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鸡自爱其羽” ——印佣王福庵

 公司总裁 2013-07-19

“山鸡自爱其羽”

——印佣王福庵


 

■张昌华
1920年,缘唐醉石之荐,王福庵被北京政府聘为印铸局技正,与唐醉石、冯康侯诸公同供职国民政府印铸局。据资料,“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及行政院等五院之印皆为王福庵所篆。王福庵的篆刻一时如日中天,受到名流极大推崇……
  西泠印社,中国传统文化一叶最靓丽的名片。1904(光绪甲辰)年创始西湖孤山,她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旨,“人以印集,社因地名”。西泠的史册上除镌着吴昌硕、马衡等社长们的芳名外,叶铭、丁仁、吴隐和王福庵四位创始人当名列其中,垂之久远。
  王福庵(1880年7月17日-1960年3月12日),我国近现代著名金石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浙江仁和(杭州)人,初名寿祺,后易为褆,号福庵。以号行。七十后自号持默老人。斋名糜研斋。别署颇多,最有趣味的是锄石农、石奴和印佣。佣者,仆也。先生擅书法,尤精篆隶。凡金文、碣、玉箸、秦权、汉碑额无不涉及。小篆结体典雅朴茂,用笔遒劲馨逸,其所篆《说文部目》向为行家肯定,是习秦篆的津梁。他擅以小篆笔法书大篆书体,节涩不滑,刚柔相济,错落有致,别有风韵。其隶书取自汉碑,参以篆笔,故蚕头蓄敛,燕尾不露,外观苍古,内蕴隽秀。他的印学成就与贡献,前贤早有定评:“精熟西泠旧八家,却从秦汉返清华。”(柳北野句)“端容振铎江湖下,砥柱中流一大家。”(沈茹菘句)“印继八家传一脉,书工二篆卓千秋。”(姚羲民句)“并时吴(昌硕)赵(叔孺)能相下,鼎足曾分天下三。”(沈禹钟句)誉其为一代宗师是名至实归。
  王福庵生于世代诗书之家,祖父王言是嘉庆戊寅举人,其父王同伯是光绪丁丑进士。王福庵幼承家训“十二即解,爱好印章”,以弄翰、奏刀为乐,对金石书刻之好渐入骨髓。光绪晚期他进为秀才,曾任教钱塘学堂即崇文书院。随西学东渐,王福庵亦精算术兼土木工程。1913年辞教席,以测绘技术供职铁路局,奔波沪杭、湘鄂间。间或为友人写字治印。毕生六十年的治印生涯,前效八家,后溯秦汉,融通皖浙诸派,于不惑之年铸就自己的风格。他广采百家,篆之印白文醇厚蕴藉,朱文秀逸圆劲,特别是铁钱篆,凝练委婉如洛神临波,嫦娥御风,上世纪二十年代名震京华。
  1920年,缘唐醉石之荐,王福庵被北京政府聘为印铸局技正,与唐醉石、冯康侯诸公同供职国民政府印铸局。据资料,“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及行政院等五院之印皆为王福庵所篆。王福庵的篆刻一时如日中天,受到名流极大推崇,清室遗老、墨客雅士、学人藏家纷纷乞墨求印,门限为穿。王福庵缘印结交了陈宝琛、宝熙兄弟,溥氏兄弟,陈仲恕、叔通昆仲以及罗振玉、马叔平等名流。溥儒求刻“旧王孙”、“西山逸士”和“腰下宝玦青珊瑚”等。庄慕陵、台静农、魏建功等筹办的“圆台印社”聘其为导师。1924年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推荐,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傅正湘是大藏书家,家藏二十万册典籍,以藏珍本《资治通鉴》、《洪范政鉴》而称“双鉴楼主”。历代藏书家十分讲究藏书印,以工整秀丽为要。傅氏一直未觅到中意治印者,七十衰年最终选定王福庵。时王已定居沪上,两人不熟。傅氏遂写信给沪上老友陈汉第,托陈代求。曰:“弟藏宋本千余卷,专待福公之章已十余年矣!今年垂七十,不可再缓,故特以相烦耳!”言恳辞切,如此求贤,当为印坛佳话。沙孟海在《印学史》中评王刻时有“所作多字词句印和鉴藏印,更见本领”之美誉。专家评论,王氏一生治印万余方,皆精美绝伦,“无论其先贤或后俊,在此领域能与他比肩者寥寥”。谅此言不虚。
  王福庵十分勤奋,矻矻以求。盛年时闻鸡起舞,每日五时起床或挥毫或奏刀。俟上午弟子们来请益时,他已将新作悬于壁上或案头,与众门生品评。1925年他不幸手触电扇开关触电卧榻两年。愈后,每伏案即感头晕目眩。之后,每刻印必仰卧于藤榻,左手握石,小手指上悬一小镜,双手擎空操作,边刻边用小镜照示。其时胸间遍布石屑,全不暇顾。因印面向下,刀锋取势颇费工夫。先生嗜烟,无论作书刻印,唇间必含一烟斗,因专心忘情,烟之熄灭与否不计,人称“刀不离手,烟不离口”。他说此举惬意,且有助文思。
  王福庵清操自守。作为西泠创始人“四英”之一,他与友人约定终身不任西泠社长,为此作了一方印:“但开风气不为师”。他寡言,曾号持默居士,七十岁(1950)后忽自称“持默老人”。曾篆“不须计较更安排,领取而今现在”自勉,显示云舒云卷中的淡定。“面壁思幽古,挑灯总乐今”乎?先生秉其父之风,崇尙闲云野鹤自由生活。其父王同伯当年曾授刑部闽、赣主事,无意仕途,后辞官归隐,考证校勘金石碑版,并以教书为乐,先后操持杭州书院、紫阳书院。1928年王福庵随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复官南京铸局技正”,但他已倦仕游生活,自刻“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1930年冬,辞官携眷赴沪寓四明村,以鬻印为生,自食其力,“不使孽泉”。曾取香山句“秋月春风等闲度”入印,边款跋曰:“余股官白下,非我之志,年复一年,若被束缚,真如浔阳儿女,老大徒伤,因作此印以志恨。”农夫土中刨食,石佣石中求生,他与农夫无二。自言谓“青鞋布袜从此始”。上海沦陷时,汪精卫派人邀王福庵去南京汪逆伪政府任职。王严词拒绝,并刻“山鸡自爱其羽”一印以表心迹,曾轰动一时。此后,自耕自足,自娱自乐。不看天颜,不观人色,全身心投身于艺事。遂印艺日臻炉火纯青。
  作为一代宗师,王福庵德艺双馨,对前辈谦虚敬重,于后学诲教不倦。王福庵尚未弱冠时与长他十四岁的金石家钟以敬结金石忘年交。钟氏时被推为浙派巨擘,对王嘉惠甚多,刻印逾百钮。钟因穷困潦倒,早逝,王痛惜不已。在钟为其篆“福庵书翰”印侧,王福庵补款曰:“越生社兄为刻此印未及署款已归道山,丁巳冬日福庵补记,时距公殁正一祺矣。”王福庵成名后,对晚辈后学奖掖提携甚多,不独悉心传艺,即对生活困苦者,亦竭力相助。弟子中韩登安、吴朴堂等,尤以顿立夫沾惠为最,堪足为近现代印坛第一佳话。
  顿立夫(1908—1988),原名群,祖籍山东,早年丧父,随母流寓北京,少时家贫,在某王府充役。王福庵任印铸局技正时,雇立夫为人力车夫兼杂役。福庵先生居家治印,立夫喜侍奉在侧观摩,渐萌兴趣,福庵弃纸篓废纸片、修印钤稿,立夫悄悄悉心收藏,暗自揣摩、研习。有时向先生讨教印艺,但不敢言学印。1930年,王福庵在金陵决意退职赴沪,拟辞立夫。顿立夫恳求留用。福庵说“上海没有人力车,你去何用?”顿立夫始说出想学治印的心事。福庵心慈,知孺子可教,不忍拒。遂允同去沪并收为徒。王福庵以弟子视立夫,先授以六书之要,后传其运笔奏刀秘笈,耳提面命。立夫聪慧,又极勤奋刻苦,印艺层楼日上。俟顿立夫印艺出手不凡时,王福庵大力为其揄扬。立夫声名鹊起,王又助其独立门户,并为亲撰润格。1938年顿立夫首部印稿手拓面世,王福庵亲自题耑,由雪鸿馆刊行。立夫印艺深获张大千欣赏,大千一次求印十数方,弟子有镌印者,悉为推荐。1939年大千将还巴蜀,绘《松荫高士图》以赠,并跋云:“立夫为予治印十数方,直追元人,明秀当令文(彭)何(震)失色也!”如此推许,顿立夫大名遂不胫而走。
  1949年,北京中央政府各机构须治印。陈叔通受周恩来总理委托,至沪物色人选。陈属意王福庵,驾轻就熟北行指导。自谓“持默老人”王福庵转荐顿立夫,谓立夫已得衣钵之传,足以当之。顿立夫重返京华,传承恩师旧业,服务社会。
  1949年后,王福庵先后被聘为浙江文史馆馆员、上海画院画师,并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为弘扬书艺印学这一中华国粹,让后学有资可鉴,1959年先生亲捧他的《福厂印稿》七十八册,内存印八千八百七十五方捐赠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对先生嘉惠后学义举,感慨万端,称可敬可佩。嗣后先生又将毕生所篆精品印三百余方捐上海博物馆。1960年先生作灵山之归,其夫人遵其遗愿将其书、画、印、谱、扇面共二千七百六十八件捐给他梦魂萦绕的西泠印社。
  王福庵有《说文部属检异》一卷、《麋研斋作篆通假》 十卷、《福庵藏印》 十六卷等,以及自刻印稿、印存多卷传世,津梁后学,造福中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