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旧城的街巷,寻觅逝去的古韵

 东方欲晞 2013-07-22


漫步旧城的街巷,寻觅逝去的古韵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人类还没有找到任何一种力量,能阻挡住时光的流逝和更替。因而,远古会到如今,现时终将远去······

       旧时的城郭,束缚着现时膨胀;精神的沟壑,需用物质去填量。

       晚饭后,我踏着旧城改造的号角,拖着长长的身影,漫步旧城的街巷,希望在拆迁之前,留下古城的最后一瞥。作为一个外地人,我毕竟对这座古城有了一些了解,还在其中生活了整整八年。

       贯穿古城东西的,是一条被称为中山街的主道。这个街名,估计是人们最熟悉、最常见的。因为,大凡一座城市,都会有这样一条街道。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我漫步在这条百年老街,想象着世纪巨变,感受着古城流韵。街的两边,陈年旧房,青瓦白墙,碎石铺路,寻常巷陌。这时,我看到一些旧房已倒,听说是房主自费拆除的,其愿望就是能找到节俭的祖先深埋地下的财宝。到如今,房已拆,墙已倒,地已挖,但不知,宝可找?再向前走,就是名街深巷:五福巷,多么温馨,寄托着先民怎样的情思;状元街,多么文雅,诉说着读书人的辉煌;三尺巷,多么道义,标榜着圣贤者的胸怀!我也知道在全国有多个地方有三尺巷或六尺巷的故事,传颂着“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其实,我们今人不必去考究其真伪,需要我们敬仰的,倒是这古代为官者的境界!

       我边走边看边想,不觉就来到了古县衙旁。这座古建筑,是隋代兴建的,也是迄今为止全国保存完好的三大古县衙之一,这次古城改造也是围绕保护它而展开的。这座已有1400多年的古县衙,设有一堂即大堂或公堂,是古代诉讼审判的场所,二堂即议事会客的地方,三堂即内宅寝室。在大堂内设“正大光明”匾,堂前立柱上有“堂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的楹联。古人是最讲究风水的,听说,当年这古县衙选址时,正好选在了境内四座山的中间。二十年前,我曾在1/50000的军用地图上测量过,这座古建筑正好在东西、南北相对的山顶高程点的连线交点上。今天,我们无需对古人说三道四,毕竟,封建制度在加重了独裁的同时,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干臣廉吏!我以为,这次旧城改造,最理想的就是“官得名,民得利”。我想,现在的官人,总比旧吏聪明吧?

       在这古县衙东侧30米处的二层小楼,就是我曾经居住过八年的地方。在这里,度过了婚后八年的幸福时光。今天,我来到这里,与楼房的新主人攀谈,跟曾经的左邻右舍对话。我看到,当年在门前栽上的无花果树,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开辟的菜地,也瓜果飘香。今日故地重游,留恋之情油然而生。在我离开的时候,仍频频回头,依依不舍,仿佛仍听到当年从楼里传出的笑声,看到了家人翘首盼归的身影。在暮色降临的时候,我来到了淮涉河岸边。这是一条自东而西流向的古代护城河,只见岸柳翠绿,丝条摇曳,水流潺潺,但闻捣衣声声,蛙声不绝,蝉声不断。我被景所迷,不觉中也和着古人的诗韵,轻声吟道:“山势东来翠欲流,溪声西下泛沙鸥。孤城隐雾三春曙,危塔呼风六月秋。僧趁晚凉依绿树,客携春酒笑红楼。墨民未必知淮涉,唐宋朝时通越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