好好听。

 

    与以往不同的是,讲穴位的同时,穿插了很多实用的养生招术,有意思,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大家听得非常入神。讲道理在先,介绍养生招术在后,避免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如何轻松防病,简单易行,行之有效,写出来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收益。

 

    首先,炙背。冬日暖阳,听着就让人觉得舒服,尽管现在是夏天。在保证不受风的情况下,坐在温暖的房间里,让冬日暖阳直接晒到后背。很多人一晒,自然就会打喷嚏,体内的寒气得以宣发出来。头为诸阳之会,平常头脑冷静、清醒是最佳状态,因此不要晒到头,避免晒得头昏脑涨。另外还有一种用火来炙背的方法,这种古朴的保健方式在南方的农村还有保留。背对火膛而坐,后背暴露,烤到鼻尖微微冒汗,一天的劳顿和外受的寒湿都随之烟消云散。拔罐,最好用原始的玻璃罐,这种方法可以用来驱除侵入体表的湿气和寒气,至于深层次的湿寒,不是拔罐的力量所及的。刮痧,适合去除体内的热毒,与拔罐的作用有本质的不同。这个可以指导大家日常选用正确的保健方式。还有一招就是阿是穴与背腧穴相结合,诊断早期疾病。沿着背部肋间轻按,找到痛点,结合背腧穴的位置,大致分析疼痛与哪个脏腑有关。当然这需要基本的经络腧穴常识,相信这也是徐老师《经络腧穴气象》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接下来讲到具体的募穴,肺对应中府,心胞对应膻中,心对应巨阙,胃对应中脘,小肠对应关元(教科书标准),徐老师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认为,小肠的募穴是水分;三焦对应石门(教科书标准),徐老师认为应该是对应关元;膀胱对应中极,肝对应期门,胆对应日月。还有三个没讲完,等着听徐老师下回继续分解。

 

    讲到每一个穴位,徐老师会具体分析它的养生保健以及治疗作用,比如常揉膻中穴,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对身体的伤害;按压期门穴可以舒肝理气还能化解油腻积食;还有如何通过食疗缓解女性的月经不调等等。详细内容等我整理好笔记后,慢慢与大家分享。

 

学而时习之——《经络腧穴气象》第九讲     

为了迎接奥运,北京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但是单号也好,双日子也罢,大家求知的步伐依然有序向前。

 

这次课分得层次比较多,三小时的时间过得尤其快。先是复习上次讲的九个募穴,再把其他的三个新募穴讲完。“温故而知新”,一边复习,一边又跟着徐老师学到很多引申的新知识。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穴主管人的情绪,不良情绪累积多了,就会产生“悲”的感觉,除了经常按揉膻中穴,中药如何处方呢?徐老师解释说,“悲”是分离而产生的心碎的感觉,与“离别心碎”对应的是“聚合欢乐”,中药用合欢花、合欢皮,再严重的要用“百合”。很奇妙的组合,徐老师讲得有道理,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知道这个用法是必然还是巧合?

 

以前听好多人说自己的小孩喜欢趴着睡觉,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次得到答案了,原来是因为小孩子脾胃不和。说到胃,徐老师凭借多年治疗抑郁症以及胃病的经验总结出:早期心病先治胃,晚期胃病要治心。夏季高温高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芳香化湿的藿香以及紫苏成为夏季佐食的佳品。可以与鱼虾一起烹制,去除腥味,也可以凉拌后直接食用。据可靠消息,下周有新鲜的紫苏叶送到厚朴,所以很多人踊跃报名,想尝尝徐老师大力推荐的绿色健康食品。

 

接下来讲到了脾的募穴章门、肾的募穴京门以及大肠的募穴天枢。我对于徐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胸腹部的疾病发展层次的穴位图印象尤为深刻。肓俞→天枢→大横→带脉,“肝气生于左”,左侧脾区肿大,往往是肝病的表象;“肺气降于右”,右侧肝区肿大,往往是肺病的表象。我知道,得肝病的人很多也会有脾的肿大。但是,“肺气降于右”,不明白,也许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慢慢弄懂他们之间的关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完了理论,我们该实践了。徐老师带领大家把十二个募穴都找了一遍,顺便为当模特的同学简单诊治了一下。用自己温热的手把十二个穴位点一遍,意义非同一般,收获很大。冰冷的手不要点穴,以免自伤、伤人。但是,如何让自己的手热起来呢?那就要通过站桩,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听徐老师这么一说,我站桩的积极性又空前高涨起来。

 

三次课讲述的二十四个穴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和把握了这些穴位,才能有据可依地诊断、开方、针刺、艾灸,否则,难免有瞎子摸象,一叶障目之嫌。

 

剩下的半节课讲了带有“风”字的穴位。

 

风的特点有四:㈠ 风为百病之长。

㈡ 风善行而数变。

㈢ 风为阳邪,袭上开泄。

㈣ 内应外合。

 

根据风的特点,我们就对带有“风”字的穴位有了总体的认识。风府、风池、翳风、风门、秉风、风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保护好这些穴位,才能常保健康。 

 

胜却人间无数——《经络腧穴气象》第十讲        

    头天晚上奥运会盛大开幕,开幕式振奋人心。第二天带着兴奋劲,又接着来厚朴中医学堂听课。很高兴能在听课的同时,跟徐老师交流对开幕式的看法。

 

    按照防止受风的三道防线,徐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了上次的关于“风”的穴位。中间穿插了四季养生的内容,八月七号立秋,徐老师就详细讲解了秋季如何养生,什么时候开始贴秋膘,怎样贴秋膘,面对秋天丰收的果实,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等等。对大家的秋季养生保健及时提点,大家都听得很认真,把要点一一记在自己的笔记上。徐老师还教了大家怎样通过姿势调整来获得高质量睡眠,很多人饶有兴趣,一副当晚回家就做验证的表情。

 

    讲完了“风”,该讲“水”了,所有带“水”字的穴位被集中到一起,从解释穴位名字的意思开始,讲解穴位的归经、治疗作用。水分、水道、水泉、水突,还有太谿。有的重点记忆,有的了解一下就行了。水分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一寸,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泻等。可见,这类穴位主要影响人体水液的代谢。

 

    另外,罗列一下其他讲到的穴位,跟津液有关的“金津”、“玉液”,位于舌下,治疗时要快刺;跟脂肪代谢有关的“膏肓”、“肓俞”、“肓门”、“胞肓”,其中的“肓俞”是为减肥要穴,位于肚脐旁开半寸;还有带“承”字的“承泣”、“承浆”、“廉泉”等,承泣穴对于干眼症、迎风流泪、以及过敏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血海”、“髓会”听名字就知道很重要。

 

    至此,八会穴我们就已经学了过半了,气之会膻中、血之会膈俞、臟之会章门、腑之会中脘,其余的,等待徐老师继续分解。 

 

各人自扫门前雪——《经络腧穴气象》第十一讲         

    随着课程的深入,大家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甚至听课的时候都要顺便揉揉膻中,而且自己浑然不觉,显然已经养成随时随地自我保健的好习惯。

 

    这次课主要讲关于“门”的穴位,门、户、阙含义相同,区别在于门是双扇,户是单扇,阙是中央的门,供皇室出入。

 

    门司开合,供出入,具体到人体,这些门、户、阙就是供神气出入,同时也是邪气出入之所。所以以门命名的穴位,大多有控制开合、升降、出入的功能,只是大小和种类的不同。

 

液门 (SJ2)

    液门是三焦经的第二个穴位,在手背部,当第4、5掌指关节前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三焦是水液通行的道路,此穴可以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

 

云门(LU2)

    云门是肺经的第二个穴,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任脉6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地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本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热。

 

神阙(RN8)

    神阙是任脉的第八个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神阙是神出入的大门,开而不合,则死路一条,中医急救时重灸神阙,目的就是让神阙关门,方可回阳救逆。合而不开,则神明蒙蔽,不清醒。

    本穴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巨阙(RN14)

    巨阙是任脉的第十四个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巨阙是心神开合的大门,巨阙开而不合,则心碎而致六神无主、失魂落魄、心生悲苦。巨阙合而不开,则自闭、心结,形成心之积——伏梁。

    本穴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呕吐、癫狂。

 

命门(DU4)

    命门是督脉的第四个穴位,位于第二腰椎脊突下,与前腹()部肚脐神阙穴遥遥相对,两侧为肾俞穴和志室穴。

    肾藏精,主生殖,闭而不出,则不育无子,开而不闭,则遗精、滑精、带下,肾司二便,泄泻日久,重则失命。此穴司开合,可固精振阳,固脱回阳,故此命名。

    本穴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幽门(KI21)

   幽门是肾经的第21个穴位,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任脉旁开0.5寸。幽门是冲脉和肾经交会穴。

   幽是阴、隐、暗、静的意思,还有雍遏不通的意思,例如“幽闭”、“幽禁”。此穴能开合通幽,治疗中焦郁滞,故名。

   本穴主治:腹痛、呕吐、消化不良、泄泻、痢疾。

 

梁门 (ST21)

    梁门是胃经的第21个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任脉2寸。

    梁指屋上横木,横亘在前的山也叫山梁。

    另外,古有病名“伏梁”,指心下脐上藏有形如梁木之硕块。《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谓“伏梁正在心下。”《难经.五十六难》谓“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大如臂,上至心下。”

伏梁即为风根,大约风气进入的门户就在梁门,逐邪外出的门户也在此。梁门是治心下痞满积聚之伏梁病的常用穴,兼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石门(REN5)

    石门是任脉的第五个穴,位于脐下2寸,曲骨上三寸。被认为是三焦的募穴。

    石,指坚硬,不能生长谷物的土地称为石田。《左传·哀十一年》:“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故生理发育不全不能生育的女性称为石女。刺之有使人不孕之说,故名。

 

风门 (BL12)

    风门是膀胱经的第12个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是风邪入里的门户,也是针灸治疗驱邪外出的门户,由此得名。风门位于膀胱经,又兼抗击寒邪,故能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皮肤、眼睛搔痒。

 

关门(ST22)

    关门是胃经的第22个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任脉2寸。

关在此是名词,关门穴是胃经经气出入的门户,治疗水谷代谢异常,如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滑肉门(ST24)

    滑肉门是胃经的第24个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滑是活动流利的意思,滑肉盖指胃经所过的腹直肌、腹内大小肠、甚至舌。脾胃主肌肉。本穴可治滑肉僵硬不动或者过于滑动的病症,如呕吐、便秘、胃痛、癫痫、弄舌、吐舌等症。 

 

春风不度玉门关——《经络腧穴气象》第十二讲        

这次参加经络腧穴课的学习,除了学到很多关于经络的知识,另外就是养生保健的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以前很多不利于健康的习惯得到了纠正。秋风渐起,徐老师首先讲了如何防止秋燥。秋燥分热燥和凉燥,症状不同,解决的方式也不一样。热燥可以吃梨、喝秋梨膏,吃柿子,甚至用霜桑叶熬粥喝。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相应的注意事项,充分体现了中医因人而异的贵族特性!

复习了上次学的关于“门”的穴位,这回徐老师为大家讲的是“关”。

关,指门栓,后指关卡、关隘,可以通行,但是比较难过,程度比门、户、阙、牖更甚。针灸穴位以“关”命名者,说明气流至此处较难通过。

简单介绍几个重要的“关”。

外关(SJ5):外关是三焦经的第5个穴位,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是防止外邪入侵的重要关卡。如果关门不力,外邪入侵,可见双手冰冷、疼痛。针刺可以发汗,散寒。

内关(PC6):内关是心包经的第6个穴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与外关相对、相通,是防止情绪、情感、神志伤害的重要穴位,重要性仅次于膻中。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等。

腰阳关(DU3):腰阳关是督脉的第3个穴位,在腰部,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其上是命门,下面是腰俞,旁边是大肠俞。关有关闭、闭锁的意思,此处关藏的是人体生殖的精气,所以补法、灸法可以固精气。可治疗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阳痿、遗精等。

其他的还有穴位还有:关元、关元俞、关门、关冲、膈关等,有的在以前的章节中讲过,有的大体了解就可以,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秋冬季节适合艾灸,徐老师还给大家讲了艾灸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比如操作的人手要热,艾灸的时候不能有风,什么体质的人不适合艾灸等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经络腧穴气象》第十三讲        

七点三刻先来站桩的同学没有淋到雨,后来赶到上课的同学都在途中遇到一场不小的秋雨。好在中午课结束时雨也停了,免去大家不少麻烦。

 

按照惯例,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关于“关”的穴位,上节课没有把握好主要内容,所以开篇的复习部分,我听得格外认真,果然找回一些重要的信息,心里总算释然。

徐老师给大家讲了汉武帝后期,匈奴战中匈奴使用的“生化武器”,进而讲到随后中国几场大的瘟疫,这其中就包括伤寒。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悲沉地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经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足见瘟疫对当时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大家听得饶有兴趣,很幸运,我在厚朴中医论坛上找到这篇文章的链接,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http://www./hope/dispbbs.asp?boardid=14&id=6511

 

这次课的内容是关于“冲”的。徐老师从“冲”的繁体字“衝”讲起,意思是行走的路上的重要的点,例如要冲、首当其冲等。

相关穴位:

气冲(ST30):气冲是胃经的第30个穴位,位于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此处既是股动脉的起点,又是冲脉的起点,对于腿部受寒、腿脚冰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冲门(SP12):冲门是脾经的第12个穴位,位于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对于腹痛、疝气、崩漏、带下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冲阳(ST42):冲阳是胃经的第42个穴位,位于足背最高处,沿第一、二趾骨中间往上,足背动脉搏动处。可用于治疗胃痛腹胀、面肿齿痛等。

 

其他的穴位还有少冲(HT9)、中冲(PC9)、关冲(SJ1)、太冲(LR3)等。

 

最后,徐老师总结了关于“太”的穴位,分布在手、足的三阴经上。

 

足太阴脾经对应太白

足厥阴肝经对应太冲

足少阴肾经对应太谿

 

手太阴肺经对应太渊

手厥阴心包经对应大陵

手少阴心经对应神门

 

内容越来越多,跟以前学过的内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和复杂,课下要更好地复习和总结才行。

 

“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徐老师诊疗中的经验总结,不知大家是否有所领会?

 

 

    这次课先讲十二井穴,大部分穴位以前都学过,此处重新归类,大家一起复习一下。

    十二井穴的作用是醒脑开窍,除此之外还能退热。它们通常是每条经络的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穴位。例如:手太阴肺经的井穴是少商,

   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是中冲,

   手少阴心经的井穴是少冲,

   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是商阳,

   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是关冲,

   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是少泽。

 

   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是隐白,

   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涌泉,

   足厥阴肝经的井穴是大敦,

   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是至阴,

   足阳明胃经的井穴是厉兑,

   足少阳胆经的井穴是足窍阴。

 

    接下来,徐老师又带领大家学习了,如何通过人的流动来描述气的状态,这就是“京都道里”。古时候的行政管理制度,五户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一都,十都为一师。从这里不难看出,“里”大约是怎样一种人员聚集的状态。因此,足三里、手三里、手五里、建里、通里中的“里”描述的是气汇聚的状态,而不是距离。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后又改为十五道,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至今日本和朝鲜还保留这种行政划分的方法。另外,道还是一种群众组织,通过某种信念或信仰把群众组织起来。因此,“道”比“里”聚的气更强,我们已经学过的关于道的穴位有:神道、靈道、水道,再加上一个治疗晕眩的穴位——陶道。

 

    关于“都”和“京”,盼着下次课徐老师继续为我们讲解。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 ——《经络腧穴气象》第十五讲

这次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讲输穴,分布在六条阴经上的输穴:

 

足太阴脾经的输穴是太白,

 

手太阴肺经的输穴是太渊。

 

足厥阴肝经的输穴是太冲,

 

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是大陵。

 

足少阴肾经的输穴是太谿,

 

手少阴心经的输穴是神门。

 

这些穴位前面已经讲过,徐老师又带领大家复习一遍。说实在的,由于最近放假、调休,我课后看书不多,很多细节记不清晰,好在徐老师带大家重述一遍,总算加深了一些印象。

 

这回主要讲分布在阳经上的输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是束骨,

 

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是后谿。

 

足少阳胆经的输穴是足临泣,

 

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是中渚。

 

足阳明胃经的输穴是陷谷, http://www.

 

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是三间。

 

其中,中渚穴是三焦经的第3个穴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对于落枕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另外,陷谷是胃经倒数第3个穴位,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三间是大肠经的第3个穴位,微握拳时,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中。可治疗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等,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第二部分:接上节课讲的“京、都、道、里”,徐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加复习了——京门、京骨,以及风市、阴市。

 

第三部分:学习了山、陵、丘、墟、封,和与此相对应的谷、谿、沟、郄、空、孔、窦、穴等。前面一组穴位,气是凸起的,针灸时无需深刺,便很轻易得气;后面一组穴位,气是凹陷的、深聚的,可以深刺。代表学位讲了:大陵、外陵,灵墟、丘陵、梁丘等。

 

外陵是胃经的第26个穴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外陵主治腹痛,疝气,痛经,除此之外,对于女性的卵巢囊肿和输卵管不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梁丘是胃经的第34个穴位,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等。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与努力学习的各位同学共勉。

 

合——《经络腧穴气象》第十六讲          (

    这次课主要讲了分布在十二条经络上的十二合穴以及手三阳的三个下合穴。

手太阴肺经的合穴是尺泽,

尺泽是肺经的第五个穴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尺泽能清热润燥,行气止痛。主治咳嗽,气喘,咳血等。

 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是曲泽,

    曲泽是心包经的第三个穴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曲泽能清热润燥,通络止痛。主治心痛,善惊,心悸,咳嗽等。

手少阴心经的合穴是少海;

少海是心经的第三个穴位,屈肘时,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少海能通络止痛。主治头痛、颈痛、心痛等。

手太阳小肠经的合穴是小海,

小海是小肠经的第八个穴位,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小海能治疗肘臂疼痛,癫痫等。

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是天井,

天井是三焦经的第十个穴位,在臂外侧,在肱骨下端后面鹰嘴窝中,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天井能行气、散结、止痛,主治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曲池。

曲池是大肠经的第11个穴位,在肘横纹桡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曲池能泻热镇惊,解毒通便。主治热病、咽喉肿痛、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等。

足太阴脾经的合穴是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第九个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能治疗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等。

足厥阴肝经的合穴是曲泉,

曲泉是肝经的第八个穴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曲泉能舒肝理气,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等。

足少阴肾经的合穴是阴谷;

阴谷是肾经的第十个穴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阴谷主治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等。

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是委中,

委中是膀胱经的第四十个穴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委中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等。

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

阳陵泉是胆经的第三十四个穴位,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阳陵泉能行气、通络、止痛。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黄疸,小儿惊风等。

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经的第三十六个穴位,在小腿前外侧,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另外,手三阳的下合穴是:

手太阳小肠经的下合穴是下巨虚,

下巨虚是胃经的第三十九个穴位,在小腿前外侧,膝眼下九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下巨虚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等。

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是委阳,

委阳是膀胱经的第三十九个穴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委阳主治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上巨虚。

    上巨虚是胃经的第三十七个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六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上巨虚主治肠鸣 ,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等。

  

上善若水——《经络腧穴气象》第十七讲

 

   徐老师先带领大家复习了一下五输穴,分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人体最重要的穴,背腧穴和腹募穴,其次就是分布在我们的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这些穴位,中医把它们命名为五输穴,五输穴里面有三组是比较实用和重要的,分别是井穴,输穴和合穴。井穴是分布在我们的手指间和脚趾,分布在四肢末梢,可以泄热。输穴一般分布在关节附近,腕关节、踝关节的附近。位置在经络穴位的正数第三个穴位或倒数第三个穴位,只有一条经例外,胆经倒数第四个穴位。关于输穴,大家可以参照第十五讲的内容。

 

   第十六讲主要讲十五合穴,合穴的特点是它的气更足,主要分布在肘膝关节。关和节都不好过,气血在那儿附近,非常弱,所以在肘膝关节附近都积攒了大量的气,就是过关、过节用的。 

 

结合现在的季节,徐老师讲到了冬季养生。冬天最关键的就是闭藏,所以冬日里在健身房跑到大汗淋漓,或者大冬天穿裙子,膝盖暴露在冷风中,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冬日泄露过多,来年春天就无力生发,人就不会有生机。

 

   本次课主要是由水势讲到气象。气的流动我们肉眼看不见,古代的有慧眼的人,用肉眼可见的水势来为我们描绘气的流动的样子,我们叫气象。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穴位都跟水有关系。井、池、渊、泉、泽、海,水势不同代表气的状态也不同。

 

   井让人联想到静、沉、深的水,所以,以井命名的穴位比如天井、肩井等,都相对较静。我们平时保健捏捏肩,会捏到肩井,这个穴位位置比较深,但是气比较静,这个穴还有一个要点,不适合扎针。

 

   讲到泉,徐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了极泉、涌泉、水泉、曲泉、阴陵泉、阳陵泉、廉泉,这些穴位以前基本都学过,这次结合水势来理解,有了更新的认识。涌泉穴位于脚掌上三分之一凹陷处,足底按摩中这个位置正好对应肾。站桩有个要领叫脚趾抓地,抓地时,这个窝正好能拱起来。如果按摩有硬结,一定要揉开。这是一个比较常用的保健穴,睡前按摩涌泉对于提高睡眠质量也有很大的好处。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池水流动性较小,所以,我们更要经常关注它一下,防止变成一潭死水。天池穴是对女性保健很关键的一个穴位,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第一个穴,在胸部乳房外上方一寸,位于第四和第五肋间。常按揉这个穴位可以疏解郁结心中的不良情绪,对乳腺癌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

 

善利万物而不争——《经络腧穴气象》第十八

 

   这次课徐老师带领大家接着学习跟水势有关系的其他穴位。讲新穴位的同时,复习旧穴位,把看似不相关的知识都串了起来,温故知新,顺便复习到好多知识点,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总算有了一些成就感。

 

 

 

井——天井:治疗三焦和心包经火太旺,洁癖的人往往就是三焦火太旺。

 

     肩井:不易扎针,以免造成气胸。

  

泉——涌泉:按摩保健常用穴位。

 

     水泉:郗穴,有止血、滋阴的功能。

 

     濂泉:治疗中风、失语。

 

     极泉:经常按摩能打开心气,消除郁结。

 

     曲泉:肝经的合穴,能疏肝理气。

 

     阴陵泉:脾经的合穴,能治疗腹泻。

 

     阳陵泉:胆经的合穴。

 

池——风池:以前讲过,抵御风邪的三道防线,第一道是风池、风府、翳风;第二道是风门、秉风;

 

            第三道是风市。

 

    阳池:抵抗寒邪的三阳,阳溪、阳池和阳谷。阳池是三焦经的第4个穴。就是在中诸穴的下面。

 

    可以治疗糖尿病,口干等,还能治疗局部的手和肩周的疼痛,包括我们脖子的侧面的痛,都用这个阳池。

 

      天池:经常按揉能预防乳腺癌。

 

      曲池:清热解毒泻火。 

 

泽——少泽:小肠经的第一个穴,清热、生津、醒神,可治疗乳痈。

 

    曲泽:心包经的第三个穴位,清热润燥,通络止痛。可以治疗网球肘等运动损伤。

 

    尺泽:肺经的合穴,退热、化痰、止咳。

 

海——气海:后天之气会聚的地方,位于肚脐下一寸半,也就是肚脐到关元的中间。艾灸气海,可鼓舞人的后天之气,提高脏腑的运化功能,常灸气海,延年益寿。

 

    血海:脾经的第十一个穴,手握膝盖,大拇指尽端即是。可治疗慢性出血。

 

    少海:小肠经的合穴,治疗关节疼痛,泄心热移于小肠的火。

 

    小海:心经的合穴,泄心火。

 

    照海:肾经的第六个穴位,内踝正下方,可治疗失眠、慢性咽炎、干燥综合征等。

 

    此穴也是养生保健简单易行的穴位。

 

承上启下——《经络腧穴气象》第十九讲       

    上一讲课程我们学习了用水势来描述气象的相关穴位,课程前半部分徐老师还是按照惯例带领大家复习。

    泉、井、池、泽、海、渊,光看着这些字就不禁让人对汉字心生敬意。这次的复习与以往不同,徐老师说出疾病或症状,让大家来决定扎什么穴位。每当徐老师报出一个疾病,大家都争相提出解决方案,结果有的穴位沾边,有的穴位有几分道理,最终大家在徐老师的提示下找到有效的穴位,一阵喜悦感油然而生,同时大家也体会到当中医大夫每做出一个诊断都要慎之又慎。

    这次的新课主要是不同气流之间和经络之间共同作用的关系,承,交,会,合,分。

 

    承是承接、承受、秉承的意思,同时有承担负载的意思。

承浆 REN24

    承浆是任脉的末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小孩流涎。

承泣 ST1

    承泣是胃经的起始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承泣下接四白,与睛明、瞳子髎相邻。泣指眼泪,承泣能治疗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等。

承满 ST20

    承满是胃经的第20个穴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胃主受纳,由上而下,由容而满,承载水谷,故名。承满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承山 BL57

    承山是膀胱经的第57个穴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承山能治疗腰腿拘急疼痛和便秘。

承扶 BL36

    承扶穴是膀胱经的第36个穴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臀部是人体坐下时的主要支撑部位,古称臀扶。承扶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

另外还简单介绍了承灵、承光等穴位。掌握“承”的意思,根据穴位的位置特点以及名称、含义,对穴位的把握就容易了很多。

 

水分RN9

    水分是任脉的第9个穴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主治水肿、小便不通、腹痛、腹泻等。

附分 BL41

附分是膀胱经的第41个穴位,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肩背拘紧、颈项强痛。

 

合谷 LI4

     合谷是大肠经的第四个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经气充盈丰沛,是经气聚合之处,故名合谷。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齿痛、耳聋、面肿、疔疮、咽喉肿痛、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指挛、半身不遂、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经闭、滞产、胃痛、腹痛、便秘、痢疾、小儿惊风、瘾疹、疥疮、疟疾

合阳 BL55

    合阳是膀胱经的第55个穴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膀胱经的两条支线在此合而为一,故名。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交是交叉的意思,不是合二为一,是交叉而过。经脉相交而过,其交点就是一个穴位。这种交有的是平行交叉,有的则是是立体叠加。虽然是同一部位,针刺的深浅程度不同,刺激的经络也就不一样。

阴交 REN7

    阴交是任脉的第7个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曲骨上4寸。阴交是任脉、肾经、冲脉的交叉点,因此得名。主治相交三经的病症,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等。

阳交 GB35

    阳交是胆经的第35个穴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能通络、止痛,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癫狂等。

三阴交 SP6

    三阴交是脾经的第6个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足三阴经由足上行,本来排列顺序是肝经在前,脾经居中,肾经在后。经脉行至三阴交处,三条经脉交叉而过。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等。

龈交DU28

    龈交是督脉的末穴,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观察龈交穴周围是否有白点,判断人是否患有痔疮。而且通过挑刺这些脓点,治疗痔疮,效果简捷。除此之外,龈交还能治疗齿龈肿痛,口臭,齿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交信 KI8

    交信是肾经的第8个穴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信指月信,月经。交信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等。

 

会是接近,聚集。

百会 DU20

    百会是督脉的第20个穴位,在头顶,两耳尖连线中点处。百会连接后顶、前顶。

    按道家理论,人体藏器四肢百骸各有其神。张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注。”《道藏修真十书》:“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曰泥丸。”

    百会因此得名,百会上下左右旁开1寸,有四经外奇穴,名四神聪,也取此意。或谓百会是百脉之会,实乃牵强附会,查无实据。

    百会可以治疗注意力不集中的精神散乱,也可以治疗注意力过于集中的钻牛角尖。  

    针灸百会能醒神、安神,治疗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癔病,痫证。还能升举阳气,通络止痛。治疗头痛,眩晕,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最后的乐章——《经络腧穴气象》第二十讲

  

 

首先,徐老师请了几位同学把经络的循行演示了一遍。这几位同学学得非常好,能准确地描述出每条经络的走向、主要的穴位,引来同学们一阵艳羡和赞叹。跟着把十二经络走一遍,也算是又一种复习方法。徐老师有提示,还不时穿插一些重要的穴位的讲解,不知不觉,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接下来,徐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关于“会”的穴位。

  

会阴 REN1

 

    会阴是任脉的第一个穴位,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会阴与长强相邻。

 

历史记载针刺会阴能治疗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等,由于这个穴位的位置特殊性,现在临床上基本不用于扎针。徐老师教授大家通过提纲的方法来锻炼会阴,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对于阴道松弛和轻度尿失禁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听会 GB2

 

    听会是胆经的第2个穴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听会连接瞳子髎、上关,上面紧邻听宫、耳门。经过徐老师的分析我们才知道,听力问题其实关系到四条经络,因为肾经、三焦经、胆经、小肠经都有分支进入耳朵。听会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囟会 DU22

 

    囟会是督脉的第22个穴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囟会连接前顶、上星。

 

小儿出生以后,囟门逐渐闭合,穴位正当囟门闭合之处。

 

针刺囟会能泻热、通络。主治头痛,目眩等。

 

臑会 SJ13

 

    臑会是三焦经的第13个穴位,在臂外侧,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臑会连接肩髎、消泺,与肩贞相平邻。

 

臑是指上肢,《说文解字》:“臑,臂,羊豕曰臑。”手三阳经各有一个以臑命名的穴位,

 

大肠经有臂臑在下,小肠经有臑俞居上,三焦经行于两经之间,臑会穴正好在臂臑和臑俞连线的中点,两穴经气接近相会,故名。

    臑会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目疾,肩胛肿痛。

 

会阳 BL35

 

   会阳穴是膀胱经的第35个穴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会阳连接下髎、承扶,与腰俞、长强相邻。

 

   督脉阳气出长强上行,膀胱经阳气下行,在此穴处两经距离最近,经气会聚,故名会阳。但是只是会,没有交。

 

   会阳能治疗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会宗 SJ7

 

   会宗是三焦经的第7个穴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会宗连接支沟、三阳络,与支沟平邻。

 

   宗是根本主流的意思,三焦经气会聚于此,形成主流、主线,到下一个穴位三阳络分散成支络。

    会宗是三焦经的郄穴,能通络、止痛。主治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第三部分的内容大家都听得紧张又兴奋,一开场就是十三鬼穴,……(此处省略150字)。最后讲了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

    至此,总计六十学时的《经络腧穴气象》课程就全部讲述完了,接下来还有结业考试和庆祝会餐。具体情况,继续汇报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