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经》(41-60难)王正龙

 ★满天星★ 2013-07-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一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正龙按】:枢纽、相关,厥阴、阳明为合。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正龙按】: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咽门重(十)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正龙按】:

 

 

【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正龙按】:饮水可以运化水谷,运输精微,输送精气,无水则阴阳不能交通,三阴三阳即为阴阳。小鸡腹中有蛋黄。精可暂时补充,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

《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榖三斗五升,其中之榖,长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栗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榖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榖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榖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榖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榖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榖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榖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榖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榖、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正龙按】:

 

 

【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正龙按】: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正龙按】:《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正龙按】:耐寒而非不恶寒。阳经气足则耐寒,不足则不耐寒。头为南方,比类于皮毛或四肢末梢,元气不足则四逆,虚火则皮热头热。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

【正龙按】:脉、病、诊皆有虚实,不论虚实者就是庸医。

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

【正龙按】: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而柔细方为濡。弦长实大是牢形。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正龙按】:病情如何。正气出为虚,邪气入为实。出脏入四肢,从四肢入脏。表出为虚,敛入为实。满而不实,实而不满,如胃与肠。言为散,不言为闭。情缓为虚,情急为实。

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正龙按】:以痒痛为例,虚实结合的情况。“快”就是痒之类。

外出内入,上出下入,上热下寒;言而不止为大虚,言而欲止为外虚内实、上虚下实;欲言不言为外实内虚。缓急亦然。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正龙按】:

忧愁思虑~郁闷、思虑。形寒、饮冷~着凉打喷嚏、喝冷饮。恚怒气逆,上而不下~愤怒不能发泄。饮食、劳倦~饮食过多或过少,劳累疲倦不得休息,脾主肌肉。久坐湿地~不爱运动或不运动;强力入水~抽取肾精,吸毒、吸烟、性交。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正龙按】:

【十三难】: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三十四难】: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

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假令心病,

何以知中风得之?——色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

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正龙按】:足厥阴肝。木乘火

何以知伤暑得之?——臭

然:当恶焦臭。何以言之?

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正龙按】:手少阴心。不爱吃煎炸食品。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味

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

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正龙按】:足太阴脾。饮食的劳与倦,以及劳倦不得休息。土乘心

何以知伤寒得之?——声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

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正龙按】:手少阴肺。形寒饮冷伤肺。火克金

何以知中湿得之?——液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

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

【正龙按】:足少阴肾。水克火

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

【正龙按】:从后来为从母来~母乘子,从前来为从子来~子乘母。从所不胜来者为从克我脏传来~水克火。从所胜来者为从我克之脏传来~火克金。

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正龙按】:木生火,火自火,火生土,火克金,水克火。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

【正龙按】:

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

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

【正龙按】:欲见人~虚则欲言。不欲见人~不言者为实。阳明实证,人迎大于寸口。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正龙按】:先知道概念。

 

 

【五十二难】曰:脏腑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

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正龙按】:贲~奔走,贲门。有不动变为动为向愈,由动变为不动为加重。

 

 

【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能)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

【正龙按】: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图,土克水,水克火。一脏不会被克伤两次,而传两次便死,当日笃次日死。五传加两传为七传。

【二十四难】: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正龙按】:

 

 

【五十四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传同法也。

【正龙按】:用相克法治病很难,用相生法治疗很容易。同法~相同的要领。【五十二难】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

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阴)气之所积,名曰积;(阳)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正龙按】: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正龙按】:终始所穷~大小边缘。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若)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正龙按】:肥气~肿胀之气。在左胁下~期门,肝生于左。如覆杯,有头足~下闷上刺。

何以言之?

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肝)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正龙按】:肺肝脾,三世因果。用水生木,木生火法治之。以月日比类,在天在地纳甲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若)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心)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正龙按】:用木生火,火生土法治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若)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脾)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正龙按】:用火生土,土生金法治之。胃虚不能淫精于脉,故令四肢无力不收。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若)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

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正龙按】:用土生金,金生水法治之。肺结核。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奔突)状,或上或下无时。(若)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

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肾)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正龙按】:用金生水,水生木法治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正龙按】:辨别五积位置、关系、预后的要点。月日之类不虚,勿补勿泄。

《金匮要略?胸痹胸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师曰:(病有最虚之处,即为客邪之处,当辨之于脉)。夫脉当(其)取太过(之与)不及,(关前之)阳微(是阳气虚,关后之)阴弦(是阴邪实也,阴邪乘于阳位),即胸痹而(心)痛,所以然者,责其(上焦阳气)极虚也。(虚极则无以为胜邪之本矣。然单虚不为痛)。今阳(脉微则为)虚,知(其病)在上焦,(究其)所以胸壁、心痛者,以其阴(中之)(乃为阴中之寒邪,乘上焦之虚,而为痹为痛。是虚为致邪之因,而弦则露其袭虚之本相)故也。

(更有病势之最急者),胸痹(病更加)心中痞,(为羁)留(不去之客)气结(聚)在胸,(胸痹之外,又见)胸满,胁下(之气又)(而)强心,(是胸既痹而满,而又及于心中,牵及胁下,为留为结,为逆为抢,可谓阴邪之横行无忌惮矣。此际急兴问罪之师,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抑或务为本源之计),人参汤宜主之。——关键在审其病之久暂,与气之虚实而诀之。

 

 

【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正龙按】:

胃泄者,饮食不化,(便)色黄。——由脾入胃。脾极虚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先烦躁后泄,先泄后烦躁。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由肺入大肠。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心病入小肠而心气不足。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阳明中寒欲解时。

【正龙按】:尿黄的问题。

此五泄之要法也。

【正龙按】:脏病去则必从腹泄而去之。辨别五泄的要领,不言治法,乃传变要点。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不交通。太阳中风

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内被困。太阴证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阳明证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尺寸俱浮,太阳虚证。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似厥阴。

【正龙按】: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正龙按】:阳虚阴盛,温而使汗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盛阴虚,阳明实证,承气汤主治,下入太阴脾(阳明与太阴相表里)。

——※※之上,##治之,中见◎◎。

治疗禁忌。汗出与下之、吐之都属于疏通之法之剂。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正龙按】:寒热者,因寒而热也。辨别要领,分析之因素,深浅层次。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

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热病。

【正龙按】:“始发”为关键。

【二十难】: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灵枢?行针第六十七》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正龙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为上焦经证。五脏气相干~腑证,相克、七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