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方古典教育的变迁

 3gzylon 2013-07-16
中西方古典教育的变迁


日期:2013-07-08 作者:陈怀宇 来源:文汇报

中西方古典教育的变迁

  □陈怀宇

  这些年高考作文偶尔会出现考生用文言文写作文的情况,观者往往惊叹,而专家则反应两极,有颇为赞叹者,也有深不以为然者。江苏省高考作文曾出题《绿色生活》,一位考生就写了一篇骈文,用了很多十分生涩的字。我看了这篇古文之后也很惭愧,很多字我也不认识。陈尚君先生评论说:“这篇文章源出北宋太学体,也称涩体,并非古文之正体。”他很感叹这小家伙学了些半通不通的东西。仅从文章风格看,这孩子实大有中书舍人气象,很适合去给各地风起云涌的祭祀大典写祭文。这类骈文,内容和主题并不重要,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夸张的文辞在礼典中起到一种装饰性作用,为礼典的庄重营造一种梦幻气氛。

  话说回来,尚君先生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古文有很多文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古文风格,而经、史、子、集四部的古文也有各自的风格,哪怕是具体某位文人,有时候早期和晚期的古文恐怕在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

  今天大家见一位高考考生能写流畅的古文会感到惊讶和佩服,是因为大家不再从小接受古典教育。自近代以来,科举制度被废弃,新式教育逐步兴起,特别在最近半个世纪,古文写作已经完全退出中国的教育系统。不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古文,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学问,现代人不能写古文,不能写诗,也不是天塌下来的事,因为即使写出来,可能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没有任何创造性。今天要做的学问早就超出了经、史、子、集四部,也不可能再走传统做学问的路子。今天的教育首先应该培养现代公民,而非其他。

  由此我想到有关陈寅恪先生的一段逸事。在20世纪上半叶,陈先生的古代东方语言能力,在海内的确可称首屈一指,但也因此有传闻他能写典雅的拉丁文。这当然是传闻,因为陈先生的外文主要是作为学术语言工具来应用,也自称外国文字皆不能动笔作文。陈先生倒不是自谦,他在海外游学多年,见过的语言学家很多,当然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欧美近代史上古典教育也经历了在中国类似的命运。现在如果欧美的高中生能用“典雅的拉丁文”写大学入学申请作文,恐怕也会被人刮目相看,因为大部分审查大学入学资格的老师,也不一定能流畅地读拉丁文。现在欧美大学人文学教授,也许有些人在中学或者大学学过一点拉丁文,但若说精熟,如非古典系拉丁文教授,恐怕是谈不上的。即便是古典专业学生,大概也极少有人能用拉丁文撰写毕业论文了。而现在英文出版物常常也会出现拉丁文小词,恐怕基本上和中国出版物中的“之乎者也”以及古文典故差不多了。

  实际上,古典教育在欧美地区的变迁和中国古典教育的变迁几乎同时出现。20世纪中叶以前,希腊文、拉丁文在欧美中学和大学仍然是重要的科目,而20世纪之前有不少地区的博士学位论文也要求以拉丁文撰写。以美国为例,1635年在波士顿就建立了拉丁文学校,此后200多年里北美的中学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希腊文、拉丁文教育,希腊、拉丁文也被视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必试科目。2011年3月31日的《纽约时报》刊载一篇文章,里面特别谈到了哈佛1869-1870学年的入学考试。当时考试的内容包括希腊文文法、将英文翻译成拉丁文,也包括地理、历史、英语和数学。在希腊文、拉丁文领域,考生被测试的内容主要是维吉尔、凯撒的作品,以及费尔顿的《希腊文读本》。费尔顿(Cornelius Conway Felton,1807-1862)于1860-1862年任哈佛校长,也是希腊文专家。当时美国的“高考”除了希腊、拉丁文等古典语言之外,现代外语的考试主要是法语或德语。

  其实,这些考试内容对当时中学就熟读希腊文、拉丁文的考生来讲并不难。至少在1870年,有210人参加哈佛的入学考试,被录取者高达185人。但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特别是1876年物理学被引入大学入学考试。19世纪末叶,哈佛一类的学校开始出现一些知识系统和教育模式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转为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构建能力;二是由对古典语法的重视转为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现代外语以及理解文学的能力;三是由在图书馆学习科学转向在试验室学习科学。这也就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了。

  有意思的是,1891年2月19日,哈佛校报刊出一则新闻,一位来自日本的池田先生要求哈佛录取他,因为他能用日文古文和中文古文作文,其理由是他学习日、中文古典文献也正相当于美国学生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经典作品。这个理由居然说服了哈佛校方,同意录取他。校报说这在哈佛校史上还是第一次,而迈向入学要求上的自由主义将为哈佛带来更多日本学生。

  哈佛在20世纪初建立了工学院,也日益重视理工科。为了与普大、哥大争夺优秀学生,也逐渐放松了对学生的古典语言要求。普大、哥大也有类似的倾向。大学对新生古典语言能力的要求在下降,也随之引起中学古典语言教育的变化,这大概也算美国高考指挥棒的辐射力了。20世纪初期美国公立中学注册学习拉丁文的学生超过50%,到1934年下降到16%,1948年则下降到8%。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乎大部分北美大学都取消了对入学新生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能力要求。二战结束后,大学生能以希腊文、拉丁文作文的人越来越少,今天更是凤毛麟角了。当然一些私立学校,尤其教会学校,仍然重视拉丁文教学。

  近些年,思古、怀古之风海内盛行。无论是重提旧事的国学热,还是新兴出现的古典热,貌似沾上点儿“古”字,便可以行销华夏。这背后的心态,却多少有些民族主义的自我寄托,当然,也少不了少数学者、文人希冀将其当作致富或是闻达的终南捷径。古文作文不是不能写,也不是不能教,但为什么要教?为什么要写?于人、于己、于社会的意义何在?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旧瓶装旧酒?这才是大问题。

  (作者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助理教授;陈寅恪先生常用“乙部”指称四部书中的“史部”,专栏名中的“谈乙”即“谈论乙部”,也即“谈论史部”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