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插秧偈 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阿含研修室:道成 2013年7月20日 (共4页,约5,000字) 一、布袋和尚—— 五代后梁时期僧人 布袋和尚,位列七福神(惠比寿、大黑天、毗沙门天、寿老人、福禄寿、弁才天 、布袋和尚)之一,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常挎着布袋。 目录:人物简介;应化事迹;寺院奉布;大肚弥勒;轶闻传说;布袋和尚种田。 一、人物简介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俗名张契此,号长汀子,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情豪放,喜结善缘。世传他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二、应化事迹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 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他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而化。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供奉。 三、寺院奉布(皇帝赐号) 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赞语反映出作者及大众的心声。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大口袋,一手持着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大肚弥勒 五代后梁时期,奉化人布袋和尚曾屡上雪窦弘法,他圆寂后被世人奉信为弥勒转世。是故,雪窦寺被信众广泛尊崇为弥勒道场,渐有佛教第五大名山之盛誉。奉化雪窦寺的露天弥勒大佛为全球第一大弥勒。 中国多数寺院所供奉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他为原型塑造。由于他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因此常常被商家认为带有欢喜、招财的意味,而视同财神供奉。 五、轶闻传说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3月3日),他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之后,安然坐化。 之所以时人不识,因为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清·王廷诤题福山涌泉寺联)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在日本也家喻户晓,是人们闻其名皆由衷欢喜的著名和尚。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笑,就是他的信息,他的信条,他的经典。在日本,没有谁像布袋和尚那样被人如此尊敬。人们在每个房间都陈设他的塑像,能够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微笑。他的笑容常留众人的心中,扣动人的善良本性,引起人类的共鸣。 布袋和尚,独一无二。他的笑容,滋养着整个人类。人们的心灵被净化,从他的笑容中感受到纯真的幸福。 六、布袋和尚种田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言讫,溘然而逝。 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此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似。 五代后梁时,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个张重天,扣好来勒村前江里撑竹排打夜鱼归家,一抬头,看见大桥岳林寺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水打冻的大冷天,身上只系个兰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没儿子,见到后心里喜欢得勿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 转眼十年,小契此成了小后生。相貌也交关有趣,光额壳,凸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喜欢帮忙人,村里人都欢喜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 这年春插,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一天,李四,赵五、王六统统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也一一应承。几天后关秧门,种田人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是相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蛮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 契此喜欢搭别人开玩笑。有一日,他一人种一丘田,隔丘四个后生在种一丘田,契此讲:“你们四人种二亩,我一人种二亩,看谁先种完。”四个后生不服气,心想,论种田,我们四人在长汀是数得上的种田好手,难道会比不你一个“欢喜和尚”?就马上答应比高低。四个后生咬咬牙,不直腰,不歇气;不揩汗,两手像水车,种得飞快。契此一看,不对,弄不好要败阵。马上隔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条大鲤鱼,游到第一个后生脚边,后生丢掉秧把,动手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第二个后生面前,还溅了一身泥浆,第二个后生又丢秧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满丘跳,四后生追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完,看契此的丘田,已经齐刷刷插上了稻苗。 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着唱起了山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二、布袋和尚插秧偈解读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广读诗书,天资聪明,接近群众,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语汇,所以常常能够出口成偈,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妙语。偈语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和美学价值。 布袋和尚曾经作过一首《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作为出家人,他四海为家,只有一化缘用的布袋。他走到哪里,就把布袋带到哪里,从不离身。所以说,“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因为他胸怀豁达,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安贫乐道,所以能“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活得十分快活。 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欲,就能知足常乐,潇洒自在。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欲望,就会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远处于烦恼之中。 布袋和尚的《插秧偈》,脍炙人口。偈云: 1、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凈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这首偈一语双关,实写插秧,虚写禅修,以插秧比喻禅修。“福田”是佛教用语,“种福田”意为做善事。“水中天”,意指做了善事,就能达到心底清凈,没有污染,内心就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清澈明亮。“稻”与“道”谐音,六根清凈就能修成正觉。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看似倒退,实则是在前进,反映了“进”与“退”的辩证关系。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就是为人处世,应当学会宽容。遇到矛盾,应礼让为先,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他人,自己也会被人宽容,岂非“退后原来是向前”? 2、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走到寺院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腹便便,背着布袋的和尚,人们都称他为弥勒佛。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并非如此。心宽体胖,笑容迎客的便是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 据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时常背着袋子在各地行慈化世。有一天,当他狱农夫一起工作时,心有所感,就做了这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时,一根接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身心不被外界物欲所染时,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推进。 这首诗的启示:从近处可看到远处,退步也是进步。常人有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殊不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禅师与常人观点有显著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肯低下头来,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位禅师曾做譬喻:“宇宙有多大多高?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肯把头低下来。 凡夫总以为,人生只有不断前进,才是风光。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有时退步也是向前。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前退让一步,是何等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前忍耐三分,是何等悠然自得!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一味往前直冲,有时候,若能“回头是岸”,往往会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以下诗偈,一并与大家分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