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篆入隶——《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

 xxcd 2013-07-27

《汉中书法史》汉中书迹之四

  (2012-12-13 21:32:52)

由篆入隶——《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

王  默

 

东汉永平六年(63),汉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诏,召集广汉、蜀郡、巴郡的刑徒共二千六百九十人,动工开通褒斜栈道,至永平九年四月落成,历时三年之久。

汉永平九年(66),有人在开通褒斜栈道后,就在陕西褒城(今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的摩崖上镌刻了文字,以记载开通褒斜道这次盛事,文曰: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余)道,太守钜鹿鄐君,□部掾治级、王宏、史荀茂、张宇、韩岑等典作□,太守丞广汉杨显将□用□,始作桥格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三十六万九千八百四□□器,用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斛□□□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

这次镌刻的摩崖,就是书法史上著名的《石门十三品》之一《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或《开道碑》,16行,行5~11字不等,最多的注本现在所见到的最多只有124字。

《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刻成之后,因年久为苔藓所封,尚未能引起后人注意。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月,才被南郑县令临淄晏袤发现,并在旁边刻长篇题记,即石门十三品之一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在南宋娄机《汉隶字源》也见著录。但此后六百余年又无人间津。到清乾隆间,陕西巡抚、金石家毕沅撰《关中金石志》,复搜访得之,遂有拓本传世。

《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有拓本传世且广为传播之后,便得到众多评家高度赞赏:

宋晏袤《题记》评其“字法奇劲,古意有余。与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建武、永平去西汉未远,故字画简古严正,观之使人起敬不暇。”

清方纲《两汉金石记》谓:“至其字画古劲,因石之势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

方朔《枕经金石跋》谓:“玩其体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谓:“文字古朴,东京分隶,传于今者,以此为最先焉。”

杨守敬《平碑记》谓:“余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摩拟,此之谓神品。”

刘熙载《艺概》谓:“《开通褒斜道刻石》,隶之古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杨孟文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褒斜》、《裴岑》、《郙阁》,隶中之篆也。”

观众家之评,可总结《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有三大特点:

一是字法奇古。

二是隶中之篆。

三是无波汉隶。

而这三点,正是早期隶书的特色,就是由篆入隶的过渡体。晏袤《题记》说“与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这是一语中的,看《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也无不具有这三大特点。在用笔、体势和章法上,二者堪称为姊妹之作。而从这两摩崖刻石时间上来看,也几乎同时,一个是光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一个是永平九年,即公元66年。

其实,除《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可与《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相参证外,还有一刻石与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著名的《莱子侯刻石》。

《莱子侯刻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即公元16年,早《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41年,早《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50年,这三个刻石几乎为同时期产物,当然,也基本上是相近书风。

清嘉庆孝廉颜逢甲题记《莱子侯刻石》说:“与曲阜《五凤二年刻石》、《永平鄐君》摩崖,是一家眷属。”这《永平鄐君》就是《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而郭沫若先生说的更明白,他说《莱子侯刻石》是“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这“从篆到隶过渡”的评语,用在《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上,也最为贴切不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