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十四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华夏蛐蛐 2013-07-27

专题十四: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回答3~4题。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2009年高考福建卷) 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I     B、Ⅱ     C、Ⅲ  D、Ⅳ
【答案】C
【解析】解该题组关键是对能源自给率的理解,结合图中信息,自给率低于100%表示能源生产量小于消费量,自给率高于100%表示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我国西部地带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则能源自给率高于100%,并且随着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带能源得到大量的开发,能源自给率在不断上升,图中四条曲线只有Ⅲ满足,即选C。
2.(2009年高考福建卷) 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Ⅳ地带的自给率在不断下降,则可知Ⅳ地带是我国东部地带,现在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大量调出能源输往东部地带,即选D。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我国三大地带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点。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5~7题。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3.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5.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答案】D
【解析】将左右图合并画成经纬网图描点可以得出①向西南,②向东南,③向北,即第二产业向西南,第三产业向东南,第一产业向北。
6.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图6中反映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心位置及其迁移状况是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A.一直位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东南部
B.在南北方上一直向南移动
C.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
D.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大于南北方向

【答案】:AC

【解析】:通过对图表的阅读,可以看出图表中所标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心位置一直都在中国几何中心的东南部和大致向东南方向移动。而东西方向上的移动幅度一直比较小,变化幅度也一直都在116°E 范围内,但南北方向却在33.5°N-31°N 之间的范围内变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M公司为世界著名的电子企业,于1992年开始在我国天津经济开发区兴建生产厂。目前天津已成为M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M公司的天津生产基地本着就近采购的原则(图1),使在华供应商由1995年的130多加发展到2001年的700多家。完成3~5题。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7.与北京相比,天津成为M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的首选地的优势条件是
A.海运方便         B.市场潜力大         C.研发力量强           D.生产成本低
【答案】D
【解析】根据M公司的天津生产基地本着就近采购的原则,降低生产成本。
8.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M公司第Ⅱ类供应商选址天津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市场         C.接近研发中心       D.接近国际航空港
【答案】B
【解析】M公司第Ⅱ类供应商是随M公司在天津新设的外资厂,考虑接近我国京津消费市场。
9.天津下列企业中,最有可能成为M公司第Ⅳ类供应商的是
A.化工厂           B.食品厂           C.电子元件厂         D.家具厂
【答案】C
【解析】M公司天津生产基地产品是手机和GPS接收机,属于电子产品,原料和元配件供应地应该有电子元件厂。
(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图7),回答15~16题。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0.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答案】:D  
【解析】: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一般第一产业比值及其就业人口大致下降,第二产业的比值及其就业人口应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则持续上涨。本组题只要正确提取图像信息,错误选项可以逐个排除。
本题从产值折线图来看,当地第二产业的比值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因此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而且主要靠第三产业的拉动,而不是工业化的拉动。

11.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总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答案】D
【解析】从就业比值直方图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值最大,除中间略有下降外,基本稳定在80%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就业比值最低,但略有波动;第三产业就业比值变化比较明显,且大致呈上升趋势。
企业的空间扩张受区位条件影响。读图5,回答14~15题。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图5 某产品加工企业空间扩张过程示意图
12.(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有关该企业的叙述,与图中不相符的是
A.生产基地布局在成本低廉的外地农村
B.销售部门布局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农村
C.研发中心布局在科技发达的本地城市
D.公司总部布局在人才聚集的本地城市
【答案】D
【解析】结合图和图例可知,该农产品加工企业空间扩张经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生产基地都布局在外地农村,说明外地农村的生产成本低于本地,三个阶段的销售部门都布局在农村,说明农村对该产品需求大,发展到第三个阶段,该企业成了研发中心,布局在本地城市,城市科技发达,人才优势明显,公司总部布局在本地农村而不是在本地城市,即D项与图中不符。
13.(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按区位因素分,该企业的类型是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答案】A
【解析】根据农产品加工企业空间扩张经历的三个阶段特点来看,三个阶段的生产基地都布局在外地农村,说明外地农村能够大量提供该农产品,所以该企业属于原料指向型。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工业类型和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二、双项选择题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图l3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      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    D.④为原料
【答案】AC
【解析】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而资源丰富,有着众多的廉价劳动力。
15.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答案】CD
【解析】目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骄傲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两类企业,其仍然垄断着高技术行业或某些高技术产品,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亦是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过程,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好处。
三、综合题
16.(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综,39)(28分)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对古老运河的有效利用,既体现运河价值,又保护运河景观。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图12京杭运河沿线河底地势剖面示意图
(3)读图12,简述京杭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10分)

【答案】北京至海河段、黄河至长江段北高南低;海河至黄河段北低南高。北高南低段河水不能向北自流,需要建设提水工程;北低南高段,河水具备自流条件。

【解析】本题以京杭运河的利用和保护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综合文综三科的相关基础知识,三科设问之间联系紧密,充分体现了文科综合题的特点。第(3)问为地理题,本问以一副“京杭运河沿线河底地势剖面示意图”为素材,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一社会热点(两个热点有机地融为一体)来考查考生对地势剖面图的阅读分析能力,对地理基础主干知识——地势对输水的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热点”与“考点”联系密切。解答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提取图中的有用信息:地势高低的变化及其描述的基本思路(分段描述),其次描述这种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如:北京至海河段,黄河至长江段地势北高南低,河水不能自流,需要建设提水工程;海河至黄河段地势北低南高,河流可以自流北上。
17.(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23)图8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之间的转移情况。(2分)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8分)
【答案】 

  (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N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2分)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3分)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3分)工业化发展,地理景观人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具体考查产业转移及影响分析.第(1)题提取资料图有效地理信息即可.第(2)题对N地区"影响"应该利弊两方面分析,但本题考查的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从迁入地、迁出地的环境污染、环境质量和人文景观的变化去分析。

18.(2009年高考江苏卷,29)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        ;B区域        。(6分)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2分)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3分)
【答案】
(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表的分析能力。主要涉及知识点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际联系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
(1)从题干及表格数据,A区域地处沿海,交通便利;GDP16013亿元,经济发达;大学生比例高,劳动力素质较高,同时,单位GDP能耗低,反映科技较为发达;二三产业比重高,产业结构成熟。B区域煤铁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A多;人口众多,大学生比例低,则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从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来看,A区域可以为B区域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支持,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专业到B区域,促进B区域经济发展。B区域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这些都可以提供给A区域。
(3)技术和资金从A区域流入B区域,有助于推动B区域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考点定位】①我国东部沿海和内陆山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对比;②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等相关知识点
19.(2009年高考北京卷,40)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答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沿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
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从结构图可看出首先在东南沿海四个特区开始的,然后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主要考查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了三个经济地带、全国开放格局的时空扩展。
20. (2009年高考重庆卷,36) (36分)图8和图9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9中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表2 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    (单位:℃)

城市

1

2

3

4

5

6

7

8

9

lO

11

12

A

-3.5

-1.3

 4.9

 13.1

18.8

23.5

25.9

25.9

21.4

14.8

 5.5

-1.0

B

7.2

 9.5

11.3

14.2

18.2

22.7

16.7

26.7

23.6

18.5

11.2

7.3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4分)
(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12分)
(3)甲区域是玉米和     (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    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4分)
(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8分)
(5)根据图9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8分)
【解析】该题以跨流域调水为背景,主要考查两区域(华北平原和美国西部)的区域地理差异,题目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本题首先要利用经纬网和大陆轮廓特征进行定位,甲区域位于华北平原,A是天津。乙区域为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其调水工程为北水南调。北部湿润,河流水量丰沛,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是美国著名的阳光地带,但干旱少雨。C是洛杉矶。其次,认真阅读图表信息,如A、B、C城的空间位置,C城工业结构图及A、B城的多年平均气温表。调用该区域相关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答案要点及相关说明:
(1)【答案】年均温高;年较差小。
【解析】“年均温高”这一特点不易想到,应该有“冬季气温在0℃以上或冬季温和”的特点
【考点定位】气温变化
(2)【答案】
共同点: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不同点:图8调入区春季升温快,蒸发强烈;春季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
图9调入区夏季降水少;地处背风坡,加剧干旱。
【解析】注意,这里要求从自然条件方面回答。华北平原缺水原因有:春旱,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美国加利福尼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又受地形影响降水少。
【考点定位】水资源利用
(3)【答案】小麦;水果。

【解析】乙地区为美国的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

【考点定位】农作物分布 

(4)【答案】

   甲区域 乙区域 
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更大 劳动力丰富 
劳动力条件 工业高度发达  劳动力素质高 

【解析】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而且是回答有利条件。答题时可以不用表格的形式。

【考点定位】农业区位条件

(5)【答案】①靠近能源、原材料基地; ②工业协作条件好;③科技力量雄厚;④海运发达。

【解析】从图中可知,C 最大工业部门是航空航天工业,图中显示 C 城附近资源能源较为丰富。其他工业部门较多所以协作条件好,靠近沿海海运发达,科技力量雄厚等。

【考点定位】工业区位条件
21.(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28)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

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3分)                 

【解析】本题通过 “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和“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综合考查了气候特征、气候成因、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我国当前应对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应采取的措施。虽然本题左图是一幅区域示意图,甲地为孟买,乙地为广州,但命题者并没有着力考查区域地理知识,而是以该区域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用所学的气候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今年江苏新课程改革后的《考试说明》有关。在该《说明》中,考试范围只局限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大的方面,区域地理内容被弱化。这为今后江苏高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比较和分析两地的气候特征,一般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其随季节的变化情况;而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农业生产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根据气候资源的地区差异,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其有利方面,克服其不利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当今,粮食生产有粗放和集约两种生产方式。粗放式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是扩大耕地面积,集约式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改良作物品种,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针对珠江三角洲人多地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的特点,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应尽量走集约型的农业发展道路。

【答案】(1)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有利影响:全年高温,作物生长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不利影响: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3)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护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兴修水利,防灾减灾。

22.(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34分)结合甲、乙两区域图(图9),回答问题。

17年(1994鈥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        ;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        。(4分)
(2)a城是历史文化名城。甲区域铁路的修通,加快了该城     业、     业的发展,这将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为了保护优美的环境,a城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的          等新能源。(8分)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4)甲、乙两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不同,主要取决于两区域资源的差异。为了譓明两区域耕地、淡水资源存在 着差异,你应重点阅读图中哪几个方面的信息?请归纳:
                            。(8分)
(5)乙区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能丰富,而世界著名的水电站b却建在南部,其原因有哪些?(4分)
(6)保护乙区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对全球生态环境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多活动断层(靠近板块交界处) 山高坡陡

(2)旅游 商 太阳能 地热能(风能)

(3)主要分布在东部 沿交通线分布 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4)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的比重) 地势(海拔高度) 河流密度(不同河段的径流量)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答出四个方面即可)

(5)南部水电站靠近大城市、工业区(或靠近能源消费地)

(6)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持生物多样性

【解析】(1)题,读图甲,由地形轮廓和平均海拔可知甲图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其东南为横断山区,山高坡陡。该地靠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断层,这些都是形成滑坡的地质条件。

(2)题,a为拉萨,甲区铁路为青藏铁路。青藏铁路的修通可以促进西藏的旅游业、商业等服务业的发展。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地质活动强烈,因此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风能资源。

(3)题,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且沿交通线分布。

(4)题,由图乙轮廓和纬度可知其为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要说明甲、乙两区域耕地、淡水资源的差异,应重点阅读与耕地、淡水资源有联系的图中信息。地形、地势与耕地面积有关。淡水资源与河流密度、纬度、海陆位置有关。

(5)题,乙区域北部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缺乏大城市、工业区,电力消费量少。南部地处巴西高原,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大城市多、工业发达,用电量大,所以开发了水电站。

(6)题,乙区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为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起到调节全球气候的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消耗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同时热带雨林内的动植物种类繁多,保护热带雨林也能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