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片上头衔发水 20人公司10个是老总

 双鱼座的鱼 2013-07-28

  不少企业热衷向员工派发头衔,“经理”、“总监”、“教授”等头衔满天飞

  如果有人向你递出名片,上面印着“总经理”、“总监”等头衔,你可别轻易被唬住。

  当前,不少企业热衷向员工派发“新福利”———头衔。在一些小公司,甚至人人都是“经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乐意在名片中冠上这类忽悠人的“伪头衔”。

  近日,重庆晨报通过腾讯大渝网与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对178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2%的人坦言遇到过不少“伪头衔”。其中,32%的人感觉身边的“伪头衔”非常多。受访者中,80后占67%,70后占14%,90后占9%。

  不到20人的公司

  有10个“老总”

  正值毕业生求职季,社会上各类五花八门的招聘职位,让正在找工作的重庆大学毕业生杨清感到“茫然”。

  上周,杨清和几位室友兴致勃勃地前往一家灯具公司应聘。此前,他们特地熬夜3天做面试准备。

  杨清说,该公司招聘“项目总监”,现在很少有这样的“高层职位”向没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伸出橄榄枝,他和室友在收到面试通知后又惊又喜。

  “其实,他们是招销售员。就是卖灯的。”杨清说,他和室友在面试时发现,这家公司从面试官到端茶倒水的秘书,再到普通员工,都互相称“老总”———人力资源总监、行政总监、西南大区总经理……不到20人的公司就有10个“老总”。

  如今,杨清在浏览招聘信息时,每每看到“经理”、“总监”等职位时就感到茫然,“现在的‘伪头衔’太泛滥了,谁知道哪个职位没水分!”当然,杨清也不会像之前那样,面对头衔的诱惑想都不想就扑上去。

  在本次调查中,94%的受访市民认为当前社会“伪头衔”泛滥。“名片上的头衔就像大学生求职时的毕业证书,有‘敲门砖’的作用。”受访市民郑先生留言说,很多人找人办事,都倾向于找“一把手”或关键职位上的人,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事情办妥。“我花那么多时间和一个业务员周旋有意思吗?”

  世人“看人下菜碟”

  致“伪头衔”泛滥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孙元明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伪头衔”泛滥,与整个社会重视“头衔”、喜欢“看人下菜碟”有很大关系。

  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直言,身边不少人看重头衔,另有25%的人承认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看重头衔。

  对于“伪头衔”泛滥的原因,62%的人认为这与整个社会逐名之风盛行有关;50%的人觉得这是虚荣心作祟;43%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大家普遍‘看人下菜碟’,没头衔不被尊重”;36%的人认为,这是按身份、头衔划分人等级的不正之风的体现。

  孙元明认为,在“以身份地位论英雄”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些企业为员工派发头衔,就是激励员工更努力地工作。另外,一些企业担心员工在与客户交往时人微言轻,于是给员工“涨”头衔,希望员工获得客户重视,也让客户认为自己受到尊重,也不会让客户觉得“丢面子”、“跌份儿”。

  此次调查中,20%的受访者认为,“伪头衔”泛滥,是因为“伪头衔”有助于员工赢得客户重视和信任;12%的人认为,派头衔有助于激励和留住员工。

  据了解,国外也曾出现“伪头衔”泛滥的情况。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因无力支付员工更多薪水,就给员工提供晋升机会甚至派头衔,以此留住员工。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中,仅8%的人相信,“伪头衔”有助于企业营销;仅7%的人觉得派头衔有利于员工更加敬业,承担更多责任。

  大家要擦亮眼睛

  别被“老总”忽悠了

  家住江北区嘉州路的关小姐,不久前进入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但不到1个月就毅然辞职。

  “我是个完全没经验的门外汉,但我一去就是‘项目经理’。很多刚进去实习、还没毕业的大学生也是‘储备干部’,太假了!”关小姐自称是个老实人,眼里进不得半点虚假。在她看来,“伪头衔”就像纸做的桂冠,看起来很美,却没含金量。

  “更糟糕的是,一些菜鸟拿着印着‘国际’、‘环球’、‘总监’等头衔的名片,向客户推销自己时,居然一点都不脸红。”关小姐认为,这是整个社会过于功利化、普遍缺乏诚信的表现,不少人信奉“能挣钱就是王道,谁管用什么方式”。

  关小姐说,现在一些人上过一次电视就成了“特约评论员”,做过一次大学讲座就成了“客座教授”,这个风气很不好,“但为什么没人去查,没人去管?”

  对于“伪头衔”泛滥,调查中,93%的受访者持“反对”态度。69%的受访居民认为,“伪头衔”泛滥会加剧逐名逐利的浮躁风气;64%的人觉得会导致头衔贬值,社会缺少真正的权威;另有40%的人担心“伪头衔”泛滥会削弱社会实干精神。

  “‘伪头衔’就像给员工画的饼,终究名不副实。”合华贸易公司重庆资源管理部经理张滨认为,派头衔、虚设职位等做法很短视:一方面,伪头衔和员工的个人实际能力不完全对等,不利于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容易迷失自己,觉得财富很容易获得;另一方面,会让一些有判断力的客户认为这个企业很浮躁,反而有损品牌形象。

  在孙元明看来,对于“伪头衔”,个别行业确实有特殊需要,也亟待在行业内对头衔问题进行规范。但更关键的是,普通民众要擦亮眼睛,有独立判断,“别被‘教授’、‘老总’们忽悠住。”

  ▲在与人交往中,你看重头衔吗?

  看重

  25%

  不看重

  75%

  ▲“伪头衔”泛滥会产生什么影响?

  加剧逐名逐利的浮躁风气 69%

  削弱社会实干精神 40%

  导致社会缺少真正的权威 64%

  有利于员工更加敬业 7%

  有助于企业营销 8%

  ▲身边看重头衔的人多吗?

  非常多

  26%

  比较多

  45%

  比较少

  14%

  几乎没人看重

  15%

  ▲你身边的“伪头衔”多吗?

  非常多

  32%

  比较多

  40%

  比较少

  24%

  几乎没有

  4%

  一周投诉舆情

  购物领域投诉量超3成

  保险纠纷仍突出

  上周(3月24日-30日),重庆晨报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收到市民投诉共计35件,涉及地产、教育、购物、通信、旅游、医疗和金融七大领域。其中,购物领域投诉量最多,达到了12件,超过总投诉量的34%;其次是地产,有7起投诉;此外还有金融(5件)、教育(3件)、通信(3件)、医疗(3件)、旅游(2件)。

  在购物领域中,消费者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务纠纷上,包括到货不及时、退换货不及时、维权难度较大等。

  陈先生来电留言说,今年3·15期间,他在江北区观音桥的一家电商购买了一台价值14000多元的史密斯燃气灶,但送货日期比商家承诺的晚了一周,且送货人提出需另付2000多元配件费才能安装,而此前商家并没有向消费者提示有此项费用。

  上周地产领域的7起投诉中,有4起与房屋质量问题有关,内容包括房间天花板断裂,装修存在严重问题,担心开发商擅自更改房屋主体结构引发事故等。

  金融领域投诉情况与前一周大致相同,保险纠纷依然占据主要位置。此次金融领域的5起投诉中,保险产品纠纷就达到3起。

  重庆晨报将定期发布“一周投诉舆情”。读者如有投诉,可拨打重庆晨报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我们将尽力为你的维权提供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