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发表一篇旧文,说给明白人听:从哪一角度说,秦始皇都是一个混蛋!

 昵称503199 2013-07-27

暴政,大秦帝国崩溃的根本原因

 

一个家族政权,历经唐尧、夏商、周殷一千多年,起起伏伏,特别是自秦缪公以后二十多代诸侯王,惨淡经营,变法维新,励精图治,以至于到秦始皇帝并吞六国,一统天下,终于把宏伟的政权大厦建筑起来,千古一帝,完成中国历史由奴隶主专制向封建农耕社会的转型,开一代先河,正要开始完全崭新的历史进程的时候,孰料,一夜之间,历时十二年(前221-前209)的国家机器,山崩地裂,轰然坍塌,残砖碎瓦,一片狼藉,如同一江之春水杳然东逝,去而不返,岂不哀哉!

对于大秦帝国的崩溃完蛋,汉人贾谊《过秦论》中有着很中肯的总结,太史公司马迁把这篇文章列在《秦始皇本纪》之末,以作为全文的补充,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史上任何总结秦政的文字,都没有能高过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

贾谊说:“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是秦亡的原因。

“仁义不施”,就是暴政。

而暴政的后边是暴君!只有暴君,才施暴政。

造成暴君暴政的思想与政治的根源,无它,乃是暴君的极端的自私和贪欲,乃是家天下的政治体制使然。

自私和贪欲,乃是万恶之源。因为自私和贪欲,所以扭曲人性,所以暴戾嗜杀,所以虐民害民,所以腐败淫靡、为所欲为……而家天下的政治体制,必然要那些手握权杖的独裁者恐惧失去权力,惧怕人民夺权,从而采取愚民弱民与残酷镇压的两手以防不测,于是冤狱兴焉,于是暴君暴政,绵延中国大地二千多年而难以根绝。

这个悠久的灾难的历程,就是自秦始皇帝开始。

可以说,秦始皇开了一个很坏的头。

秦始皇帝嬴政,窃天下为私有,变天下之天下为一姓之家天下,“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作如是说。

他的暴政,从立法到实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他“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非常自信。关于这一点,贾谊有一节文字描述得非常精彩,其词曰:

 

及至秦王,序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成,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应该说,秦始皇帝的这些部署,举措,应该是万全的,万无一失的。但是,他死之后,天下马上大乱,举国造反,大秦帝国二世而亡,何哉?

暴政。暴政导致速亡。雪山崩坍,大地塌陷,政权溃败,一切都在转瞬之间。

秦王朝暴政,主要表现在下边几个方面:

第一、   焚书坑儒,愚民政策,文化专制主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文化,百家之言,是中华文明的美丽瑰宝,文化精华。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活跃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竞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文学、史学、天文、科学都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阶段。

从哲学上说,东周以后的春秋时期,盛行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哲学理念,是民本思想,是民重于神重于君的思想观点,大臣们的一切工作,首先是为社稷和民服务的,其次才是国君个人。天下,是民的天下,是天下之天下,而不是哪个国君个人所私有的。民的地位在国君和神之上。它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为上上下下各阶层人民所普遍接受。关于重民思想、民本思想,历史典籍中有很翔实的记载。譬如:

《左传·桓公六年》云:“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功。”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云:“诸侯非民事不举。”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云:“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国语·鲁语上》,长勺之战,曹刿说:“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民重于社稷重于神重于君的思想,充斥于诸子百家的著作言论中,他们跟秦始皇的家天下格格不入。秦始皇要推行君权专制政体,他必然要君权大于民权大于神权,要君权第一,这样就产生了不能协调的矛盾。御用文人李斯出于他的个人私心私欲私利的考虑,为了满足个人对于名与利的追求,他迎合了秦始皇的暴君欲望,上书言事,提出焚百家言的主张。李斯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卖身权力甘为权力附庸奴才的一个典型。从此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毁灭文化、倒行逆施的恶迹中,都少不了卖身权力集团的知识分子的丑恶黑手。他们助纣为虐,伤天害理,起着极权势力起不到的作用,非常肮脏,也罪大恶极。

自从周幽王暴虐淫乱牺牲掉西周以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东周时代,周天子统治国家的力量已经衰微不及,而各诸侯国却于此时纷纷强大起来,历史进入春秋战国阶段。争霸图强,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东方霸主你方上罢我登场,诸侯国之间的竞争非常强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强过对手,一方面相继变革改制,谋求富国强兵,一方面广招人才,争夺贤能智谋之士。一时间,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士”的阶级,开始有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而得到迅速发展。于是,各个学术流派兴焉,百家争鸣的局面空前活跃。

在这个历史时期,先秦的思想家们,治国治民的理论方略,探讨国家的产生与形成的历史轨迹,研究宇宙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他们在宇宙探索、社会问题、人类文明诸多方面,都有着超过世界的领先成绩。诸子百家中,出现了儒、道、墨、农、兵、名、阴阳、法等等诸多流派,产生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邹衍、孙子、公孙龙、惠施、许行、韩非子等等思想家学问家,他们都自成一家,各有所成,又互为牵连,彼此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术见解,博大精深,达到顶峰高度,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于世界文化进步亦有着积极贡献。

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了这一切。他用焚的办法毁灭知识,用坑的办法消灭读书人,以期达到堵塞人们的嘴巴,禁锢人们的思想,强令人民放弃天下之天下的观念而接受他的家天下事实。

秦暴政首先是自文化专政开始的。秦始皇这样干了,他为大秦王朝的灭亡,自掘了第一锨土。

第二、实行弱民政策。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秦始皇这是极愚蠢的举措,政权巩固与否,在于人心,而不在乎手里有没有兵器。你把天下人的兵器都收缴过来,却把人心失去了。没有了人心,人民到了抛弃你的时候,一根木棒,一块砖头,都会将你置于死地。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贾谊《过秦论》说得好,“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是暴秦为其挖掘的第二锨土。

第三、残暴苛酷丧失人性的刑罚。秦始皇时期的法律,是在秦孝公商鞅变法基础上经过完善发展而成的,较之商鞅变法的律令,其残酷残暴惨无人性,更严酷百倍。

秦法名目繁多,仅名称就有:赀(罚钱)、笞(鞭打)、迁(流放)、耐(剃去鬓发)、髡(剃去头发)、黥(脸上刺字)、劓(割鼻子)、鋈(断足)、斩左趾、宫或腐(男子阉割、女子幽闭)、戮(杀头)、磔(车裂)、弃市等等。

秦法极其残酷,仅死刑就有:坑(活埋)、磔(裂体)、戮尸、弃市、枭首、剖腹、抽胁(抽肩胛骨)、镬烹、囊扑(装在布袋里打死)、凿颠(凿头)、腰斩、车裂。

秦法极其苛酷,大搞相收司法连坐:一户犯罪,邻伍被牵;一人犯罪,诛夷三族(父、母、妻族)。

这样残暴专横苛酷灭绝人性的法律之下,秦国遍地是囚犯,到处是罪人(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仅阿房宫、骊山工程,就有“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同时兴工的修筑万里长城的徒刑之众不下五十万人,两项工程人数在一百三十万上,还不算戍守的士卒,少说也有五十多万。而当时大秦帝国全国人口只有二千万。以这个数字看,暴君暴政之下苟延残喘的广大劳动人民负枷带锁,以罪人的身份生存得实在是艰难痛苦屈辱绝望的。埋藏在老百姓心灵深处的反抗之火,如同火山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一旦爆发,就不得了。这是暴秦为其挖掘的第三锨土。

第四、大兴宫室,营造陵墓,修筑万里长城,白骨堆山,天怒人怨。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开国初年,北有长城之役(戍兵三十万),南有五岭之戍(守军五十万),加之筑长城、修驰道、军运转输,被征发的军民“自经于道路”,“死者相望”,惨不忍睹。营造宫室陵墓,仅关外就有四百余处,咸阳郊外二百里宫观就有三百七十所,并有复道甬道相连接。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3年),在渭水南岸上林苑建造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树五丈旗杆,还修有阁道,从殿前直达南山,规模空前。秦始皇在骊山北麓为自己大修墓穴,工程也是空前浩大。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坟墓内建有宫殿,林园,用珠宝做日月星辰,用水银做山川湖泊,“冶铜固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极尽奢华。驱赶七十多万囚徒,无日无夜,奔忙于阿房、骊山工地。蜀地、荆州山林被伐光,岩石被采尽。关中地方计有宫殿三百余处,关外地方四百余座。“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他把宫殿的大门都安在东海边上去了,骄横贪婪之状,无以复加。暴秦为其政权挖掘的第四锨土。

第五、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兵役徭役,无休无止,百姓不堪重负。

秦始皇对南粤用兵,对北方用兵,大兴宫室,大建陵墓,兵役、徭役,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物质资金供应。为了满足财力方面的及时供给,他第一下手的,就是加大对于农民的租税盘剥。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暴政统治下,正式的田赋、口赋就要掠夺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再加上盐铁专利,山林川泽之税,广大农民如何能够承受得起这样沉重的负担?力役方面,秦始皇规定,男子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丁男),有一个月的更卒(在本乡或本县轮流为卒),有一年的正卒(在京师卫戍),还有一年的戍卒(在边塞戍守)。这样,暴秦每年征戍的丁男就在二百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战争和工程量太大,二百万不够,就征戍丁女,“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汉书·严安传》)西汉学者董仲舒就曾经说过,秦时的田赋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力役三十倍于古。我相信这个数字不是保守的,它应该符合秦暴政的实际。赋税的加重,徭役的频仍,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是罄竹难书的,谪守者久不得赦,戍守死于边,转运粮饷者死于道,不计取数。这就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汉书·食货志》)当时的国家处于一种“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罪犯和囚徒和戍卒充斥于道路。暴政之残酷,史上任何时代都忘尘焉。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在东郡地面有人在一块巨大的陨石上刻上一行字,曰:“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大怒,这是在挑战他的皇帝权威,他如何容得?下令追查,无果,就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掉。这是暴秦为其挖掘的第五锨土。

暴君暴政,自掘坟墓,一锨两锨足够了,秦始皇坏事干绝,罪恶滔天,灭绝人性,天怒人怨,五锨掘坟,焉能不亡?二世败国,其在必然!

然而,后世的一些极权主义者,暴君暴政痴迷者,却为秦始皇开脱,说他功大于过,三七开,理由是他结束了战乱分裂的战国时期,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他雄才伟略。

是这样吗?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是他的雄才伟略的结果吗?

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人,没有一个会同意这个看法,这是歪曲史实的看法,是对于历史的无知。

我们知道,秦国很快能够强大于关东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者,根本点在于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地完成了社会制度转型,奴隶主贵族势力在国内得到了比较彻底地废除,封建农耕社会发展得比较完备,而其他六国,虽然楚国、魏国也有变法,但对于奴录主贵族势力所代表的奴隶社会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制度仍旧停留在奴隶制与封建农耕制度之间,政治落后,经济落后,新兴的农民阶级仍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建功立业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其被秦灭亡,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秉承了秦孝公以来的改革路线,改制的果子恰好到他这里成熟,这能是他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吗?再者,统一天下,建立秦国,不应成为他暴政虐民的理由,而应成为他造福人民的开始。他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因为胜利,头昏脑胀,不可一世,老子英明伟大正确,向着相反的方向堕落下去,走向人民的反面,招致天怒人怨,不灭亡,世界上还有公理正义吗?

后世的独裁者,尽管不少人步秦始皇的后尘,效法他,当暴君,行暴政,有的也确实得意一时,但是,最后下场,没有一个能够逃脱历史的惩罚人民的唾弃的。这好像也是事之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念及此,暴君暴政这条路,似乎应该死了心,不要去走为好。但是,政治家这个东西,什么东西都有,谁又能说得准看得透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