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于处理“听”与“说”的关系,你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教育论剑 2020-05-27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四方对话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无疑最重要,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正是建立在生本对话的基础上。

然而有一个事实是,师生对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本对话效果。因此,要想促进生本有效对话,就必须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师生对话课堂。

可是,怎么样才能构建出“以生为本的师生对话”呢?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善于处理“听”与“说”的关系。而处理好“听”与“说”的关系,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先听后说

在阅读教学交流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先听学生说,听完所有的学生说,听学生说完所有的。教师要创造民主、自由、融洽的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样,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理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说”的点位和角度,修改“说”的层次和程度,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说”的效果。同时,教师后说也能避免干扰学生的思维。

要知道,思维自由是创新的温床,如果教师先抛己见,即使只表达一点点倾向,也会使学生的思维不自主地作出定向反应。教师诚然应该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教师的引领绝对不应是先发的、主动的,而应是在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仍达不到预期目标时,才不得已而为之。

多听少说

教师要学会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红娘”,“介绍”后就退到一边,让双方自由而充分交流,必要时才出面帮助沟通。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如果教师说多了,学生必然读少、思少、说少。

再就教学内容而言,如果都被教师说了,那学生还说什么?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抑制个人秀的冲动,做到惜言如金,把说的机会和时间尽最大限度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说,尽情地说。

让学生多说,实际就是让学生多思多悟多交流。而教师则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把握准学生进入“愤”“悱”之境的时机,作必要且适当地点拨。能用一句话绝不说第二句,能用一个词绝不说一句话。

点破而不道破,给学生一个思维跳板,使学生能借助老师的“只言片语”冲破思维障碍,从而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而非想老师所想,悟老师所悟,更非感动着老师的感动、快乐着老师的快乐。换句话说,阅读是学生自己进行“光合作用”,而不是下老师开的饭馆。老师“说”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拨云见日,而不是给学生烹饪所谓的“心灵鸡汤”。

善听巧说

让学生先说、多说,对应的是老师要先听、多听。但老师的“听”绝不是做到一个“先”和一个“多”就能行的,还必须心耳并用,做到“善听”。因为学生说的很多时候是随机的,是支离破碎的,是毛糙芜杂的。教师之“善听”,就是要能从学生的“说”中,听出他的理解和感悟,听出他的困惑和迷惘。简单地说,就是要能听“懂”学生。

而听“懂”学生的同时,还要酝酿下步如何说。后说不是简单的意义重复,少说也不是简单的语言提炼。后说、少说实际上是要做到“巧说”。所谓“巧说”,即新课标所言,不以分析和解读代替学生阅读和思考,而注重引领和点拨。引领的是一个方向,而不是某个具体目标;点拨是助产式的启发,而非越俎代庖式的成品推销。

结束语:以生为本的师生对话,切实把学生摆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既彰扬了个性思维,又开发了创新潜能。而老师只有处理好自己的“听”与“说”的关系,方能构建出以生为本的师生对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