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请大师为我们破解一些民间的流传谜语,其中一个说: 「人间有四棵树,洒冷水可令某些东西枯萎,洒暖水可令某些东西生长。」 〔答〕 你们听过三个世间吗?我是说人世间、天神世间(the world of Devās)与梵天世界(the world of Brahmās)。〔听过,大师!〕 佛陀是在哪里出现的,你听过吗?〔听过,是在人世间,大师!〕 是的,过去世出现的佛陀有如恒河沙数,数之不尽,他们都是因为体证四圣谛而达致 无上正等正觉的,于是根据这个事实,便出现「人间有四棵树」的传言了;「洒冷水 可令某些东西枯萎」的意思是:要消除贪瞋痴等烦恼就要修习八圣道;「洒暖水可令 某些东西生长」的意思是:欲令贪瞋痴等烦恼生长,你可把那些污染法的暖水洒在自 身上面。 〔问〕 请大师破解另一个民间流传的谜语: 「宽阔的树林内没有木材,宽阔的河流中没有水,六兄弟中没有姐妹。」 〔答〕 佛陀与圣者们在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等三界中生活,由于他们已排除所有污染(烦恼), 可说已耗尽作为世俗人所需的燃料或木柴,因此,对他们来说,已无燃料或木柴了。 世俗人的内心经常执取六尘,持续不断有如河流流水;可是,在佛陀及圣者们的心中 已无这类流水了;这就是「宽阔的河流中没有水」的意思。 虽然佛陀与圣者们皆有六根,但他们都不会沉迷于六尘的,那就是「六兄弟中没有姐 妹」的意思。 (注: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问〕 大师!以下的谜语又如何,请告诉我们? 「还未坐下脚已伸直,还未破晓黎明已到,还未煮饭米已煮熟, 米还在煮人已吃下,布还在织裙已造好,裙还在缝已穿在身。」 〔答〕 它们都是指思想(Vitakka)之快速与善变。 〔问〕 传说正等觉的佛陀可以帮助 阿僧祇(Asa?kheyya) 克若尔(Crores)与 万人 达致涅盘,如果属实,那么众生的数量会否减少? (注:阿僧祇,一个极之大的数字单位,相当于 后加 个。克若尔,是印度、 巴基斯坦等国独特的计量单位。一个克若尔等于一千万。) 〔答〕 答案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问〕 大师!请问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答〕 当我说「会有减少」时,那意思就好比说,在你的屋子中如果有十个人,若有五个人 离开了,结果屋子里的人数就会减少一样。当我说「没有减少」时,我是指,在胜义 谛或真谛中,心、心所、色身与涅盘等四种胜义法(究竟法)仍是保持不变的。 〔有关阿毗达摩(Abhidhamma)的讨论至此完毕〕 〔问〕 当比丘伤害自己,令自己流血,他是否已犯戒了? 〔答〕 是的,他已犯戒。 〔问〕 我知道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自割喉咙,他在痛苦之中证得阿罗汉后便死去了,那 比丘是在犯戒后证得阿罗汉吗? 〔答〕 他有证得阿罗汉,但他并没有犯戒。 〔问〕 现代的比丘若伤害自己,令自己流血,他算是犯了戒的。那位比丘为什么可以豁免? 〔答〕 那位比丘可以豁免。让我打个比喻来解释,例如,当你没有为自己的对象定下规则, 没有向人宣说:「不准任何人擅自取走」,假如我在你定下规则之前把它取走了,我 有犯错吗? 〔没有,大师!〕 如果我在你定下规则之后取走它呢? 〔那么,大师!你便有错了。〕 这与那证得阿罗汉的比丘情况一样,他并没有犯戒。 〔是的,大师!我明白了。〕 〔有关戒律(Vinaya)的讨论至此完毕〕 〔问〕 大师!请容许我问一个问题,在长部(Dīgha Nikaya)内之大品经文(Mahā Vagga Pā?i) 中,我们读到有关佛陀的舍利(relics)是被婆罗门东林(Brahma?a Do?a)所分配的, 而那经文据说是由佛陀所说的,究竟舍利的分配是发生在佛陀入灭前,还是在佛陀入 灭后?或者是由谁去分配那些舍利的? 〔答〕 是谁说「如是我闻」的? 〔非常好!我明白了!〕 〔有关经文(Suttana)的讨论至此完毕〕 〔问〕 大师!可否告诉我们有关比丘应了解的五法? 〔答〕 它们是: () 比丘应了解自己的志向或抱负(aspiration)。 () 他应了解自己的活动范围(sphere of activity)。 () 他应了解自己的坚持(upholding)。 () 他应了解要不断修习自心(the constant exercise of his mind)。 () 他应了解自己要达到的终极目标(Culmination)。 在这里, () 志向或抱负是指:比丘要立志获得心境安宁(Peace)。 () 活动范围是指:他要致力求取智慧(Pa??ā)。 () 坚持是指:他要坚持维护戒、定、慧三学。 () 不断修习自心是指:他要不放逸地令自心保持知足、摆脱欲望(与担忧等)。 () 终极目标是指:他最终要达到的涅盘。 上述的五法就是比丘所应了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