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中第3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这就告诉我们公司的存在是鼓励它可以去冒险、去创新的,如果失败,也是有限的损失,经营管理也就有了落脚点。 德鲁克认为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而主要任务就是获取经济价值、提高员工成就感和企业活力以及社会责任。但是往往前者很多企业家都在关注财务指标,这也无可厚非,却不去梳理如何获得更好的财务指标,更多滴也就是在战略思考层面,如果用平衡计分卡来解释的话,那就是员工成长层面、运营层面、客户层面的事情。这又涉及到组织设计、管理控制等硬性的要求,兼有企业文化、管理风格等软性的要求。企业老大往往也是从一个职能领域提上来的,在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并不一定都有造诣,所以,如何协调必须要有副总来协助,即便是这样,交易成本也很高。而后者获取经济价值是自然的,而提高员工成就感和企业活力往往做得很差,为什么?因为组织设计、管理控制没有做好,企业文化也没柔和好,自然就差。物理学讲究熵的概念,如果没有正能量去输入的话,一切都最终归于混乱和无序。谁来输入正能量?我想那就是管理者。至于最后的社会责任,很多企业更无从谈起,面对苛税猛于虎的当下,能生存的稳稳当当就已经很好了,至于那些捐助的企业也难逃品牌营销的口实。 如果说管理者的存在是无可厚非的,那么他要做什么,什么是对他的要求。德鲁克也说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要满足三个条件的,即时间管理、系统思考和下属的培养。但是你的时间属于你自己吗?还是经常被别人的电话缴来搅去,自己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犯本位主义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企业组织结构职能制设计自身所存在的一个缺点,但是并没有其他手段加以修正的结果。培养下属更无从谈起,培养是需要成本的,谁知道培养你之后,你会去哪?能不能帮上我,或者超越我,基于这样的考虑企业的管理者多数是不称职的。当然管理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他需要为经营去服务的。以对中国企业观察的结果看,很多企业并不是缺少管理反而是管理太多,不是体系建设不足,而是系统能力不足;不是员工执行力不行,而是管理指令太多无法执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源于一个根本的原因:企业的管理太复杂,组织层级复杂,薪酬体系复杂,考核复杂,分工复杂,甚至连企业文化都很复杂。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权责不清系的管理状态下,如何能够提高效率来面对变化呢?我想咨询在给企业做加法,而企业是想如何给自己做减法,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经营提供最大的价值。 那么经营是什么?陈春花教授说经营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顾客价值,合理的成本,规模及具有人性的盈利。我想她理解的还是很到位的。顾客价值即产品本身以及产品延伸的给你的满足,如果失去这一点,其他一切都是白扯。就像《钢铁侠3》找了些中国名演员去打打酱油,甚至在美国播出的时候,这些片段都给删了,显示了导演的高傲以及对中国观众的不尊重,结果自然也就很明显了,被顾客抛弃。合理的成本而非最低的成本呢,我想这里面还是涉及到标准的问题,和质量、安全等等有关系。如果一味降低成本,那么价值过于单一,也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比如三鹿奶粉、电视行业,价格战是对整个行业的损伤。成本的降低是要把我机会,而不是内部自裁,把我机会主要就是去创新,开拓新市场,开发新客户,研发新产品,开展新合作等等,这些事最有效的手段。 ……(未完待续) |
|
来自: 联合参谋学院 > 《组织与发展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