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化疗会导致恶心、呕吐,怎么办?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7-15
恶心、呕吐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一般较骨髓抑制出现早。由于用药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疗程长短及病人敏感性的不同,出现的恶心呕吐的程度不一。病人在24小时内出现的呕吐为急性呕吐,在24小时以后至5~7天出现的呕吐为延迟性呕吐,还有的病人因第一治疗周期出现较重的呕吐,在下一次化疗给药以前就出现恶心呕吐为预期性呕吐,这属于条件反射,这主要是病人的心理作用。化疗所致呕吐的机制为:①药物直接抑制增生旺盛的胃黏膜上皮;②血液中的药物通过神经体液刺激大脑内的呕吐中枢。烷化剂、重金属铂类、抗肿瘤抗生素类、抗代谢类药物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其中以顺铂的致吐作用最强。 

   频繁的恶心、呕吐可使病人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调、衰弱。极个别的剧烈呕吐还可引起胃贲门部黏膜撕裂出血,使病人出现呕血,进而导致出血性休克,此外长时间剧烈呕吐降低了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并对化疗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中断治疗。

    化疗前让病人了解可能出现呕吐的时间及程度十分必要,这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化疗时要多食易消化、少油腻的清淡食物,必要少食多餐,避免吃过甜的食物,病人呕吐时需侧卧,以防误吸,呕吐后协助病人漱口。

    目前临床常用抗癌药物的潜在致吐作用分Ⅳ级,I级呕吐发生率<10%;Ⅱ级发生率10%一30%;Ⅲ级发生率30%~90%.如中等剂量顺铂、卡铂、中等剂量环磷酰胺、卡莫司汀、达卡巴嗪等;Ⅳ级发生率>90%,如大剂量顺铂、环磷酰胺、卡奠司汀、达卡巴嗪等。

    常用治疗药物:

    (1)甲氧氯普胺:高剂量(1~3mg/kg)甲氧氯普胺能同时阻断多巴胺受体和5-HT3受体,止吐效果较好,但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多。

    (2)吩噻嗪类:常用者为氯丙嗪,是临床常用的止吐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断中枢神经的多巴胺受体。

    (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常用甲泼尼龙和地塞米松,止吐机制可能与兴奋大脑皮层、强化血脑屏障、稳定细胞膜、抗炎作用、增强药物在肝脏代谢等有关。甲泼尼龙常用剂量为125~250mg静脉注射,每3~6小时1次;地塞米松常用剂量为10~20mg静脉注射。

    (4)苯二氮革类: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呕吐中枢的兴奋。常用剂量为5~10mg肌肉注射或口服。

    (5)抗组胺类药物:主要有苯海拉明和异丙嗪,常用剂量为苯海拉明50mg口服或20mg肌肉注射,异丙嗪25mg口服或肌肉注射。

    (6)5一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临床常用者有格拉司琼(Granisetron)、昂丹司琼(Ondansetron)、多拉司琼(Dolase-tron)、帕洛诺司琼(Palonosetron)等。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与5一HT3受体结合,竞争性抑制5一HT3对呕吐中枢的兴奋作用。这些药物具有生物利用度好,特异性更高、副作用较少、使用更方便的优点。几种药物效果相似,临床选择一种即可。主要副反应有头痛、便秘等,一般可耐受。

    (7)神经激肽1拮抗剂/P物质拮抗剂:阿瑞吡坦(Aprepi-tant,英文商品名EmeM),与神经激肽1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P物质的作用。对延迟性呕吐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