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疆域四端大致为: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南端南海曾母暗沙,西端新疆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记者从“文化线路”角度观察中国四端的历史文化,关注三江平原、南海、帕米尔高原、大兴安岭北端的“区域”文化,关注学界在中国四端区域的研究工作。
“文化线路”概念注入四端研究
2008年,“文化线路”遗产作为一种新型遗产类型被正式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范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曾表示,文化线路具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它往往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是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
以“文化线路”视角考察中国四端,可扩展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北端漠河有清代墨尔根至漠河古驿道的“黄金之路”;西端帕米尔高原有位于亚欧大陆桥中段、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东端抚远有辽代“鹰路”、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等重要文化线路;南端的海南岛、北海、徐闻、广州等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在抚远县莽吉塔城站,学界多认为这是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的重要一站,向上始自黑龙江省双城市境内的底失卜站,向下直抵黑龙江入海口。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站长高波等根据考察撰写了“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调查”,相关内容已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黑龙江省重要新发现。
已故的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家王恒杰于1992年和1995年对南海进行考古调查,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填补了学术空白。他在《南海群岛考古调查》中提出“南沙群岛发现的这些历史遗物并不局限在一两个岛礁或一两处地点,其分布并非孤立和偶然,而是有时空的连续性与广泛性。这显示我国先民在南海的活动不是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个面;表明我国对南海区域的开发是广阔、持久的,并且经营至今”。
物质交换、文化交流并行
在中国四端的文化线路上,简单梳理,可以看到各个线路上运输的重要物质资源有丝绸、陶瓷、黄金、珍珠、海东青、鳇鱼等,每一种都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清代漠河的黄金,抚远的鳇鱼、东珠等最终都流向京师,清朝皇帝通过对黄金、鳇鱼等的严格控制,关注着万里之外的边疆动态,加强与黑龙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以“文化线路”遗产的概念审视中国四端,才能由“点”成“线”,观察到更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因为在文化线路上,首先是物质资源的运输和交换,其次是各种思想观念信仰等精神资源的传播和交流。
经过西域的陆地丝绸之路和穿越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已有盛名,而经过抚远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却不为人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旸首先提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概念。他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明清“虾夷锦”等的研究,认为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在开发祖国东北边疆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将三江平原地区的先民与中原内陆联系起来,并为其向外延伸的海外贸易架起了桥梁。
“鹰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交通线。“鹰路”中的鹰特指海东青,学界认为海东青在辽金元三代都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对海东青的索求是辽国与女真族矛盾的导火索,引发“鹰路之战”,进而导致辽代的灭亡。
在“文化线路”上,中外各种文化形式得到互动、交流,形成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史诗《伊玛堪》在三江平原流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则在帕米尔高原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郎樱曾多次到帕米尔高原上的乌恰县等地进行田野调查,进行柯尔克孜族史诗的研究工作。她告诉记者,《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民族的精神支柱与民族魂,并且这一地区的史诗传承持续得非常好,近几年她每次去调查时都会有新的发现,在史诗传承队伍建设上,当地老中青都有歌手在继承这一“活态”史诗。
四端研究已成国际合作一部分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学术交流是重要的一环。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帕米尔高原以其在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历史地理位置备受中外学界关注,中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中。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课题组开展了复原丝绸之路帕米尔高原段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率领考古队于6月结束了对帕米尔高原“黑白石墓葬群”的考古发掘。
黑龙江流域的一系列研究都在进行着国际学术合作。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所长拉林表示,俄罗斯在中俄跨境民族研究上存在严重不足,研究必须要查阅大量汉文文献资料,由于缺少精通汉语的俄罗斯学者,需要中俄学者展开密切合作。
此外,记者获悉由日本、俄罗斯、中国学者联合进行的国际学术合作项目“黑龙江流域及松花江流域赫哲族调查”2013年将开始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
南端的学术研究也在推进,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中肯合作考古项目是我国考古界在国外进行的较大的学术合作,一系列考古工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除了南海天书“更路簿”、“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国家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嘉斌等还将远赴非洲东海岸,开展陆地考古和水下考古以及出土中国瓷器调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