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理解孟子的“非人”之说?

 單褔 2013-07-31
怎样理解孟子的“非人”之说?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人之所以为心,不外乎是四者,故因论恻隐而悉数之。言人若无此,则不得谓之人,所以明其必有也。”仅就孟子这段话来分析,朱注“人若无此,则不得谓之人”,或许不错。如把孟子的有关论述,再加上孔子的有关论述一起研究,则朱注的理解是不正确的。退一步说,即使仅就孟子这段话而言,朱注也是有问题的。孟子原话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心”前无“人”字。而朱注“人若无此”,在“此(恻隐之心)”前加上“人”字,便背离孟子原意了。
朱注“则不得谓之人”,似有骂街之嫌。我们虽不必说孟子“非人”之说绝无此意。然孟子讲的是客观规律,以理服人,感情因素的干扰是极小的,是微不足道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均见《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之”的“人”,是所有的人,包括善人、好人、仁人,也包括恶人、坏人、不仁之人。“人皆有之”是没有例外的。因此,“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者,动物也,如马牛羊鸡犬豕等。这些动物是不能于恶人、坏人、不仁之人混为一谈的。仁人与不仁之人虽皆有恻隐之心,但发展不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的就是仁人,,没有扩而充之的就不是仁人。如果扩而充之的是其暴虐之心,那就是不仁之人了。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此言表明,不仁之人是人的一种,而不是动物。
2006年8月6日《北京晚报?世界新闻》发表了一则消息,正副标题分别是“为何有人赌博成瘾”“美国科学家发现人脑存在‘赌博区’”。人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约有一百四十亿个,孟子称之为“端”。孟子不仅发现了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而且还说过“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滕文公下》)可见,孟子发现的“端”不止四个。孟子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二人都有弈之端、射之端,一人扩而充之的是弈之端,另一人是射之端,结果就不同了。今天,美国人发现了赌博区,也就是赌之端,进一步证明了两千多年前孟子关于端与扩而充之论述的正确性。总之,不论好人还是坏人,大脑里的亿万个端是相近的,而怎样扩而充之却是大不相同的。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说的是宇宙规律,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所谓“相近”,就是总体上相同,而许多具体情况又不同,也就是大同小异。例如,八大行星都围着太阳转,是其大同;每个行星都有自身的情况与特点,是其小异。任何事物发生的同时都具有天赋(性),即具有客观规律。同类事物的性是相近的。而所谓“相远”,就是相距甚远,就是大不同,就是大异。事物在发展过程(习、运动、扩而充之)中,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每一具体事物都是各不相同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论》)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网瘾之端。这是内因,是与生俱来的。性相近也。这种天赋虽难以改变,但可以扩而充之,也可以不扩而充之。扩而充之就会形成网瘾;不扩而充之就不会形成网瘾。是否扩而充之?要视外因的条件而定。习相远也。
至于该扩而充之便扩而充之,不该扩而充之便不去扩而充之,要想掌握得恰到好处,以至于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那就要有“择善而固执之”(《中庸》)的功夫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朱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不善之人是人的一种,而不是猪狗牛羊。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论语?里仁》)“昔孟母,择邻处”,良有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