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段“静默”的时刻——“卓越课堂”的现场研究(二)

 弟朱三千 2013-07-14


李秀伟

这是一节小学数学课,来自昌邑奎聚辛置小学的魏伟平老师出示了《孙子算经》下卷第31雉兔同笼题为: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同时提出要求,这便是“研究建议”:

1、议一议:根据提供的信息,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写一写: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作业纸上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想一想:你们组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如果有,请记录下来。

老师说: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理解题意,进行研究。

这一要求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有时在公开课的情态之下,让学生研究十分钟,时间允许吗?

这时,我看到的是学生开始凝神思考,有几个同学开始在纸上画着什么,整个学习现场一片静默。几分钟以后,陆续有几个同桌学开始小声地交流起来;先是两两相对地交流,逐渐地整个小组的其他成员开始加入了交流;慢慢地,交流变成了讨论,学生声音大起来了,讨论逐步深入;然后便是个小组选择一位学生去黑板前写出自己小组的算法。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训练有素的学习,其中一个小组内部讨论也是民主的,学生在愉快地商量着问题,一会一个同学说:表决。结果六个学生里有四个学生举手。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又说:表决。还是四个同学举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自由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等各小组边讨论写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时间足足过去了15分钟。

精彩由此便展开了。

组一汇报说:我们组假设全是兔子,则有35×4条腿,然后可以与94条腿总数数比较,加减便可得出结论。

组二:一个同学在讲,给鸡按上两只脚,可以算出……

(另一组一个学生补充)我的方法和他一样,但是我的思路和他的不一样。我们把兔子的两只脚绑起来可以算出……

组三:兔子X只,鸡有35X只,可以算出……

组四:我们先要知道等量关系式,谁知道这是什么?谁知道35X是什么?我们这样也可以算出……

组五:兔子和鸡都抬起一只脚,然后再抬起一只脚。

组六:假设鸡X,兔子Y只,X+Y=35,这个学生慢慢将大家的思维引向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借用代数的方法算出,要知道,这可是初中的学习内容。

组七:竟然画出了35个圆圈表示鸡兔,然后依次安装腿数,也能算出,当然这个“笨”办法显然并不合理,然而老师也并没有否认。

更多的计算方法展示出来了,学生在自由地交流着。我们看到,有了十几分钟的“静默”,便产生了这样的“精彩”!数学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在表达中学生的思维、智慧在这里充分展示。

更惊喜的却是学生进行交流的自然言语,王冬梅老师记录并对此进行了分类:

看这样的一组对话:

“我接受你的建议”“听明白了吗”“我觉得他讲的太好了,我们应该给他一点掌声!”“我感觉我比你讲得好,能让我展示一下吗”“我觉得你讲的很多了,把机会给我好吗?”“(师)我给他求求情,先让他讲好吗?”“我来帮帮你好吗?”“我觉得应该是……,谢谢你给我这个建议!”……

自然大方而又言之有理,王老师将其称为“对话礼仪类问题”。

来看另一组对话:

“我没听明白,你能不能再仔细的讲一讲?”“刚才那个还没明白,能不能先弄明白那个?”(看得出,孩子真是在学习,不放过一个疑点,可贵。)“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能讲一下吗”“我还不明白刚才的方法,能再讲一下吗”“有一步我没听明白,为什么要加一个呢?”“这一步的12和最后一步的12有什么区别?”“打扰一下,我对假设法还有补充,能不能让我说一下?”(画图法)“我觉得他好像说错了……”

老师将其称之为“指向学习本身的问题”。

事实上,这是学生通过问题的方式实现的对话交流,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一种自然的状态,受自然约束的彬彬有礼而又热情开放,并且细致入微。

正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所相信的“如果孩子没有顾虑,不害怕受到你的教训和斥责,他是一定会把他的思想全盘告诉你的,谁也不敢叫他向你隐瞒,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不会向你隐瞒任何事情的。”[1]是啊,在这节课上,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学生精彩的展示、自由的表达,而是学生真诚、热切的学习态度,每一名学生始终将注意力聚焦于学习过程中,探究是他们唯一关注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人的都对这样的交流与研究过程有所准备,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有自己的小组讨论作为支撑,都有交流过程中教师的等待作为条件,学生有什么理由不投入学习之中呢?

显然,那段“静默”的时间是如此宝贵,有准备的学习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内心的动机,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基本经验的累积,有了自己对于问题的基本看法、基本思想认识,限制他们的表达才是困难的事情。

卢梭相信,我们也能够看到。

课堂上,一段“静默”的时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用?

诸葛亮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静读诗书,虚心琢磨;静思其理,切己体察。”这都是最动人的学习状态,这都需要时间的支撑,需要一段可以信赖的必然会有所回报的时间付出。

“静默”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当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静学、沉思、讨论的时候,前提是相信学生能够用这段时间实现教师所期待的目的,老师的信任,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学生自然会投入到学习中去,情感的交流也在此生成。

静默让学生感受到安全。课堂没有被切为零零碎碎的小块,学生能够在响度较长的时间里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思维发散或者反应较慢的情况下游离学习状态,学生心理安全感在提升,安全感也是学生投入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

“静默”让学生感受到可控。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过程的控制者是谁?一般意义上是由老师来主宰的,即便我们曾经设计过多多少少的自主学习活动,但在没有时间保障的情况下往往还是学生被动和受制,他们无法控制自我,超越自我也就无从实现了。

“静默”让学生选择深刻。学习需要调动整个的身心参与其中,匆匆忙忙变幻的学习过程往往让学生的思维流于肤浅,只有学生充分参与、充分投入的学习才能够回到深刻,才能够产生创造性的突破。

那么,课堂是不是静态的,越慢越好呢?

还是要回到学生那里去判断,“静”与“动”,“快”与“慢”始终都可以是辩证而存在的。在魏伟平老师的这节课上,学生用15分钟的时间自学、探讨“鸡兔同笼”的问题,也可以有1分钟之内的“快速反应”:

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几辆?

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大、小船各租几条?

一队猎人一队狗,两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是十二,数脚一共四十二。

……

这些问题,学生争先恐后,不再“静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