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袋和尚插秧偈

 liibun 2013-07-21

布袋和尚插秧偈

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阿含研修室道成

2013720

(共4页,约5,000字)

一、布袋和尚—— 五代后梁时期僧人

布袋和尚位列七福神(惠比寿大黑天毗沙门天寿老人福禄寿弁才天 布袋和尚)之一,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常挎着布袋。

目录人物简介应化事迹寺院奉布大肚弥勒轶闻传说布袋和尚种田

一、人物简介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俗名张契此,号长汀子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二、应化事迹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

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后梁贞明二年916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而化。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供奉

三、寺院奉布皇帝赐号

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赞语反映出作者及大众的心声。

北宋元符元年(1098),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大口袋,一手持着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大肚弥勒

五代后梁时期,奉化人布袋和尚曾屡上雪窦弘法,他圆寂后被世人奉信为弥勒转世。是故,雪窦寺被信众广泛尊崇为弥勒道场,渐有佛教第五大名山之盛誉。奉化雪窦寺的露天弥勒大佛为全球第一大弥勒。

中国多数寺院所供奉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他为原型塑造。由于他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因此常常被商家认为带有欢喜、招财的意味,而视同财神供奉。

五、轶闻传说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后梁贞明二年91633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之后,安然坐化。

之所以时人不识,因为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清·王廷诤题福山涌泉寺联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在日本也家喻户晓,是人们闻其名皆由衷欢喜的著名和尚。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笑,就是他的信息,他的信条,他的经典。在日本,没有谁像布袋和尚那样被人如此尊敬。人们在每个房间都陈设的塑像,能够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微笑。他的笑容常众人的心中,扣动人的善良本性,引起人类的共鸣。

布袋和尚,独一无二。他的笑容,滋养整个人类。人们的心灵被净化,从他的笑容感受到纯真的幸福。

六、布袋和尚种田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言讫,溘然而逝。

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

五代后梁时,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个张重天,扣好来勒村前江里撑竹排打夜鱼归家,一抬头,看见大桥岳林寺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水打冻的大冷天,身上只系个兰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没儿子,见到后心里喜欢得勿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

转眼十年,小契此成了小后生。相貌也交关有趣,光额壳,凸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喜欢帮忙人,村里人都欢喜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

这年春插,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一天,李四,赵五、王六统统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也一一应承。几天后关秧门,种田人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是相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蛮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

契此喜欢搭别人开玩笑。有一日,一人种一丘田,隔丘四个后生在种一丘田,契此讲:你们四人种二亩,我一人种二亩,看谁先种。”四个后生服气,心想,论种田,我们四人在长汀数得上的种田好手,难道会比你一个“欢喜和尚”就马上答应比高低。四个后生咬咬牙,直腰,歇气;揩汗,两手像水车,种飞快。契此一看,对,弄好要败阵。马上隔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条大鲤鱼,游到第一个后生脚边,后生丢掉秧把,动手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第二个后生面前,还溅了一身泥浆,第二个后生又丢秧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满丘跳,四后生追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看契此的丘,已经齐刷刷插上稻苗。

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唱起了山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二、布袋和尚插秧偈解读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广读诗书,天资聪明,接近群众,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语汇,所以常常能够出口成偈,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妙语。偈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和美学价值。

布袋和尚曾经作过一首《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作为出家人,四海为家,只有一化缘用的布袋。他走到哪里,就把布袋带到哪里,从不离身。所以说,“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因为他胸怀豁达,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安贫乐道,所以能“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活得十分快活。

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欲,就能知足常乐,潇洒自在。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欲望,就会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远处于烦恼之中。

布袋和尚的《插秧偈》,脍炙人口。偈云:

1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凈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这首偈一语双关,实写插秧,虚写禅修,以插秧比喻禅修。“福田”是佛教用语,“种福田”意为做善事。“水中天”,意指做了善事,就能达到心底清凈,没有污染,内心就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清澈明亮。“稻”与“道”谐音,六根清凈就能修成正觉。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看倒退,实则是在前进,反映了“进”“退”的辩证关系。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就是为人处世,应当学会宽容。遇到矛盾,应礼让为先,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人,自己也会被人宽容,岂非“退后原来是向前”

2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走到寺院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腹便便,背着布袋的和尚,们都称他为弥勒佛。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并非如此心宽体胖,笑容迎便是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

据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时常背着袋子在各行慈化世。有一天,当他农夫一起工作时,心有所感,做了这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时,一根接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身心不被外界物欲染时,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进。 

这首诗的启示:从近处可看到远处,退步也进步。常人有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殊不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禅师与常人观点有显著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肯低下头来,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位禅师曾譬喻:“宇宙有多大多高?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凡夫总以为人生只有不断前进,才风光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有时退步也是向前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前退让一步,是何等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前忍耐三分,是何等悠然自得!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一味往前直冲,有时候,若能“回头是岸”,往往“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惊喜。

以下诗偈,一并与大家分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