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化学习的意义

 学习快乐 2013-07-18

一、关于问题化学习

所谓问题化学习,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教学模式。为什么要进行问题化设计呢?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与各种形式的问题有关。那么,什么是问题呢?问题可以泛指任何需要给出解释的疑问、需要提供解决办法的困难、与期望状态有差距的境况等。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向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宏伟目标,这必然引发教育教学的创新行动,这种行动与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紧密相连。这是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创新背景下,问题意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总是在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否解决所面对真实问题的能力则是学习者素质能力的具体体现。

1.教学中问题缺失之困窘

现行大多数教育过程在问题的关注和实践上有着许多欠缺之处,重大弊端之一就在于,片面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思维教学和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了那些极其重要的面向真实问题的高级思维技能发展,把获得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把灌输知识作为主要方法。

2.用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通过引起问题意识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学习者将呆滞的知识转化为活性的知识,并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学习者思维技能的全面发展,乃至产生创新。首先,知识与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世界经合组织(OECD)于1996年就按所对应的问题类型把知识分为四类 :(1)知何(Know-what),即“知道是什么”的事实型知识;(2)知因(Know-why),即 “知道为什么”的原理型知识;(3)知然(Know-how),即知道怎么做的流程型知识;(4)知人(Know-who),即 “知道‘谁知道’”的人力资源型知识。其次,思维与问题也密不可分。思维起始于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通过问题的媒介作用,能够大大促进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学习者将发现自己所简单接受的知识,与能够运用发挥实效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感会进一步促进和刺激他们对已学的知识概念进行重构和反思,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领会,使呆滞的惰性知识转化为内化的活性知识,并进一步理解新知,促进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问题成为选择知识、检验思维、发展能力的依据和途径。

二、关于设计问题

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让问题成为引领教师教学的一个有力工具,有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索。针对于我们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我们在这里想推荐两种问题设计方法:“五何设计法”和“框架问题设计法”。

“五何问题设计法”是由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在Bernice McCarthy的4MAT模式上拓展演化而来的。4AMT中采用四何问题分类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我国学者将“由何”概念引入到原有的“四何”问题归类之中,形成了五何问题分类法。

(1)由何:通常指以From…引导的问题。由何问题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它可以作为情境(Context)的依附对象,强调与事物对象相关的各种情境要素的追溯与呈现。因此,在问题设计中,通常是把由何与其它四何问题进行融合设计,展示出相应的问题情境。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