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社会编导出低俗的《小时代》,郭敬明何罪之有? “80后”作家郭敬明编导的《小时代》,遭遇“公知”批判。《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出现》文章,批判《小时代》宣扬物欲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批判作者片面强调发展个性个体发展,忽视对于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精神;批判作者片面强调票房价值唯利是图,放弃艺术职责对时代历史造成了伤害和不公道。 从整个历史长河艺术作品的最终价值来说,刘琼所论应该是对的。因为无论从哪方面说,艺术作品主题落脚于宣扬物欲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是艺术的败笔。艺术和艺术家的神圣之处,是通过作品引发人性向善和利他的精神向往,宣扬自私享受为人生境界,是艺术的堕落。另外,作品的“小时代”个性主题与“大社会”大群体价值观背道而驰,也不是好事。至于片面强调票房价值唯利是图,则艺术家与商人无异。 但是,你要批判充满物欲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小时代》,必须批判这个充斥物欲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大时代”。没有这个低俗的“真实社会”,就没有郭敬明这个低俗的《小时代》。把《小时代》放到当今中国更大历史空间去观察,你会发现,《小时代》是现今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从这个角度说,百年之后,要想了解当今中国资本积累时期疯狂的人情人心,可以重温《小时代》。《小时代》有点《金瓶梅》味道,作者宣扬了物欲主义肉欲主义,宣扬了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它客观上真实记录了一个社会物欲享乐百象百态,不乏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 有个网友留言说,刘琼批判论是胡说八道,他就是喜欢《小时代》宣扬的人生态度和主题(该网友把刘的话认为是笔者说的,笔者代刘挨骂),谁要是批判《小时代》,他就要和谁拼。持这个网友观点的观众大有人在,这也是郭敬明创作《小时代》票房价值的精妙之处。《小时代》收获如此大范围社会“认同”,是因为《小时代》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 三十年来经济改革是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的,提倡个人竞争谋求个人利益是经济社会的主旋律,虽然主流舆论高歌富有牺牲精神“红歌红戏”,主流舞台宣扬富有奉献精神的“红人红事”,但是人们认为那是演唱给“旧时代”看的,新时代需要冒险需要投机,然后才能有很多大房子,有逐步攀比的高级车。《小时代》反映真实的“社会主题”何罪之有?《小时代》追求票房价值唯利是图何罪之有? 但是,我们仍然要批判《小时代》。《小时代》以十八九岁大学生青少年为表现主体,剪辑“幼稚和单纯、热情和盲目、生动和做作”,“非理性、类型化、跟风”生活材料,表现“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表现“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把年轻人的价值观引进了个人主义的黑洞。 我们仍然要批判《小时代》,借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天赋特长,损害对于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精神,把人类社会引入恶性竞争的“虎狼肉食时代”。艺术作品公开宣扬动物世界“丛林规则”,人类文明何所存身,人的社会与非洲草原有何两样? 如刘琼所说,《小时代》无视艺术创作善良底色,无视艺术作品传达社会性人文性,作家艺术家放弃了升华人类精神境界的自身职责,宣扬物欲饕餮贪欲之徒,难道不是对历史文化的伤害,对人类文明的不公道?艺术家和作家沽名钓誉追名逐利,与黑心商人有何两样,难道还是神圣的精神的艺术家作家? 但是,我们批判《小时代》低俗主题,必须首先批判这个社会的低俗和物欲,是这个充满低俗庸俗的社会,孕育出《小时代1》《小时代2》恶之花。是谁使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如此物欲肉欲,是谁让人的心灵翅膀如此沉重,是谁让孩子们变成贪欲机器人,难道仅是郭敬明的一个《小时代》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