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5武器效应

 等而为之 2013-07-13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理论。

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

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

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

行为得到增强。

为了检验以上假设的合理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

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

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

羽毛球拍。

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即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

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

称为"武器效应"(weaponeffect)。

这个实验告诉人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正

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

也带动手指。"在这起惨案中,正是"黄色木柄的榔头"充当了增强侵犯行为的刺激。榔

头恰恰在徐某愤怒的时候映入眼帘,增强了侵犯行为。

家庭暴力事件在近几年迅速递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家庭将走向何处,亲情

如何维系,给人留下了一个个沉重的问号。

社会启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联。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

编辑本段管理应用

“武器效应”揭示的是线索对于行为出现的重要作用。同样,在管理中要懂得利用“武器效应”,在需要员工加倍努力完成任务时,让员工看到实在的“奖励”,员工会更有干劲;同样也要让员工看到犯错误的“惩罚”,这样员工会加倍小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